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十月之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 十月反常日月交,
 朔月辛卯。 本月初一是辛卯。
 日有食之, 出现灾异有日食,
 亦孔之丑。① 这也真是大坏事。
 彼月而微, 那月亮,昏无光,
 此日而微; 这太阳,昏无光,
 今此下民, 如今不幸众黎民,
 亦孔之哀! 无比哀痛怨难伸!
 
 日月告凶, 太阳月亮显凶兆,
 不用其行。② 不合法度不循道。
 四国无政, 普天之下无善政,
 不用其良。③ 不用良臣用奸佞。
 彼月而食, 这月食,虽不好,
 则维其常; 它比日食算平常;
 此日而食, 这日食,更不好,
 于何不臧!④ 奈何坏事突然降!
 
 烨烨震电, 烈电闪闪雷隆隆,
 不宁不令。⑤ 天下受灾不安宁。
 百川沸腾, 百河千江洪波涌,
 山冢崒崩。⑥ 崇山峻嶺尽碎崩。
 高岸为谷, 高高崖岸陷为谷,
 深谷为陵。 深深山谷升作陵。
 哀今之人, 可叹今日众奸佞,
 胡憯莫惩!⑦ 何不惩止这暴政!
 
 皇父卿士, 皇父为首是卿士,
 番维司徒, 番氏担任司徒职,
 家伯维宰, 家伯宰夫是总管,
 仲允膳夫, 仲允膳夫掌馐膳,
 聚子内史, 聚子内史管人事
 ,蹶维趣马, 蹶氏司马管马匹,
 楀维师氏。⑧ 楀氏官职为师氏。
 艳妻煽方处。⑨ 列居高位,美妻势正炽。
 
 抑此皇父, 哎呀,这皇父,
 岂曰不时?⑩ 为何役民不以时?
 胡为我作, 为何调我去服役,
 不即我谋?(11) 事前不跟我商议?
 彻我墙屋, 撤毁我的墙和屋,
 田卒汙莱。(12) 积水长草田荒芜。
 曰“予不戕, 却说: “不是我为害,
 礼则然矣。”(13) 礼法这样是应该。”
 
 皇父孔圣, 人家皇父是大圣,
 作都于向。(14) 建都向邑土木兴。
 择三有事, 自选亲信有三卿,
 亶侯多臧。(15) 他们真是大富翁。
 不慭遗一老, 一个老臣也不要,
 俾守我王。(16) 使他保卫我王朝。
 择有车马, 车马富豪被选去,
 以居徂向。(17) 迁往向邑定新居。
 
 黾勉从事,(18) 尽心竭力去从公,
 不敢告劳。 不敢叫苦献赤诚。
 无罪无辜, 没有罪,没有辜,
 谗口嚣嚣。(19) 众口交谗将我诬。
 下民之孽, 黎民百姓受灾殃,
 匪降自天。 灾殃并非从天降。
 噂沓背憎,(20) 当面欢合背后恨,
 职竞由人。 祸患都因有坏人。
 
 悠悠我里, 悠悠绵绵我心伤,
 亦孔之痗。(21) 积忧成为大病恙。
 四方有羡,(22) 四方之人乐康宁,
 我独居忧。 我独深陷愁海中。
 民莫不逸, 人家无不享安逸,
 我独不敢休。 我独不敢稍休息。
 天命不彻, 天命不循法度行,
 我不敢效我友自 我不敢独自逸乐效众卿。
 逸。

 

(袁 梅译)


 
 【注】 ①交:交会,指日月交会,即日食或者月食。朔月:一本作“朔日”,误。月之始日叫做朔。辛卯: 按照阮元 (《揅经室一集·诗“十月之交”四篇属厉王说》)、陈遵妫 (《从十二月十四日日环食谈起》) 的考订,即周幽王六年十月(前776年9月)。丑: 不祥,古人以日月食为凶兆。②告凶: 预示灾祸。《汉书·刘向传》引作“鞠凶”,按“鞠” 为“告”之假。行(hang): 道,轨道。用其行: 即遵循它的轨道。③无政: 无善政。用良: 用贤良。④于何:犹奈何。一说“于”为“吁”的借字,叹词。臧:善,引伸为吉利。⑤烨烨(ye ye) : 电光闪耀貌。震: 雷。宁: 安徐。令:善。⑥百川: 众水。冢(zhong): 此指山峰。崒崩:《毛诗传笺通释》认为是 “碎崩” 的假借,碎裂崩塌貌。又。《经义述闻》 训卒为猝,急也, 暴也, 言山冢猝然崩坏, 亦通。⑦胡憯(can) 莫惩: 胡憯二字均训何,复语连说,意在强调。莫惩,不止。全句是说昏君佞臣为何不醒悟,而不终止其暴政。⑧关于皇父等七人,皇父或作“皇甫”,《诗毛氏传疏》引《郑语》 史伯说幽王时事,“疑皇父即虢石父,或皇父徂向,更以虢石父代之”。卿士,是三公中执掌朝政者。番 (po),棸(zou)、蹶 (kui) 、楀 (ju) 均为其人的姓氏,而皇父、家伯、仲允,则为他们的字。司徒,金文作“司土”,掌管土地人民,负责征发徒役,西周时始置。宰,殷始置,周承之,掌王家内外事务。膳夫,内史,趣马,师氏,均古官名。⑨艳妻: 美丽动人的妻子,指褒姒。煽: 本作“傓”,炽盛。方: 并,并列。处: 居,居其位。⑩抑: 犹“噫”,发语词。岂: 何,难道。曰: 犹“为”。不时:不在农闲时役使人民。(11)即: 就。谋: 商量。(12)彻: 通“撤”,撤除。 卒: 尽,完全。汙(wu): 或作污、汚, 水洼。 莱: 草莱。(13)戕(qiang) : 伤害。礼: 礼法,泛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14)作: 此为兴建。于: 在。向: 地名。据 《诗三家义集疏》的意见,“皇父所邑当为尉氏之向”,可信。地点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五十里处。(15)有事: 即有司,三有事即三卿。姚际恒以为三有事即后文的三事大夫。亶 (dan) : 诚然。侯:犹“维”、“是”。多臧(zang): 多有库臧之省。(16)慭(yin) :愿,或勉强,姑且。俾,使。(17)以居徂向: 是徂向以居的倒装, 以便叶韵。 徂: 往也。 (18)黾勉: 本作勉, 《释文》曰:“黾勉,犹勉也。 ”努力的意思。 黾(min) 亦可读萌 (meng) ,勉或作偭、愐。 一说黾即蟾蜍,黾勉谓如蟾蜍爬行之奋力。 (19)嚣嚣(ao ao):众口谗毁貌, 他书引作 “嗸嗸”、 “敖敖”, 盖以嚣、嗸(敖) 义通也。 (20)噂(zun):聚。 沓: 合。 《经传考证》引《天问》 “天何所沓” 句王逸注云: “沓,合也。言小人之情,聚则相合,背即相憎”。此同。(21)里: 《韩诗》 作悝(kui) ,忧思之意。痗(mei) : 积忧之疾。(22)羡:愿,欣喜。
 
 《小雅·十月之交》是周王朝一位大夫所作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反映了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由于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而出现的社会阵痛与精神痛苦。二千七百多年前写成的这首诗,结撰清爽,笔力健举,具有滂沛的感情,通体流贯着一种孤独感,即使今天读起来也不能不心动。
 诗起笔于周幽王六年十月一日发生的日食,一开始就把一个探究于天人之际的抒情主人公凸现在我们面前。基于周人的天命观,在自然界的反常同政治上的无道之间,他看到了必然联系,不管是日食或者地震,他认为都是为政者逆天背德,激怒了上帝 (“天”)所致,是天降灾异以“示凶”,而直接承受大痛苦的则是现今的“下民”。起笔视域开阔,有情感。既叹曰 “亦孔之哀”,复申以 “哀今之人”,正见出感情的强烈。
 接下去的四章,承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而来。就 “不用良”讲,诗人公开点了七位大员的姓或字,那就是 “男士”皇父、番、家伯、仲允、聚子、蹶、楀,另外还有一位 “女士”即当今天子的 “艳妻”,并且指出他们同时受到宠幸,目前威势正炽。事态既已弄到公开地点名道姓,从诗人方面观之,自然是忍无可忍了。就 “无政”讲,其荦荦大端,约略为三。一是不使民以时,“彻我墙屋,田卒汗莱”,破坏了生产和生活。二是作都向邑,擢拔亲信做三卿,把天子身边的老臣排除得一个不剩,还徙国中富户以实新京。周人特别看重宗庙,迁都自然非同小可,你居然让老祖宗的祭享都受到影响,诗人怎么会接受得了? 三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越来越糟,谗口销金,好人受气。并且,诗人明确指出,所有这些全是人为的灾难,而不是上天的肆虐。所谓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职竞由人”,不唯扣合篇首又翻出新意,结构上显得紧密,同时还把 “胡憯莫惩” 一语进一步坐实,增强了感情的力度。古罗马人说 “愤怒出诗人”。《十月之交》的这位诗人,指斥政敌亮名亮姓,列举罪状斩金截铁,揭示病根直言不讳,真是个须眉奋张的金刚呢。
 卒章转到诗人自己,他清楚地意识到,他只能选择忧愁和孤独。两个“独”字,加上一句 “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把选择的痛苦与坚毅作了准确的揭示。
 这首诗是由两组意象支撑着; 一组是日食、地震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其中大地震尤其写得惊心动魄;另一组是政治上的动乱,内中以迁都向邑写得最悲愤。二者互相补充,互相生发,把诗的境界推向更深的层次。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一但被诗人纳入笔底,就由于社会的大动荡而人格化了,简直成了社会变乱和诗人忧愤的一种外化手段,因而把诗的抒情效应和形象性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诗人笔下的社会震荡,则由于有了关于自然现象的生动描摹做映衬,尽管通体出之以赋,而赋在这里实际上已经发生转化,变成了一种特殊方式的抒情,那呼告直白的句子不但不再显得叫嚣和浅露,而且刚好表现出诗人肝肠的激烈。诗人,作为统摄两组意象的抒情主人公,面对自然灾异的可怕,面对幽王因了宠幸褒姒和七个奸佞所导致的政治灾难,他既惶惑又愤懑,但最终还是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于是,在我们面前浮现出这样一位诗人: 他一方面呼天抢地,敬畏天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发出“天命不彻” 的怨怼;他一方面坚决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维护礼,另一方面眼见着皇父等人的政治措施如“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急剧地改变着原有的一切,却只能被动接受,是那样的无力,甚至连同一圈子的朋友也离开了他;他一方面主张厚民,对“下民”怀有相当的同情,另一方面是那些“下民”并不领情,“民莫不逸”,仿佛把他遗亡了……
 他是痛苦的,更是孤独的。
 他,浓缩着历史的巨变。

《诗经》·《十月之交》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九月底来十月初,

朔月辛卯。十月初一辛卯日。

日有食之,天上日食忽发生,

亦孔之丑。这真是件大丑事。

彼月而微,月亮昏暗无颜色,

此日而微。太阳惨淡光芒失。

今此下民,如今天下众黎民,

亦孔之哀。非常哀痛难抑制。

日月告凶,日食月食示凶兆,

不用其行。运行常规不遵照。

四国无政,全因天下没善政,

不用其良。空有贤才用不了。

彼月而食,平时月食也曾有,

则维其常。习以为常心不扰。

此日而食,现在日食又出现,

于何不臧!叹息此事为凶耗。

烨烨震电,雷电轰鸣又闪亮,

不宁不令。天不安来地不宁。

百川沸腾,江河条条如沸腾,

山冢崒崩。山峰座座尽坍崩。

高岸为谷,高岸竟然成深谷,

深谷为陵。深谷却又变高峰。

哀今之人,可叹当世执政者,

胡憯莫惩。不修善政止灾凶。

皇父卿士,皇父显要为卿士,

番维司徒。番氏官职是司徒。

家伯维宰,冢宰之职家伯掌,

仲允膳夫。仲允御前做膳夫。

棸子内史,内史棸子管人事,

蹶维趣马。蹶氏身居趣马职。

楀维师氏,楀氏掌教官师氏,

艳妻煽方处。美妻惑王势正炽。

抑此皇父,叹息一声这皇父,

岂曰不时?难道真不识时务?

胡为我作,为何调我去服役,

不即我谋?事先一点不告诉?

彻我墙屋,拆我墙来毁我屋,

田卒汙莱。田被水淹终荒芜。

曰“予不戕,还说“不是我残暴,

礼则然矣”。礼法如此不含糊”。

皇父孔圣,皇父实在很圣明,

作都于向。远建向都避灾殃。

择三有事,选择亲信作三卿,

亶侯多藏。真是富豪多珍藏。

不憖遗一老,不愿留下一老臣,

俾守我王。让他守卫我君王。

择有车马,有车马人被挑走,

以居徂向。迁往新居地在向。

黾勉从事,尽心竭力做公事,

不敢告劳。辛苦劳烦不敢言。

无罪无辜,本来无错更无罪,

谗口嚣嚣。众口喧嚣将我谗。

下民之孽,黎民百姓受灾难,

匪降自天。灾难并非降自天。

噂沓背憎,当面聚欢背后恨,

职竞由人。罪责应由小人担。

悠悠我里,绵绵愁思长又长,

亦孔之痗。劳心伤神病恹恹。

四方有羡,天下之人多欢欣,

我独居忧。独我忧深心不安。

民莫不逸,众人全都享安逸,

我独不敢休。唯我劳苦不敢闲。

天命不彻,只要周朝天命在,

我不敢效我友自逸。不敢效友苟偷安。

《十月之交》是周幽王时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毛诗序》认为此诗作于幽王时,郑玄认为作于厉王时。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对郑玄之说多有驳辨。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一日(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则此诗应作于幽王六年。

诗共八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缠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今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中三章): 回顾与揭露当今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中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焉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艳妻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两章)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全诗从天昏地暗和山川翻覆这可怕的灾异,说到朝廷的坏人专权和国家的岌岌可危,然后说到面对此等情况个人在去从上的选择,叫人感到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情怀,开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精神之先河。这是一首内容充实又情感迸发的政治抒情诗。它同《诗经》中的其他政治抒情诗都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不可否认的影响,但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是现实主义的。由于诗人对朝廷的情况了如指掌,由于诗人难以抑制的悲愤,又由于诗人写之于日食这个在当时人看来十分重大的灾异之后,所以诗中有不少实录,直书了一些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一首史诗,在这方面它对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写,喷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艳妻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词夺理、蛮横霸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