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淮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淮夷Huáiyí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元和姓纂》云: “淮夷,小国。入周,因氏焉。其地,今淮甸。”以国为氏。又,《中国姓氏大全》 称: “后简为姓淮。”

淮夷

淮夷

淮河下游古族名。《大雅·江汉》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毛《传》:“淮夷,东国,在淮浦而夷行也。”此句: 不是安乐,不是嬉游,是要把淮夷征讨。《鲁颂·泮水》五章:“既作泮宫,淮夷攸服。”郑《笺》:“攸,所也。言僖公能明其德,修泮宫而德化行,于是伐淮夷,所以能服也。”

☚ 淮   密 ☛

淮夷

古族名。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下游及近海。西周时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秦时被散为民户。《尚书·费誓》:“祖兹淮夷,徐戎并兴。” 《诗经·鲁颂》:“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史记·齐太公世家》:“及周成王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淮夷

淮水三民。《尚書古文·禹貢》:“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鄭玄注: “淮夷,淮水之夷民也。” (《通德堂經解》)

淮夷huái yí

指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诗·鲁颂·宫》:“至于海邦,~~来同。”

淮夷

中国古族名。东夷之一。夏至周时,分布在淮河下游流域一带。有舒(今安徽舒城县)、六(今安徽六安县)、蓼(今安徽霍邱县西北)、舒蓼、舒庸、舒鸠、宗、徐等,通称为淮夷。西周时曾几次与徐夷联合抗周, 战国时附楚, 曾献嫔珠与美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散为民户”。

淮夷

古族名。先秦东夷之一。初见于《尚书·禹贡》,谓“海岱及淮惟徐州……淮夷𧏖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菏(河)”。《史记·夏本纪》有相同记载。《禹贡椎指》云:“今淮、扬二府近海皆是”,表明其居于淮河下游流域及近海处,以产𧏖珠、美鱼著称。周初附周,后与徐戎等东夷诸族联合抗周。据今本《竹书纪年》,周成王四年“王师伐淮夷”,再次被征服,国灭,然成王对其采取了较蒲姑、奄国的宽大政策。春秋时淮夷尚存,并经常参与诸侯会盟。如《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就其参与会盟言,似还是一个政体。春秋以后,附于楚。至秦朝,其族“皆散为民户”,融合于华夏。

淮夷

华夏族以外的另一较大族名。大致是指淮水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夷人。西周以来,一直活跃于淮域,周人亦称之为“南淮夷”。楚国兴起,北上发展后渐与之交往。楚灵王三年(前538),参与申之会,并随同楚师伐吴。

淮夷

古代华东民族。东夷之一。夏至周时,分布在淮河流域一带。有舒、六、蓼、舒蓼、舒庸、舒鸠、宗、徐等,通称为淮夷。西周时曾几次与徐夷联合抗周, 战国时附楚, 曾献𧏖珠与美鱼。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散为民户,逐渐融合于汉族中。

淮夷

古族名。夏至周居于今淮河下游一带。周初数与齐、鲁争战,又助管叔、蔡叔叛周,并与徐戎多次联合抗周。采珠、捕鱼、捞贝等是其重要的生产活动,这一带也就成为中原国家获得珠和通货“贝”的重要基地。《尚书·禹贡》: “淮夷𧏖珠暨鱼”。春秋以后,附于楚。秦灭六国时,“皆散为民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