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式 诗式唐诗僧皎然作。五卷。又有一卷本,不全。以论诗歌风格为主,“高”、“逸”、“贞”、“忠”、“节”、“志”、“气”等十九字概括诗的境界或风格。崇尚高逸,要求诗歌做到“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强调诗人要“真于情性”,而情必须借助于“天地秋色”之“景”来得到表现。并提出“境象”说,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反对拘泥于声律。要求诗人“深入声对”而“用律不滞”;反对造作,提倡自然;提出“复变”论,要求“复”中有“变”,“变”中有“复”;强调要“用事不直”,而以“不用事为第一”。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所论偏重于形式技巧,理论不严密、不成熟,且语多玄虚,概念含混,是其明显缺陷。《诗式》中的理论、观点对后代司空图、严羽诗论产生一定影响。清何文焕辑其文于《历代诗话》中,有中华书局1981年刊本。又有杜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 ☚ 诗品 乐府古题要解 ☛ 诗式 诗式诗论著作。唐释皎然撰。皎然(720—800?)俗姓谢,字清昼(一作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谢灵运十世孙。天宝后期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久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诵习佛典之馀,又博涉经史诸子。文章清丽,尤擅吟咏,时号“江东名僧”。有《杼山集》。《诗式》一书泛论诗歌法式,有一卷本和五卷本。前者为简写本;后者据其序言,系湖州长史李洪在吴生协助下点窜而成,亦非原貌。《文镜秘府论》、《吟窗杂录》等书征引、辑录之《诗议》、《诗评》(或作《评论》)及《诗式》,均有不见于五卷本之内容。虽题名不同,但这些内容可能就包含于《诗式》之中。《诗式》受钟嵘《诗品》影响颇大。就结构而言,《诗品》序有三章,分置各卷之首,五卷本《诗式》序亦有三段,分列于卷首、卷一和卷五前,卷一之序还标有“中序”二字。《诗式》的美学理想是追求“自然”、“天真”、“性情”,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此乃承《诗品》“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之意。钟嵘反对四声八病之拘忌,《诗式·明四声》亦指出:“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可见,尽管皎然对钟嵘偶有非议,但受其影响之迹是显而易见的。《诗式》为较有系统的诗论专著。卷一总述诗法及诗论,其后以汉代至中唐的“名篇丽句”按“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等分列五格,并以“十九字”作诗体分类,对一些诗句予以评论。其中有不少精到见解。如“取境”,强调构思的艰苦,“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些论述在中国古代意境理论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其取境理论,从创作上来看,显然是以谢灵运诗为总结对象的。又如论诗味,主张“情在言外”,“旨冥句中”,谓“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则与六朝的“隐秀”论有渊源关系,而在表达上更为明晰全面。再如论风格,有“辨体一十九字”,其中有偏于思想品德者,如高、逸、忠、节、志、气、德、诚、闲、达、悲、怨等,有偏于艺术表现者,如情、思、意、力等,有偏于诗境描摹者,如静、远等。此外,如“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等条,亦颇具艺术辩证法。《诗式》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写作格式,如“诗有四不”等,奠定了晚唐五代诗格的基本模式。其理论影响如论“势”,晚唐诗格著作所列“势”名有直接取于此书者;论“十九体”,晚唐诗格著作亦有拟之者;而论“作用”,则至宋代形成“体用”说。就审美思想的发展而言,司空图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都是对皎然诗论的继承和发展。可见此书在中国诗论史上之重要地位。此书一卷本,有《说郛》、《历代诗话》本;五卷本有《十万卷楼丛书》本。今人整理者,有许清云《皎然诗式辑校新编》(1984年台湾文史哲出版社版)、李壮鹰《诗式校注》(1986年齐鲁书社版)等。 ☚ 诗中密旨 诗议 ☛ 诗式 诗式唐皎然著。它以探求诗歌的艺术标准为务,标举论诗宗旨,也品评具体作家作品,但精华部分在理论。他认为诗的最高标准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有“文外之旨”,他认为只有谢灵运的诗达到了这个标准,又用具体作品说明谢诗“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他指出了“取象”“取义”“取境”问题,并用《诗经》、陶潜、鲍照、陆机的诗进行阐述,又用谢灵运、曹植等人的诗讨论了诗中用典问题,他反对沈约的“酷裁八病,碎用四声”。在品评作家作品时,他还推崇古诗十九首与邺中七子中的曹植刘桢,认为“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邺中七子,陈王最高,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一流也”,他认为五言诗“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并指出“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诸作为傅毅蔡邕之作。《诗式》用格言警句写就,文字简约,阐理含而未申,又追慕玄妙,开以禅论诗先声。 ☚ 诗品 沧浪诗话 ☛ 诗式 皎然《诗式》有“百叶芙蓉”、“菡萏照水”例,“龙行虎步”、“气逸情高”例,“寒松病枝”、“风摆半折”例,率皆穿凿附会; 又有“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等格,其所引诗句,亦多谬妄。大抵皆论句,不论体,故多称齐梁而抑大历耳。 诗式理论批评专著。五卷。唐僧人皎然撰。皎然(720—800?),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湖州(今浙江长兴)人。自称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家为僧,于潜心佛典之余,留意篇什,雅好吟咏,与当时文人墨客过从甚密,作诗唱和,自称“万虑都尽,强留诗道,以乐情性”(《寄权从事德舆书》)。其诗清逸闲淡,兼有意境情趣,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之为“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一生著述甚丰,有《杼山集》十卷、《释儒交游传》、《内典类聚》共四十卷等。 《诗式》作于贞元五年(789),《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有著录,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亦大量采录,虽非原书本来面目,而基本风貌都得到保存。除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百条以为例证。 皎然作为皈依空门、万缘了断的僧人,作诗论诗均无直接的功名动机,故主张抒写真情实感,所谓“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重性情而尚自然,显然受《文心雕龙》所谓“自然之道”、《诗品》所谓“自然英旨”的影响。如卷一论对偶乃“天地自然之数”,但“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自然之数”,与《文心雕龙·丽辞》篇“造物赋形,支体必双”及“奇偶适变,不劳经营”之说用意全同。再如《诗品》从“自然英旨”出发而反对沈约等人的声病之说,《诗式》亦谓“沈休文(约)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卷一《明四声》);《诗品》认为“至于吟咏情性(指作诗),亦何贵于用事”,《诗式》亦以“不用事”为“第一格”。但皎然论诗颇为辩证,而力避偏失。如他虽不满于沈约等人的声病之论过为繁琐,却又并不废声律,认为“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卷一《明作用》),即合理而科学的声律规定,只要熟练掌握,并不妨碍诗人情志的抒发与艺术技巧的发挥。再如他虽以不用事为第一高格,却也并不一概否定用事,而以大量篇幅对用事的种种情况与利弊作了探讨。再如卷一《诗有六不》谓“气高而不怒,力劲而不露,情多而不暗,才赡而不疏”,《诗有六至》谓“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等等,皆从正反、得失、过与不及两个方面着眼,虽有“温柔敦厚”、“中庸之道”之嫌,在精神实质上却颇合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总之,重抒情而尚自然,可谓皎然论诗的核心观念,其他大抵由此生发。当然由于他的佛徒身份,其抒情往往皆为恬淡无争之情,而与慷慨、风力之豪情相乖违,“自然”也显有佛、道思想的印记。 皎然论抒情,又颇主含蓄隽永、蕴藉风流之情,所谓“两重意己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卷一《重意诗例》)。在具体阐发中,又例举了所谓“一重意”、“二重意”、“三重意”、“四重意”的前人诗句,虽不免牵强附会,有强作解事之嫌,但要求于具体形象之外含深长的美感韵味,则用意可取。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之论,虽承刘勰“文外曲旨”、锺嵘“文已尽而意有余”而来,却又受当时三教并重的影响,即儒家的“比兴”之说、道家的“得意忘象”之说、释家的“不立文字”之说。皎然对此,亦有明言。 卷五论“复古通变”,亦有灼见。复与变、古与今是历代都要遇到并引起论争的问题。皎然认为“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对复古与通变的界定,较为得当。从他以为“复忌太过”而变“不忌太过”之语可见,他是更重“变”的。唐代诗学,主复与主变两条路线从开国至灭亡,贯穿始终,阵容与线索十分分明。皎然《诗式》虽也提及“风雅”、“诗教”,但其实不过是口实而已,骨子里显为不断探讨新的艺术规律的变古派。 《诗式》中灼见胜论尚多,不能一一例举。总起来看,其中虽也有繁琐牵强及体系不严之弊,并遭后人“画地为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之讥(王夫之《薑斋诗话》),但在唐代大量讲“诗格”、“诗式”之类以应科举的“免园册子”之中,可谓鹤立鸡群,允为上品。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在历数此类格式之作后说:“以上诗话,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可谓确论。 曾收录于《吟窗杂录》、《格致丛书》、《历代诗话》、《学海类编》等多种丛书。近有李壮鹰《诗式校注》整理校勘并详加注释,可以参看。 《诗式》五卷。唐释皎然撰。 诗式 诗式唐·僧人皎然撰。一卷。一本五卷。皎然 (生卒不详),俗姓谢,名清昼,湖州 (今浙江吴兴) 人。主要活动于代宗大历,德宗贞元年间。本书论诗,范围颇广,涉及到关于诗的风格、复变、比兴、取境、声律、用事诸方面,而以论风格为主。是唐代影响较大而有独到见解的诗歌理论专著。其中也不乏较好的关于艺术规律、特点的论述及理论贡献。提倡诗的自然美,主张“用律不滞”,反对“造作”,反对“溺而不反”的拘泥于声律,提倡“复”中有“变”,“变”中有“复”,要求继承和革新互相结合。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中“真于情性”的情感要素。但其总的倾向,是轻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注重技巧,追求高逸,提倡超脱,崇慕玄妙,开以禅理论诗之先河,对司空图、严羽影响较大。有《续百川学海》本,《历代诗话》本,《十万卷楼丛书》五卷本。 ☚ 颜氏家训·文章篇 文镜秘府论 ☛ 诗的形式 诗的形式诗式 另见:结构 方式 组织2 ☚ 形式2 文意 ☛ 诗式诗论。唐释皎然撰。五卷。皎然有《昼上人集》已著录。此编第一卷总论诗歌原理及五格之第一格。二卷以下卷各一格,分论五格之后四格。作者分诗为五格,以评高下。五格为:“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直用事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各摘录汉至中唐诗人名篇丽句以为例。又主“辨体有一十九字”,论诗之风格。其中贞、忠、节之类属于诗歌思想内容,高、逸、气、情、思、闲、达、力、静、远等,属于诗歌艺术特点。其论诗歌原理最为精要。此编从理论上对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抒情写景见长的诗派进行总结,直接影响到司空图及严羽的诗歌理论。有《一万卷藏书楼丛书》(二编)本。其他本多作“一卷”。 诗式 《诗式》shishi诗论专著。撰者唐代诗僧皎然,生卒年不详,本姓谢,字清昼,吴兴(今属浙江)人,谢灵运十世孙。主要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与当时士大夫颜真卿、韦应物等唱和,时号“江东名僧”。《诗式》即诗的法则。全书标举论诗宗旨,也品评具体作品。品评的等第,即以书中所标举的五种诗格作准则。全书精华在于理论,接触到诗歌的风格、意境、内容形式的关系、复古与通变等问题。书中将诗歌的基本因素情和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又认为“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为古典诗论中阐释意境之开端,最后发展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书中提出要“假象见意”、“情在言外”、“旨冥句中”,提倡情文并茂,意境双融,此种艺术旨趣对后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王士禛的“神韵”理论有所影响。 ☚ 香奁体 古体诗 ☛ 诗式 诗式理论批评专著。五卷。唐僧人皎然撰。皎然(720—800?),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湖州(今浙江长兴)人。自称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家为僧,于潜心佛典之余,留意篇什,雅好吟咏,与当时文人墨客过从甚密,作诗唱和,自称“万虑都尽,强留诗道,以乐情性”(《寄权从事德舆书》)。其诗清逸闲淡,兼有意境情趣,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评之为“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一生著述甚丰,有《杼山集》十卷、《释儒交游传》、《内典类聚》共四十卷等。 ☚ 文章缘起 乐府古题要解 ☛ 诗式诗论专著。唐诗僧皎然撰。五卷。另有一卷本,不全。以论风格为主,强调高逸、自然,认为“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是“诗道之极”。又因多谈禅,开以禅理论诗的先河,对司空图、严羽有一定影响。一卷本有《唐宋丛书》、《学海类编》、《历代诗话》本等,五卷本有《十万卷楼丛书》本。 诗式一卷。唐释皎然(约760前后在世)撰。生平见《抒山集》(辞目)。此集前半部总论诗法,其后则以“十九字”为诗体分类,以“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五格来论诗。以汉唐各代的诗句为例,全面讨论了诗歌的“势”、“作用”、“用事”、“取境”、“重意”、“品藻”、“辨体”、“通变”等问题。此书作者在宗教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无迹,神重于形”的艺术观。主张写诗要 “察思则已极,览辞则不伤”,要锤炼,也要含蓄。其说对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有所启发。此书有足本为五卷。但《十万卷楼丛书》、《格致丛书》、《唐宋丛书》、《学海类编》、《历代诗话》等均只收一卷。有齐鲁书社1986年版李壮鹰校注本。 《诗式》shi shiDesigns of Poetry→皎然 (Jiaor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