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诉sù

辞酒义。韦庄《离筵~酒》诗:“感君情重惜分离,送我殷勤劝酒卮。不是不能判酩酊,却忧前路醉醒时。”诉酒者,辞酒也。又《菩萨蛮》词:“须愁春漏短,莫~金杯满。”欧阳修《依韵答杜相公》诗:“平生未省降诗敌,到处何尝~酒巡。”又《定风波》词:“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金钟。”黄庭坚《定风波》词:“且共玉人斟玉醑,休~,笙歌一曲黛眉低。”又前调:“花外黄鹂能密语,休~,有花能得几时斟。”秦观《金明池》词:“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周邦彦《定风波》词:“休~金尊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遣谁持。”赵鼎《醉桃园》词:“花下醉眠休~,看取春归去。”陆游《蝶恋花》词:“鹦鹉杯深君莫~,他时相遇知何处。”又《杏花天》词:“金杯到手君休~,看着春光又暮。”

辞酒。欧阳修《依韵答杜相公》:“平生未省降诗敌,到处何尝诉酒巡。”

☚ 诈   闲 ☛

辞酒的意思。黄庭坚《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溪):“且共玉人斟玉醑。休诉。笙歌一曲黛眉低。情似长溪长不断。君看。水声东去月轮西。”赵鼎《醉桃园》(青春不与花为主):“青春不与花为主。花正开时春暮。花下醉眠休诉。看取春归去。”

☚ 评泊   初终 ☛

诉sù

(1)辞,推辞。黄机《浣溪沙》:“歌罢樱桃和露小,舞余杨柳趁风回,唤人休诉十分杯。” (4—2541),向子諲《满庭芳》:“须烂醉流霞,莫诉千钟。”(2—969) (2)怨,埋怨。李南金《贺新郎·感怀》:“佳人命薄君休诉。若说与、英雄心事,一生更苦。”(4—2857) 辛弃疾《菩萨蛮·雪楼赏牡丹席上》:“东风休放去,怕有流莺诉。试问赏花人,晓妆匀未匀?”(3—1967)

☚ 窣地   宿世冤家 ☛

读音s·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桑故切,去,暮韵。
❶告诉;诉说。
❷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❸求;求助。
❹辞酒不饮。张相注:“诉,辞酒之义。”

上一条: 𧪜 下一条:

〔su〕jid sheut; pud gangs.
诉苦〔suku〕jidsheutghobniuskut.
诉说〔sushuo〕jidsheut;jidchat.

ㄙㄨˋ2945见「诉帐」、「诉落」、「诉虫儿」

诉su

控告。《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数(shuo)廷~嘉。”(数:屡次。廷诉:在朝廷上指控。嘉:郭嘉。)《旧唐书·张镒传》:“自此奴婢复顺,狱~稍息。”(复:又。狱:控告。狱诉,同义词连用。稍:渐渐地。息:平息。)

诉訴*

❶陈述
 △ ~说。
❷控告
 △ 上~。

❶诉说:~苦︱告~︱陈~︱申~︱倾~。
❷控告:~讼(song)︱~状︱自~︱泣~︱控~︱申~︱上~︱起~︱公~︱胜~。
❸毁谤。

诉sù

❶ 述说:告诉│诉说原委。
❷ 向别人完全地、无保留地说出来:哭诉│倾诉│诉诉衷情。
❸ 控告:公诉│诉状│起诉。

诉su

诉苦 诉权 诉述 诉说 诉讼 诉冤 诉愿 诉状 罢诉 败诉 辩诉 撤诉 陈诉 反诉 告诉 公诉 抗诉 控诉 哭诉 起诉泣诉 倾诉 上诉 申诉 胜诉 投诉 原诉 主诉 追诉 自诉 诉讼法 起诉书 诉苦叫屈 诉述经历 倾诉衷肠 如泣如诉

诉sù

诉说;陈述: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真情,“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七四·1820)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二八·632)


诉sù

诉sù

〖名词〗
诉状(1)。《北山移文》:牒诉倥偬装其怀。——文书诉状繁多杂乱填满着他的胸怀。


诉sù

〖动词〗
诉说(3)。《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人不是木头、石头,独自与狱吏作伴,禁闭在监狱之中,可以向谁诉说呢?《吊古场文》:寄身锋刃,膈臆谁诉?——置身于刀丛之中,心里郁闷向谁诉说?《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洞箫声呜呜地,像怨恨,像思慕,像哭泣,像诉说。

诉愬sù

❶ 告诉,诉说。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平生不得志。”李朝威《柳毅传》:“既而将~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❷ 控告,告状。《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嘉。”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行御史台。”
❸ 进谗言,诽谤。《论语·宪问》:“公伯寮~子路于季孙。”《后汉书·桓帝邓皇后纪》:“与帝所幸郭贵人更相谮~。”
❹ 辞酒不饮。陆游《蝶恋花》:“鹦鹉杯深君莫~,他时相遇知何处?”
❺ 向着。谢庄《月赋》:“情纡轸其何托?~皓月而长歌。”

*訴;愬su

CBDF
❶告知;叙说:~说/告~/陈~/哭~。
❷倾吐(内心的话):~苦/~冤/倾~衷情。
❸控告:~讼/~状/上~/公~/控~/起~/败~/胜~。
❹<文>求,求助:~诸武力。
❺<文>毁谤,诽谤:公伯寮~子路于季孙(《论语》)。

告发

告发

告(告言;告首;告讦) 首 诉 推唱
告发父亲:证亲
 儿子告发父亲偷羊:证羊 证父攘羊
告发他人的秘密活动:告密
 向敌人投降告密:自首
告发谋反等非常事件:变告
告发罪行:告罪
检举告发:举告 讦诉
 向有关单位检举报告:举报
 在口供中检举、告发别人:辞出
诉说,告发:诉告
秘密告发:私告
出面告发:首告
捏造罪名向君主告发:诬奏
(向司法机关、政府或组织揭发:告发)

☚ 举发   检举 ☛

告诉

告诉

诉 诰(~告) 知(~会) 告(~送;~语) 赞 话 安覆
告诉的敬词:奉告 举似 敬告 谨告
 敬启,敬告:谨白
告诉我:见告 见示
上面告诉下面:诰(~示)
告语徒众:诏徒
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反映
 把下面的情况反映给上面:乌衔肉 下情上达 下情上通 下传上达
 写书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投书
 不按组织原则,夸大或无端地向上级反映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打小报告
口头告诉:口白
通过媒体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报道 报导
秘密地告诉:密告 密白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地里告诉一方:通风报信
惊讶地告诉:惊白
尽量告诉:尽语
详细告诉:具告
 备言,详细告诉:具言
广泛地告诉:广而告之
(说给人,使人知道:告诉)

另见:宣布 报告 报事 晓谕 通知 知道

☚ 告诉   告知 ☛

控告

控告

告(告事;言告;攀告) 诉 鸣控
控告官府:讼府
向官府控告:告论 告讼 告官 鸣官
向上一级法院控告:禀控
 上奏章控告他人:讼疏
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上告 呈控
 因冤屈而上告:冤诉
 论列罪状上告:论告
提出控告:告状 陈告 狱诉
 呈递状纸,告状:插状
 暗中告状:告阴状
 到朝廷告状:直诉
 向皇帝告状:告御状
揭发控告:讦告
就某人某事向司法部门提出控告:指控
 无中生有的指控:诬指
递状控告:状告
暗中控告:匿控
告讦,控告:讦控
法院接受控告:受理
(向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告发:控告)

☚ 控告   诬告 ☛

诉说

诉说

诉(诉言;诉述;诉语;诉白;诉闻;谈诉) 诉 叫 申述
诉说事情:言事 诉事
诉说衷情:陈情
诉说怨恨:申恨
 诉说怨愤:诉怨
 诉说怨气:吐怨气
向某人或上级、长辈诉说受到欺负或不公正待遇:告状
自己诉说:自诉
陈述诉说:陈诉 陈告 会话
讲述诉说:解道
辩解诉说:辩数
发表言论,诉说:陈辞
拦路诉说:遮说
流泪诉说:泣诉 哭诉 号诉
悲哀地诉说:哀诉
 悲苦地诉说:愁诉
痛快地诉说:晓畅
心中有悲苦,难以述说:口衔石阙 无所告语
求告无门,无处诉说:呼天不应 呼天不闻
(带感情地陈述:诉说)

☚ 诉说   诉苦 ☛

诉状

诉状

状(状纸;状子;状呈;状词;状牒;呈状;首状;起诉状) 讼书讼辞 讼状 讼谍 讼牒 讼牍 词牒 词纸 诉呈 诉辞 诉牒 笺 诉 手本 起诉书
告发仇人的状纸:仇词
用黄纸写的诉状:黄状
不被受理的诉状:关门状
请求鬼神受理的诉状:阴状
匿名诉状:黑状
诬告的状子:谎状
诬陷不实之状:黑状
(告状的文书:诉状)

另见:诉讼 案件 文书

☚ 诉讼文书   凭证文书 ☛

权利主体因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争议,向法院提出的给予司法保护的请求。这种请求有双重含义。一是程序法上的含义,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指原告向法院提出的就他与被告之间的争议进行审理,作出有利于自已的裁判的请求。它的提出称为起诉,是法院对具体民事纠纷行使审判权的前提。二是实体法上的含义。即实体意义上的诉,指原告通过法院向被告提出的实体权益上的请求。前者基于程序法的规定而产生,后者基于实体法的规定而产生。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程序意义上的诉是实体意义上的诉的形式,是实现实体意义上的诉手段,实体意义上的诉是程序意义上的诉的内容,是提出程序意义上的诉的目的。没有程序意义上的诉,实体意义上的诉不可能获得司法保护,无从实现;没有实体意义上的诉,程序意义上的诉也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诉由诉讼标的诉讼理由和当事人三个要素组成,依其内容可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

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制度。原告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向法院提出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请求。依性质可分为程序意义上的诉和实体意义上的诉,前者指原告请求法院通过审判给予司法保护,后者指原告通过法院要求被告明确或履行对自己的义务。依内容可分为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变更之诉。

诉sù

❶告知,述说。如:告诉,诉说。
❷倾吐。如:倾诉,诉苦。
❸控告。如:诉讼,上诉。

诉指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民事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和发生争议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保护实体权益的请求。简单地说,诉就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保护实体权益的请求。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程序意义上的诉和实体意义上的诉。前者是指当事人依照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 后者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依据实体法律规范的规定来保护他在实体法上的合法权益。
据当事人诉讼请求的目的和内容为标准,可以将诉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形成之诉三种。
(1) 确认之诉。是指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仅在于消除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争议,查明当事人之间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的诉讼。包括肯定的确认之诉即当事人请求确认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诉讼和否定的确认之诉即当事人请求确认民事法律关系不存在的诉讼。确认之诉的特点在于法院仅需确认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法律关系,而无需判令败诉方履行一定民事义务。
(2) 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履行一定民事义务的诉讼。给付之诉的特点在于人民法院不仅要确认当事人之间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且还要判令被告履行义务。给付之诉可分为现在给付之诉和将来给付之诉。现在给付之诉是指在判决、裁定生效之后,被告就立即向原告履行一定义务的诉讼。将来给付之诉是指判决生效后,待一定的期限或条件具备时,被告向原告履行一定义务的诉讼。按给付内容不同,给付之诉还可分为行为给付之诉,种类物给付之诉和特定物给付之诉。行为给付之诉是指要求被告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诉讼。种类物给付之诉是指要求被告交付同种类并可用度量衡予以计量的实物的行为的诉讼。特定物之诉是指要求被告交付某个特定物品的诉讼。
(3) 形成之诉,又称变更之诉,是指当事人要求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变更之诉的特点是原被告对现存法律关系都无争议,并且在判决作出和生效之前原来的法律关系仍然保持原状,判决发生效力以后,原来的法律关系才会变更或消灭。
任何一个诉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诉讼标的,一是诉讼理由。
(1) 诉讼标的。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因民事权益发生纠纷或者受到损害,要求人民法院裁判或者调解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诉讼标的不同于诉讼标的所指向的标的物。前者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后者是指双方争议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如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被告支付房租的诉讼,在此诉讼中,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是租赁房屋关系,而房屋租赁的具体费用才是其标的指向物。
(2) 诉讼理由。构成诉讼理由的,包括以下两类法律事实: 一类是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另一类是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或合法利益是否确实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的事实。诉的要素应在诉状中确切地写明。
诉权,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当事人有权提出自己的诉讼主张;有权陈述案情; 有权证明案件中的事实;有权依法获得司法上的实质保护; 有权要求人民法院依法纠正有错误的裁判。

☚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

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实体权益的请求。诉的特点是:第一,诉是公民或法人向国家审判机关提出的,而不是向其他国家机关提出。第二,不是向法院提出的一切请求都是诉。只有向法院提出的民事权利或司法保护请求,才是诉。第三,不是公民或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诉,只有当他们因某种权益发生争议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即民事法律关系或行政法律关系处于非常状态时,才可以提出诉讼请求。在行政诉讼中,诉的标的只能是具体的行政行为,以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及侵害对方合法权益为由而请求法院予以保护。第四,关于诉的请求,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是不同的。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均可提出,而不是只有一方可提出; 而在行政诉讼中,诉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则是特定的,不能互移,被告不享有反诉权。诉具有双重的内涵,诉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诉和实体意义上的诉。实体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通过法院向对方提出实体权利的请求。程序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根据诉讼法的规定向法院提出的诉讼请求。两者是形式与内容、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诉由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三要素构成。以诉的请求内容为标准,可将诉分为五种,即确认之诉、撤销之诉、变更之诉、赔偿之诉、履行之诉。实践中把几种主体或内容上有联系的诉合并在一起共同审理和解决,被称为诉的合并。但是,不同性质的诉、非同一审理程序的诉以及非同一法院管辖的诉,不能合并。人民法院受理请求后,对当事人提出的几个诉单独审理,或对已经合并的几个诉重新分离而单独审理的,被称为诉的分离。

☚ 证据接纳制度   诉权 ☛

当事人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发生争执时,向人民法院所提出的通过审判以保护合法权益的一种请求。诉是当事人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请求,它既是原告人对法院的要求,也是原告人通过法院向被告人提出的要求。前者称为程序意义上的诉,后者称为实体意义上的诉。基于诉的发生,才导致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诉讼法上,构成一个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即: (1) 当事人,原告和被告以及第三人; (2) 诉的标的,当事人间争议的对象; (3) 诉的理由,原告提出诉讼请求所根据的事实。

☚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起诉 ☛

诉(訴);[愬]sù

 ❶ (说给人) tell; relate; inform: 告 ~ tell
❷ (倾吐) complain; accuse: 倾 ~ pour out (one's feelings, troubles, etc.); unbosom [unburden] oneself of; 控 ~ accuse; ~ 衷情 open one's heart to
❸ (控告) appeal to; resort to: 上 ~ appeal to a higher court; 反 ~ countercharge; counterclaim
◆诉苦 vent one's grievances; air one's grievance; pour out one's woes;
诉说 tell; relate; recount; narrate;
诉讼 {律} lawsuit; litigation; legal action; judicial action; action;
诉讼法 procedural law;
诉讼费 legal cost; costs;
诉讼权 litigation rights; 诉讼时效 prescription; 诉冤 inform;
诉诸 resort to; appeal to;
诉状 {律} plaint; indictment

投诉,控告。春秋时中小国家往往将国内或国与国间的矛盾冲突上报于盟主国,请求裁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陈侯如楚,公子黄诉二庆于楚,楚人召之。”又成公五年:“许灵公诉郑伯于楚。六月,郑悼公如楚讼。”盟主国的裁决,是对附从国事务进行干预的一个表现。

诉sù


❷ 如如泣

❹ 如泣如

诉訴;愬sù

(7画)

【提示】讠,2画,第二笔一笔连写,不要错分成两笔。斥,5画,末笔的点与第四笔的竖相交,不要写成相接或相离。

*诉(訴)〔愬〕sù

7画 言部 
(1) 倾吐(内心的冤苦、不平等): ~苦|~冤|倾~|~衷肠。
(2) 说给别人听: 告~|陈~。
(3) 控告: 控~|上~。

诉訴愬sù

小篆以来的形声字。从讠(言),斥(chì)声。声母演变如寺持、掺叁例。韵变如束敕、又如联绵词彳亍(chìchù)例。义为告,叙说。如:诉苦。组词如:告诉。小篆或从言,朔(shuò)声。或下从心,上从朔声。韵变也是入声转去声。如朔塑溯(都读sù)例。引申为控告。如:起诉|上诉。组词如:诉讼|控诉。

诉訴★繁◎常★常


sù形声,小篆从言,(chì)省声,隶定为“訴”,音符变为斥。本义为叙述,以言语相告,引申为倾吐自己的冤苦、控诉、告状等。《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诉”。
【辨析】
诉/告 用于表示言语行为,这两个字意义相近,而“告”的意义较广泛。用于告诉义时,“告”侧重于告知,“诉”侧重于陈述;用于控告义时,“告”侧重于告发,“诉”侧重于陈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