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林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林庚1910—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生于北京。
中国文学史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等。
字:静希
笔名:林丁

林庚

自传林 庚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6辑第245页

林 庚
传略
李立明
林 庚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99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下)第287页

林庚

访林庚教授叶稚珊新民晚报1993年10月13日

上下求索——林庚先生的诗歌道路林清晖新文学史料1993年2期
追寻那一切的开始——林庚教授的古代文学研
徐志啸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1期

林庚1910——

字静希,原籍福建閩侯,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生於北京,青少年時入北京師大附小,師大附中。1928年入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畢業後,留校任助教,在校期間曾創辦《文學月刊》,並擔任《文學季刊》編輯。1934年夏,任北京民國學院兼任講師。次年又兼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校講師。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赴厦門大學任中文系講師。次年任副教授,又二年任教授。1947年離厦大回北京,任燕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歷届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擔任北京市文聯理事,《文學遺產》編委。1952年院校調整後,任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後任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 《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簡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詩人李白》。主编《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中國歷代詩歌選》等。

林庚

林庚1910—2006

诗人。福建福州人,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并担任《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任教。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写作自由体新诗。1934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夜》。早期诗作抒写在现实的浓重黑暗中的追求和孤独幻灭的情思,富有象征主义色彩。1934年以后试写格律诗。自由体诗集有《春野与窗》,格律诗集有《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兼任《文学遗产》编委。著作有《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等。

☚ 高兰   周木斋 ☛
林庚

林庚1910.2.22—

字静希。福建闽侯人,生于北平。毕业于北平师大附中。1928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中文系学习。曾创办系刊《文学月刊》,并作有“为中华,决战生死路”的抗日战歌风靡全校。曾参加赴南京请愿团,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返校后致力于新诗创作。1932年与沈从文、高植、程一戎在杭州合编《小说月刊》,以“呼不出什么口号来”的“无所谓”派出现于文坛。1933年夏由开明书店出版诗集《夜》。同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朱自清的助教,兼北平《文学季刊》编辑,担任新诗组稿工作。1934年春赴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同年夏返回北平,在北平民国学院任中国文学史兼任讲师。翌年又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平师范大学等校讲师。课余仍致力于诗歌创作。1934年秋出版诗集《春野与窗》(开明书店版),在《跋》中表明自己徘徊于自由体和格律体两条道路之间,并决定今后结合中国诗歌传统研究新诗。随后从写自由体诗转向写格律体诗,先后出版格律体诗集《北平情歌》(风雨诗社1936年版)和《冬眠曲及其他》(同上),并写了为格律诗答辩的论文《质与文》。七七事变后,赴厦门大学历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38年1月随厦大迁至长汀山区,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同时,仍孜孜于对格律诗的探索与创作,并在厦大开设“新诗习作”选修课。1947年离开厦大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此又开始发表新诗,至1964年,陆续发表了几十首以“九言诗”为中心的格律体新诗。他的诗清新、美丽、自然、真切,艺术成就较高。废名(冯文炳)曾评论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要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很自然地,同时也是突然地,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了。”(《林庚同朱英诞的诗》)。建国后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但仍关心新诗研究,1950年后参加自由诗与格律诗的讨论,发表《九言诗的五四体》、《再谈新诗的建行问题》等多篇论文。其它著作还有:《中国文学史》(1947年)、《中国文学简史》(上册,1954年)、《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1952年)、《诗人李白》(1954年)等。此外还主编出版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历代诗歌选》(上册)等著作。

☚ 林山   林憾 ☛
林庚

林庚1910—

北京人。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留校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并在郑振铎同志筹创的《文学季刊》任编辑,抗战时在厦门大学任讲师。其后在燕京大学任教授。解放后担任《文学遗产》编委工作,1952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至今,并担任文学教研室主任。
在先秦文学研究方面,林先生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学简史》(上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出版)。在这本论著中,作者主要着眼于文学主潮的起伏,认为《诗经》代表写实的生活的艺术,所歌詠的是一种“家”的感觉,后来变为儒家思想,却成了一种束缚或规律。《楚辞》则代表“相反的浪漫的创作的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异乡情调和惊异”,也就是一种“解放了的象征”。这两种势力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是此消彼长的。林先生这个见解推翻了传统的“骚”“诗”一贯论,否认“骚”出于“诗”,楚辞的产生是有它自己独特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书中还特别强调屈原的悲哀、个人的悲哀。林先生认为这种悲哀是划时代的。这种悲哀古人也是很值得重视的,班固称之为“圣人失志”。林先生断言,是从屈原起,才开始了我们自觉的诗的时代。
林庚先生另一部论著是《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棠棣出版社1952年出版)。收录作者多年来研究《楚辞》的论文二十篇,其内容涉及到屈原思想的研究,生卒年月的考证,生平事迹的探索,作品真伪的考辨和文字的训诂,山川名物的诠释等等。文章简练精要,有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庚先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了充分的评价。如在《民族诗人屈原》等文章中,作者高度颂扬了屈原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艺术上,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传统,吸收了先秦散文的语言成就,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对后来的诗歌起了巨大的影响。其次,本书对屈原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作了详尽的考订,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如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推断屈原生于楚威王五年(公元前三三五年)。《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在《论国殇》、《礼魂解》、《湘君湘夫人》等文章里,对《九歌》、《九章》的篇数问题进行了探求。认为《湘君》《湘夫人》应为一篇。他还认为,《礼魂》不是《九歌》而只是《国殇》的“乱”辞,其次序亦应在《国殇》之后。这样《九歌》实为九篇。同样,经过考索,林庚认为《九章》只有五篇才真正是屈原的作品。《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第四方面内容是对《楚辞》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作品或事、山川地理等问题进行了严密的考证,得出了不少醒人耳目的见解。《诗人屈原及其作品》最后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对《楚辞》中窜入的文字和错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本书创见不少,不少说法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成一家之言。但有些观点则未必妥当,缺乏足够的证据。

☚ 胡国瑞   汤炳正 ☛

林庚

1910年生,福建福州市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关唐诗的著作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
林庚的《唐诗综论》内容分为“唐诗高潮”、“唐诗远音”和“谈诗稿”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认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是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那个时代而存在的。因此“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如果以为一谈盛唐气象便是歌功颂德,则是错误的。作者又指出“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是“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他认为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反映了这个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在《综论》中,林庚提出唐诗高潮中的标志是“诗赋的消长”、“绝句登上诗坛”、“边塞诗的豪情”。作者认为,“汉赋”、“唐诗”各自代表着汉唐两代如此相似的统一盛世,两者间却又水火不能相容。汉代有赋家而无诗人,唐代有诗人而无赋家。魏晋六朝则诗赋并存,呈现着一种过渡折衷状态,这个客观现象值得注意。在这个阶段中,诗歌开始居于优势,赋也开始偏离汉赋的轨道而逐渐向诗歌的道路上靠拢,诗水到渠成地取代了赋。绝句南北朝时已大量出现,但却很少被诗人所用,直到盛唐,绝句才成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绝句、七古、律诗都是唐诗高潮中的新生事物。它的登上诗坛,是唐诗高潮中最突出的一个标志”。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特征。这个时期边塞生活已深入到平日生活之中,边塞豪情已与平日生活的豪情打成一片,边塞诗的歌唱为这种豪情找到了一个最适宜于表现的场合,它激荡着时代豪情,也建立在时代豪情之上,没有盛唐,就没有边塞诗,没有生活中的蓬勃朝气,也就没有边塞风光。

林庚1910~Liu Geng

contemporary classic literature scholar and poet. Works: Nights,Spring Field and the Window,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