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评牛李维州争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评牛李维州争议

唐与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较为复杂。双方冲突,有时争夺维州重镇。维州原属于唐,一度被吐蕃占据。李德裕在西蜀时,吐蕃镇守维州的副使悉坦谋于太和五年(831)率众来降,乃接受投降。宰相牛僧孺却认为受降会失信于吐蕃,并预言吐蕃会来报复,故主张“守信为上”,建议将维州归还吐蕃,并将悉坦谋等降众也遣返回去,致使悉坦谋等惨遭杀害。事过十二年,李德裕于会昌三年(843)重提此事,认为送出维州与降众之举,“绝忠款之路,快凶虐之情”,很不妥当,要求“追奖忠魂,各加褒赠”,得到武宗俯允。
司马光对此论道:“是时唐新与吐蕃修好而纳其维州,以利言之,则维州小而信大;以害言之,则维州缓而关中急。……且德裕所言者利也,僧孺所言者信也,匹夫徇利而忘义犹耻之,况天子乎!”他以为,牛僧孺守信讲义,好得很;李德裕贪小利而失大信,糟得很。他论牛李之是非,不计维州原属与得失问题,不免议论空泛,有欠实事求是。
应当指出,此条“臣光曰”,大约写于元丰中,早于元祐好几年。司马光强调放弃维州是讲“信”,大发“维州小而信大”之论,是有其现实性的。宋神宗在位时,宋与西夏一再用兵,有治平四年种谔取绥州,元丰四年种谔克米脂等事(参考《宋史·夏国传》上下)。司马光于治平末、熙宁初,一再发论反对进攻西夏,强调“怀之以德”,“敦大信”(见《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四十一《言横山札子》、《论横山疏》和《言横山上殿札子》);指责种谔等发起绥州之役,“弃信义而举兵,得小失大”(见《传家集》卷四十二《论召陕西边臣札子》)。元丰五年秋,司马光还说“又有奸诈之臣,如种谔……之徒,行险侥幸,怀谖罔上,轻动干戈,妄扰蛮夷。”(《传家集》卷十七《遗表》)由此推测,此条“臣光曰”论牛李维州争议事,是影射种谔取绥州、克米脂等事的。胡三省在此条末注云:“元祐之初,弃米脂等四寨以与西夏,盖当时国论大指如此。”此乃以后事证之,无瑕可指。
王夫之不同意司马光有关牛李维州争议的观点。他论道:“夫诚信者,中国邦交之守也。夷狄既逾防而为中国之祸矣,殄之而不为不仁,夺之而不为不义,掩之而不为不信。……况乎吐蕃者,为唐之封豕长蛇,无尺土之效,有丘山之怨,偶一修好,约罢戍兵,而于此言诚信乎?”他还说,牛僧孺所为,只能“寒向化之心”。夫僧孺岂果崇信以服远、审势以图宁乎?事成于德裕而欲败之耳。小人必快其私怨,而国家之大利,夷夏之大防,皆不胜其恫疑之邪说。”意思是,牛僧孺所为,根本不是崇尚信义,而是为了党争私怨。同时,他还指出:“牛李维州之辨,伸牛以诎李者,始于司马温公。公之为此说也,惩熙、丰之执政用兵生事,敝中国而启边衅,故崇奖处淳之说,以戒时君。夫古今异时,强弱异势,战守异宜,利害异趣,据一时之可否,定千秋之是非,此立言之大病,而温公以之矣。”(《读通鉴论》卷二十六)意思是,司马光此论犯了不顾历史具体条件而据今论古的形而上学的毛病。这个非常中肯的批评,闪烁着历史主义的光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