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牛僧孺诬称小康唐文宗之世,朝廷大臣政见不一,一派苟且偷安,一派锐意进取。牛僧孺乃前者的代表。吐蕃之将悉坦谋主动来降,牛氏建议将他送还吐蕃,致使他被诛丧命。有人认为,这是使吐蕃高兴、绝后来降的愚策,文宗也有悔意,而觉得牛氏失策。有人还指出牛李矛盾,这是牛氏害李德裕之功。当文宗问宰相何以取得天下太平之时,牛氏答道:“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按:犹言致治),亦谓小康”。牛氏所谓“小康”,实是苟安局面而已。 司马光对此发评。首先,批评“太平无象”之论,他说:“君明臣忠,上令下从,俊良在位,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刑清政平,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即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繁荣昌盛、和乐安康、臻臻日上,就是 “太平之象”。接着,指出当时 “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即宦官弄权,藩镇割据,战争不休,赋敛日急,百姓死穷交困,谓之“太平”,显然是“诬”!他断言宰相牛僧孺难逃“偷安取容以窃位”、“欺君诬世以盗名”的大罪。这是实事求是的精彩的史评,实际上是击破诬世气球的有力炮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