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论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论语 论语文学半月刊。1932年9月在上海创刊。时代书局发行。最初由林语堂主编。自第27期起改为陶亢德主编。从第83期起由郁达夫和邵洵美主编。内容专重小品文,标榜“不谈政治”,鼓吹“幽默”,崇尚“性灵”,提倡“闲适”。主要撰稿人为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郭沫若、章衣萍、叶灵凤、郁达夫、老舍、丰子恺、徐懋庸、废名、邵洵美等。鲁迅在林语堂主编时发表过不少杂文,在《“论语一年”》中对其脱离社会现实的文学主张给以严肃的批评。1937年8月,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后于1946年12月复刊,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停刊。前后共出177期。 ☚ 晨星 狮声 ☛ 论语 论语诸子散文名著。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纂辑。共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系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录。语言简练,含义丰富,具有格言性质。有的出之以比喻,富于形象性,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有的通过简短对话,生动地显示出人物内心活动和神情话态,如《先进》篇弟子侍坐章,对后世散文创作有一定影响。原书至汉有《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种传本。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注释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等。清刘宝楠撰《论语正义》,博采旧注,去粗取精,最为完备。有《四部备要》本。今人杨伯峻撰《论语译注》,注释简明,并有白话译文对照,末附《论语词典》,甚便初学,有中华书局1962年本。 ☚ 洛阳伽蓝记 墨子 ☛ 论语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生平言行的一本书。“论”即议论,“语”即答复或阐述原义之意。因此《论语》就是:把孔子和其弟子相与问答的话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相传是曾子、有子的再传弟子陆续集起来的。 ☚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 论语半月刊。1932年9月16日创刊于上海,1949年5月16日出至第177期终刊。由上海时代书店出版,第1至26期由林语堂主编,第27至84期由陶亢德主编,第85至105期由郁达夫、邵洵美主编,第106期起至终刊由邵洵美主编。先后由中国美术刊行社、时代图书公司与章仲梅、张正宇、邵洵美负责发行。编者大力提倡“超远”、“冲淡”的幽默小品,林语堂认为:人生一舞台,天地大戏场,而“中国社会、政治、教育、时俗,尤其是一把戏”,因此主张怀着“深远之心境”,“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以清淡自然的幽默小品,写出世事和人心。该刊设有多种专栏: “论语”一栏,是时事述评: “群言堂”一栏,是问题讨论和通信; “古香斋”专载各地奇事奇行; “雨花”刊登中外名人行状点滴; “月旦精华”转载各报刊杂志的幽默文章: “幽默文选”择录中国古代幽默文字; “卡吞”刊载讽刺漫画和幽默画。此外,还连载了一些小说,如老舍的《牛天赐传》。主要撰稿人有林语堂、周作人、俞平伯、刘半农、简又文、郁达夫、老舍等。由于《论语》的鼓吹,幽默小品“畅盛”一时,这一现象曾引起一些左翼作家的注意,鲁迅在《“论语一年”》、《小品文的危机》里作了深刻的批评,指出:这种幽默小品,不过是“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供雅人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的“小摆设”、“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渐平滑”。而“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 文艺茶话 文艺春秋 ☛ 《论语》《论语》
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唐李善注《文选·辩命论》引《傅子》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之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据此,则知“论语”之“论”为论纂之意,“语”即语言之意,合之即谓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之意;“论语”之名在纂辑成书时已有,非后人所加。此为一说。又,汉刘熙《释名·释典》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依刘熙所释,则《论语》以其有伦理之语而得名。宋邢昺兼采班固、刘熙二说,进一步发挥道:“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纶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此又一说。又,元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说:“《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者,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此又一说。今多数学者认为,三说之中以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述为较妥。刘熙、邢昺以音训为主,多牵强附会;何异孙属主观臆测,失之偏颇。关于作者和编著年代:汉刘向《别录》谓《论语》皆孔子弟子记录所闻之善言;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谓“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汉赵岐《孟子题辞》说:“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此但泛言《论语》为孔门弟子所记撰者。唐陆德明《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仲弓、子夏等所撰定”;宋邢昺《论语注疏》引郑玄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唐柳宗元《论语辨》说:“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然则有子何以称子?曰:孔子之殁也,诸弟子以有子为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尝有师之号矣。今所记独曾子最后死,余是以知之。盖乐正子春、子思之徒者为之尔。或曰: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宋朱熹《论语序说》引程子(颐)说:“《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自汉以来,言《论语》撰人者,约有上述三说。今多数学者认为,《论语》当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关于编著的年代,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论语编纂年代考》谓在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卒年)至四○○年(子思卒年)之间。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导言》说:“《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年,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大概是接近于历史事实的。”此书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传本有《齐论语》、《古论语》、《鲁论语》,前二者今亡佚,现在流传的是《鲁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标题均取每篇每一章中的二字或三字,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质朴简练,自然无华,富有哲理,呈现出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某些篇章,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能够展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对话由于是现实生活的结晶,因而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耐人寻绎。对它的注释,著名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论语 [原文] (节选) 述 而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 渊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鉴赏]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不但是记述有孔子的话,还有孔子和他学生问答的话,孔子和当时人的对话,孔子弟子相互谈论的话。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纂,成书于战国初期,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共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青年时代有志于学,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中年以后在鲁国做过短期的司寇,又周游列国,前后14年。晚年专力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孔子的政治态度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极为反感,认为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主张恢复周公之道。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言论是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带着某种程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从而提倡德政和礼治。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南宋朱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合为一书,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至此以后,历代科举皆以“四书”作为考题,是应考士子必读书目。“四书”作为儒家传统正宗,中国古文化精神,对历代朝政均有很大影响。 《论语》没有专门的军事篇章。儒家强调以礼乐治国、以德服人,主张珍惜民力、不夺农时,因而对待战争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严肃谨慎,不轻易言兵。这一点,在《论语》 一书中很鲜明地反映出来。 本书选录了《论语》四段孔子论兵的语录。第一则选自《论语》第七篇《述而》,提出对战争的态度必须严肃慎重。子路问孔子,“如果您行军打仗,会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靠两只手与老虎搏斗,靠两只脚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这里孔子反对单凭勇力、鲁莽冒失;主张“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第二则选自第十二篇《颜渊》,指出立国的根本在于人民的信任,粮食是次要的,军备是第三位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往今来取信于民的思想,为政治家军事家所普遍接受,并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人心向背成为估量战争胜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三则选自《论语》第十三篇《子路》,认为让人民从事战争,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体现了对战争、对人民都应当严肃负责的思想。第四则选自《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记孔子回答卫灵公关于战争的问题,含意十分深刻。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礼治是根本,一个国君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俎豆之事而不是军旅之事。同时指出脱离礼治来议论军事,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象卫灵公这样的不懂得礼治、不关心礼治的无道之君,根本就不配谈兵。 《论语》历代注本极多。通行的有何晏等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本书所录原文依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本。 论语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思想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综合多种版本而成,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初期。 关于《论语》究为何时何人所编,自古即无定论。关于撰定年代,最早如《汉志》所说:“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序》说法与《汉志》相同,至柳宗元的《论语辨》,则谓“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而卒成其书者,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柳河东集》卷四《论语辨上》)据此可知:《论语》成非一时,而是在前五世纪,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孔子死至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年)子思死,前后七十年当中所陆续撰定;关于撰者姓名,说法不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程颢的说法,程颢在其《经说》中认为《论语》系曾子,有子及他们的弟子编撰;之后,程门再传弟子胡寅在其《论语详解》中,更具体地说:“自《吾道一贯》以下十章,皆曾子门人所记;又《公冶长》篇,疑为子贡之徒所记;《先进》篇疑闵氏门人所记;《宪问》篇,疑原宪所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年轻时做过季氏的家臣,当过管仓库的会计和管牛羊的小吏。他五十四岁时作过鲁国司寇,但不过三个月就去职了。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终不为时君所用。晚年返鲁,以整理文献教授学生终其一生,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曾子,名参,字子舆。生于约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卒于周考王六年(前435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曾子最注重修身,以孝道出名,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从儒家的道统来说,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可见他是孔门主要的传道者之一。有子,名若,字子有。生于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卒于周贞定二年(前467年)。鲁人。为人强记好古,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了“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著名论断,他又曾提出孝悌“为仁之本”、“礼之用,和为贵”等主张,丰富了儒家学说。 《论语》全书文体采语录体,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章节简短,每事一段,既不前后相属,也无长篇大论,言简意深,耐人寻味。二十篇的标题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二、三字,无实际意义。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各方面。但《论语》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在《论语》中,孔子的伦理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仁,礼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九次,“礼”字出现七十五次,可见它们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仁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这个意义上的仁,是在理论形态上对氏族社会原始人道主义观念的恢复和发展。它不仅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并且使之更深刻,更具有丰富的人道主义内容。“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里的“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行,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达到仁,实现仁的理想,只有靠自觉的意识,才能做到;靠外力的强制是做不到仁的。“仁”在这里则主观化为内在的要求。 《论语》中谈到礼的地方很多,归纳起来讲,孔子的礼是经过他损益,充实了仁爱精神的周礼,仁与礼是密不可分的。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规范,它强调的是尊卑长幼之序,具有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与对立。仁按其本义是强调人们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同时,由于得到仁作为自己的思想内容,礼便被建立在人们的人格自觉的基础之上。这样,礼又反转过来成了人们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仅仅外部的强制,无形中提高了人们执行礼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与礼结合的仁,由于受礼的制约,便不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而是以“亲亲”、“尊尊”为核心有差等的爱,其人格自觉也不是一般人的自觉,而是宗法等级制度下的人的自觉。总之,仁是礼的主导因素,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论语》中的一些论述表现了孔子的认识论观点。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季氏》)又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从而使他的认识论带有先验论的色彩。但是,《论语》中却没有指出哪一个具体的人是生知者,就连孔子所赞美的尧舜禹古圣先王,也都是讲他们如何勤奋努力,兢兢业业,从未说过他们是生而知之者。 与孔子的认识论紧密联系的是他的教育思想,对于这,《论语》中有大量的记载。其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有教无类”(《卫灵公》)。《论语》中还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叫做“诲人不倦”,在孔子的心目中,教育是为了促进政治改革,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所以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其出发点首先来自他实施“仁政”、“德治”的积极政治要求;其次是来自他自己“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再次是来自他对求知者的认真态度。 《论语》中还讲了许多学习心得,如“学而时习之”。(《学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这就是说,学了要时常复习;学习态度要老实,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要谦虚谨慎,多听多看,一时不明白的暂时先存疑,不贸然下结论,就可以少犯错误。 《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学、思结合的辩证原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就是说,学和思偏于一方面,不是茫然无所得,就是陷于迷妄。而必须学思并重,但二者的关系,应以学为基础,用思来贯穿。在学和用的关系上,《论语》主张学以致用。《子路》上讲,熟读《诗经》三百,交给他以政治任务,却办理不好;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地去谈判,纵是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论语》强调的是教学的实用性。孔子另外一个著名的教学方法就是触类旁通的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主动思考,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又说不出来时,再去启发他说出来。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论语》中还记载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的教学法等。 《论语》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德治主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这里赞美德政像北极星那样,众星都围绕它转。说明德政易于得到民众的拥护而收到治理的效果。德是和刑相对而言的,实行德政即是注重教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是说用行政和刑罚可使人民畏惧而不犯罪,但是并不能消除人民的犯罪观念。如果用德和礼加以感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准,就可以使其自觉地消除犯罪观念。孔子这种德政思想,成为儒家的政治统治术。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关于“中庸”的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这是说作为一种道德,“中庸”是最高的了!可是人民很久就缺乏这种道德了。孔子评论他的弟子时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子张激进,子夏保守,两人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说“过犹不及”。显然,既无过,又无不及,就是“中庸”,或者说,“中庸”就是对“过”与“不及”的调和、折中。根据“中庸”的思想,孔子反对做任何所谓过激、过分的事情。他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讲德治爱人,主张宽惠,对老百姓不要实行“苛政”,等等,都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 《论语》一书,对后世在思想上和学术上都有很大影响。《论语》在汉代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是《七经》之一。从此,《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它不但是士人必读之书,还是统治者言行的是非标准,因此,它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论语》内容广博,语言精练,至今仍有较大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孔子、孔门弟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最直接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典籍。 《论语》的版本很多,传至西汉,有三种本子:《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比《鲁论语》多《问王》、《知道》二篇;《古论语》,出于孔壁,二十一篇,有两篇《子张》,篇次与《齐论语》、《鲁论语》不同。成帝时,张禹本授《鲁论语》,并讲《齐论语》,称《张侯论》。至东汉末,郑玄就《鲁论语》篇章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之作注,成为后世的流传本。现常见的版本有清康熙间内府刻本,《十三经经文》本。《论语》注本共达三千余种,为诸子之首。目前通行和较好的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解》与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近现代的注本主要有康有为《论语注》、姚永朴《论语述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与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论语 儒教经典。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据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将孔子生前言行“辑而论纂”,这就是 “论语” 一名的由来。事实上,《论语》 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孔门弟子集体完成的项目。有人据 《论语》 中孔门弟子只有 “曾参” 和 “有若”被尊称为 “子”,因此认为 《论语》 主要是由曾参和有若的弟子记录的。无论出自何人之手,《论语》都是孔子思想言行最权威的记录,从西汉开始,就从 “传”升格为 “经”,直到 “五四” 新文化运动之后,才被降格为诸子。《论语》 在流传过程中,曾经有“鲁论”、“齐论” 和 “古论” 三种版本系统,篇数不同,文字也有出入。今本 《论语》 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综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约一万两千字。《论语》 在中国古代,是读者最多的儒家经典,如在唐代,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 “五经”,但《论语》和 《孝经》 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 “公共课”。《论语》 不是长篇大论,而主要是孔子生前言行简短而传神的记载,既有对话,也有独白,包括对社会、政治、历史、人生等各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即兴感慨,给后代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启示。古人有“半部 《论语》 治天下” 的说法,据宋人笔记载,北宋宰相赵普退朝只读 《论语》,宋太宗问及此事,赵普回答: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当然,这只是即兴的 “妙语”,而非事实,就如同古代某某帝王说他靠读 《资治通鉴》起家一样,都是故作潇洒之谈。平心而论,《论语》虽非 “句句真理”,但却有许多语句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格言,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不忍,则乱大谋”、“割鸡焉用牛刀”、“欲速则不达”、“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論語 論語 lùnyǔ 儒家必修教材之一。爲研究孔子主要史料。係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关于孔子言行思想之記録。西漢時有今文《鲁論》、《齊論》與古文《古論》三種。今本《論語》爲鄭玄就《鲁論》篇章考之《齊》、《古》,並爲之注而成,共二十篇,束漢列爲七經之一。《漢書·藝文志》:“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籑,故謂之《論語》。”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古论》3种。今本《论语》原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谈论。与法制关系密切的有《为政》、《颜渊》、《子路》等篇。是研究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资料。注释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近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论语春秋孔丘(前551—前479)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辑孔丘及弟子言行录。二十卷。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幼孤贫。曾任委吏、乘田等微职。年五十由鲁中都宰升任司空、大司寇。年五十六摄行相事。曾周游列国,返鲁后潜心整理古籍,教授生徒,为儒家宗师。本书内容甚广,涉及政治、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其基本思想是崇礼乐、尚仁义、尊宗周、复三代,以“克己复礼”为生活准则,表现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许多言论是生活经验总结,简洁凝练,用意深远,有雍容和顺之风, 已成为格言警句。其人物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皆跃然纸上,生动逼真。有关诗歌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论,实为古代文学理论的滥觞。传本在汉代有齐论、古论、鲁论之不同。前二者早已亡佚,现流行的是鲁论。邢昺《论语注疏》存曹魏何晏集解,删梁皇侃义疏枝蔓,讨论心性命理,为后来理学家所采纳。此编为《论语》一书最重要之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刘宝楠《论语正义》 及今人杨伯峻 《论语译注》 可资参考。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为孔子和诸及门弟子言论、活动的汇编。孔子弟子整理编纂。是研究孔子思想、生平活动及早期儒家的主要史料。凡二十篇。每篇以开章二字确定篇名。西汉时称《鲁论》或《齐论》,为今文本,亦称《古论》,为古文本。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据《鲁论》,参照《齐论》,编定《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 《古论》作《论语注》,后人据此本为传世本。全书编录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基本言论,政治思想、经济、法律、军事、美学艺术、历史观等都有所涉及。以与弟子讨论上述理论问题的对话录形式加以表述。全面论述了“仁”的基本道德原则,还说明了义、勇、智、恭、宽、信、敏、惠、礼、直等个人道德规范。确立了孝、悌的家庭道德,肯定了忠、恕、礼等社会道德,还说明了人格上的圣人、君子、小人等的区分,以及文与质的人格特征。重视道德知识、艺术和礼仪的学习和修养。论述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主张德政;提出刑德并施,宽猛相济的观点。在道德方法论上提出“中庸”范畴。还探讨了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重美德,轻功利。还提出了人的本性与后天实践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后世儒家所详细论述的基本思想理论,几乎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最原始的理论根据。书中还收入孔子主要弟子的言论,涉及到“孝”、“内省”等道德基本理论问题。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辑为“四书”。主要注疏本有东汉郑玄《论语注》、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王弼《论语释疑》、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正义》、胡瑗《论语说》、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李塨《论语传注问》、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代康有为《论语注》,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学派基本经典。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今本为汉代学者整理,今本白文约12700余字,共20篇,反映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逻辑等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第一手资料。有许多格言式的警句。东汉时期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期本书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宋元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作为儒家学派传世之作,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有重大影响。 论语 173 论语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在政治思想上,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和“礼治”为核心的思想,强调“克己复礼”,即遵守传统的礼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出“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主张君臣父子各守名分,不得逾越;强调以“德”“礼”治国,反对一味刑杀,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本书对汉以后封建政治影响甚大,自唐始列入经,为十三经之一,南宋又被列入四书,为元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之一。本书有多种注疏本传世。 ☚ 道德经 春秋左氏传 ☛ 论语 175 论语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并无专门论述法律的篇章,但在多处述及孔子及其弟子对法律的观点和认识,反映了孔子及儒家的法律思想。如孔子的“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德治”思想;“为政”必先“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治”思想等,对封建法学及法律具有重大影响,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法律思想最可靠的依据。 ☚ 管子 商君书 ☛ 论语 163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为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在汉代,《论语》共有三种版本,即《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参照《齐论语》,编定《张侯论》。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语》、《古论语》,作成《论语注》。以后又有多家为之作注,经三国·魏何晏作《论语集解》,而成定本。《论语》共20篇,约12000字,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书中以仁为核心,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孝悌为本。在天道观上,相信天命又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在认识论上,承认“生而知之”,“上智下愚不移”,但更重“学而知之”,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在政治上主张正名、复礼,以德和礼为治国之本。在教育思想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历代注释 《论语》的著作有300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 《论语正义》等。 ☚ 道德经 中庸 ☛ 论语 153 论语本书反映了孔子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首先,本书对“仁”的概念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其中心是“仁者爱人”,即是对人类道德关系的自觉性抽象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人道原则;其次,本书提出了实现“仁”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既要把自己当人,也要把别人当人,成己成人、自强不息,善为人虑; 另一方面把“仁”与 “礼”统一起来,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以“礼”的标准“克己”之意识,使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境界符合外在的政治制度、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再次,本书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论述了君主的道德品质和德行表现在政治上的决定性作用;复次,本书还阐述了义利关系,提出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义利观,并把“义”规定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现实的道德评价标准;最后,本书以 “仁”为核心,提出了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恕”,“智仁勇”,“中庸”,“义”,“恭、宽、惠、敏、信”,“温、良、恭、俭、让”等一系列伦理概念和规范。本书对儒家及封建社会伦理具有重要影响。 ☚ 道德经 墨子 ☛ 论语 《论语》lunyu先秦论说文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辑,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老子 墨子 ☛ 论语 《论语》lunyu中国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儒家是崇奉孔子及其学说的一个重要学派。《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一生言行的记录。其中,记载着孔子的谈话,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同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论等。全书内容甚广,涉及当时社会道德、教育、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着重谈的是“仁学”和“天命”。它把“仁”(即“爱人”)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同时认为“仁”的实行要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礼”为规范。它所谓的“天命”,是指天神的意旨,尽管它怀疑有鬼神,其实质是要人们“畏天命”, 即听从 “天神” 的安排。 ☚ 天赋说 神灭论 ☛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乱,逃至鲁国,世为鲁人。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礼乐传统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很有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及长,在鲁国,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小官。三十四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孔子的教育活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文化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 晏子春秋 老子 ☛ 论语 《论语》Lunyu儒家的经典之一。是由孔门弟子把孔子平时对他们和时人讲话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孔子对答弟子及时人之语的占大部分,约444章,记孔门弟子和相与谈论的,约48章。文字体裁则为简单的问答体居多。秦始皇焚书后,西汉仅有口头传授及合壁所得的《论语》。当时有3种本子,今文本《鲁论》、《齐论》,古文本《古论》。据前汉时刘向《别录》曰:“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这3本中的篇章和内容,也互有异同。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论语》经历代学者考辨,认为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靠的最古的私家著作,是研究古代前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为研究孔子思想学说提供最原始的资料。有关《论语》的注释有三国时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自汉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教材。 ☚ 六艺 学记 ☛ 论语 《论语》Lunyu先秦论说文集。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活动,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辑而成,约编定于战国初年。书中反映了孔子政治、哲学、伦理、教育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早年勤学好问,掌握了大量文化知识,后来开门讲学,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在鲁国担任过司寇等职,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合,离开鲁国,率弟子周游列国,始终未受重用。晚年回到鲁国,教授弟子,整理古代典籍。孔子对春秋后期的混乱现实不满,他向往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反对违礼和僭越的行为。同时,他又提出用仁作为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主张统治者对民众施行仁爱,反对过分地剥削,反对滥施刑罚。他还提倡为实现仁的理想奋斗和献身。在教育方面,他也提出了不少可贵见解。《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全书共分20篇,每篇包括各自独立的若干章。每章数十字到上百字不等,记载主人公关于某一方面的见解。这些语言片断简洁凝炼,耐人寻味,有时能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寄寓哲理,深刻隽永,富于形象性,有些成了后世的格言。《论语》的语言平易流畅,雍容和缓,感情色彩很浓,有的地方能通过寥寥数语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神情。少数章节略具情节,能在简短的对话中表现一定的人物关系和生活场面。《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它的语言风格对后代文学也有一定影响。《论语》的重要注本有三国魏何晏、南朝宋邢的《论语注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 国语 孟子 ☛ 论语 《论语》Lunyu儒家经典之一。记载孔子及其少数弟子言行的书,多为孔子语录。成书于战国初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今传本《论语》为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编定,号《张侯论》。全书共20篇,486章,12 000余言。汉代时已被视为辅翼《五经》的“传”或“记”,汉文帝时列为学官,东汉时被尊为“经”,为《七经》之一。从此,该书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规定为士人必读之书。内容丰富广博,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及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如记载了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和有关论述;关于“仁爱”的伦理道德原则,“泛爱众”的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的“忠恕”之道;关于“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的论述;关于“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的论述;关于处理事物矛盾和人际关系时应坚持“中庸之道”的论述;关于学、思相结合的修养方法的论述;以及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等教学态度和方法的言论等等。该书语言精炼深刻,易读易记。不仅是研究孔子、孔门弟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最直接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典籍。注本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今人杨伯峻的《论语释注》等等。 ☚ 苏霍姆林斯基 墨子 ☛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涉及孔子言行、问答,为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西汉时有《鲁论》、《齐论》及《古论》三种,今注疏本甚多。秦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列为四书之一。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重要教材。参见“哲学”中的“论语”。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先秦思想著作,孔子语录集。《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门人为孔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记录。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旨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多为简短的谈话式问答,其语言洗练,含意深远,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口吻、音容笑貌和感情色彩,如实地记录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文艺等思想,在教育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深远影响。重要注本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 老子 墨子 ☛ 论语/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注/论语译注 ☚ 战国策故事选译 论语 ☛ 论语 《论语》共20篇。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主要记述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早期语录体散文典范。语言精炼含蓄,高度概括,善于通过简短对话展示人物神情语态,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传世注本以三国何晏《论语集解》为最早,有《四部丛刊》影印 观古堂藏日本刊本。 ☚ 论语 论语注疏 ☛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弟子及孔门后学所记的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在西汉时有《齐论》、《古论》、《鲁论》三种本子,今本《论语》基本上是鲁国学者所传的《鲁论》(一说现存本子即《鲁论》)。全书共20篇,每篇分若干章。内容范围甚广,涉及到当时社会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众多方面,孔子思想体系从中可见一斑。作为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文和道德的关系,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宪问》)的观点。把善(“德”)看成高于美,忽略了文学独立的审美牲,以至于将《诗三百》也道德伦理化,一方面是出于宣扬“仁”的需要,一方面也由于当时还远未形成明确的文学观念。这一观点对后来古文家及道学家的散文美学理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说: “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它表明孔子重视语言与内容的关系,与他的“志足言文”说相互补充,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条美学原则。后来陆机与苏轼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可见“辞达”说在散文美学史上的贡献与影响之大(见“辞达”条)。 ☚ 国语 墨子 ☛ 论语lún yǔ《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生姜(2)。儒家经典书名,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论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言谈。为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 庄子 米芾 ☛ 论语 《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录。由孔门弟子纂集而成。孔子,即孔丘(前551~前479),宇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少时贫贱。曾经从事儒业,后来当过委吏、乘田、中都宰、司寇,并曾摄相事。晚年周游列国后,专心于文化教育工作。《论语》一书,西汉时有三种本子,即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鲁《论语》20篇。前两种早佚,今本为鲁《论语》。此书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其文往往以简练的言辞描画出人物的神情语态;语言浅近而又含蓄,通俗而又形象,其中很多表意准确生动的语句已经凝缩为成语,固定成警句,一直沿用至今。另外,书中所述孔子关于文学的见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南宋以后,《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一起被合编为《四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 老子 左传 ☛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言论的汇编。西汉时有今文本 《鲁论》 和 《齐论》 及古文本《古论》3种。西汉后期张禹据《鲁论》参考《齐论》编订为 《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照 《齐论》 、《古论》作 《论语注》 ,为今本 《论语》 。共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记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言行。魏时何晏汇集各家说法成《论语集解》为当时和后人所宗。南宋时,朱熹又作《论语集注》综合各家之说,更便初学者所用。因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内容,故《论语》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也受到特别重视。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为孔子及其某些弟子的言行汇编。成书时间约为战国初期,作者当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非一、二人所撰,其最后之集结,或为曾子之门人。西汉时有三种传本。“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所得,谓之《古论》。”(刘向《别录》)至元、成时期,安昌侯张禹先习《鲁论》,又习《齐论》,后即参校两家,裁定为一,号《张侯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郑玄所定,即为今本《论语》的直接来源。今本《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思想,孔子论“仁”,论“礼”,论“孝”,论“为政”,论“学习”,论评人物,阐述理想,以及孔门弟子的许多重要言论,均载录其中,是今人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东汉时期,《论语》和《孝经》同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唐代《十二经》,宋代《十三经》,均有《论语》;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为之《集注》,成为封建仕途的必读之书。今存主要版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正义》(即何晏《集解》与邢昺《疏》合刊,收入《十三经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 许鸿磐 论语汇说 ☛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是孔丘对弟子的应答及弟子之间的言谈。当时门人各有所记。孔丘死后,由孔门徒众编辑论纂而成, 故称论语。西汉时有《鲁论》、《齐论》和《左文论语》三种。《齐论》中多《问王》、《知道》两篇,后为张禹所删。今本《论语》是东汉时郑玄所编定, 共二十篇。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朱熹把它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注释本主要有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 南北朝时渠皇侃的《论语义疏》, 宋朱熹的《论语集注》, 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 《论语》记述了孔丘有关经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在经济思想方面,孔丘认为人人都有求富逐利的要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 求富必须合乎义,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在义利关系上, 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原则。孔丘主张 “国民之所利而利之” , 强调 “使民以时” , 要求保证和发展农副业生产。他又提出 “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发展了剥削阶级的分工观点。在分配方面主张 “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在统治阶级内部,应按等级地位占有土地和臣民,不相侵夺。对百姓应轻徭薄敛,百姓富足了,国君也就有了丰富的税源,“君孰与不足”。在消费观点上主张“节用而爱人”,国家财政开支要节约,个人消费则应满足于合乎等级身份的消费水平。参见“孔子”。 ☚ 墨子 孟子 ☛ 论语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lu yuAnalects→孔子(Kong Zi)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每章记一事或几句话,文字简短,蓄有深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之理等,包含着孔子的渊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和他与弟子相问答以及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的书。可能是曾参的弟子在战国初期编辑而成。据《汉书·艺文志》所载, 《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一为《鲁论》二十篇,一为《齐论》二十二篇,一为《古论》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吕侯张禹讲习《论语》, 以《鲁论》为主,兼顾《齐论》,称为《张侯论》。郑玄为《论语》作注便是以《张侯论》作依据,东汉灵帝时还将《张侯论》刻成《熹平石经》,现今所流传的《论语》也是《张侯论》。是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参考图12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