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论lùn

❶动词或介词,凭、靠。《渑池会》剧二:“他许连城,换玉璧,心怀奸计。若不是片语投机,~阿谀揣情磨意,我夜月离秦都、飞星投赵国,无瑕玉宝得全归。”此言凭揣摩情意,随机应变,才得完璧归赵。又楔子:“想相如凭舌剑欺压秦国,~胆量完璧而回,乃股肱忠烈之士。”“论”与“凭”互文。《三夺槊》剧二:“匹头上把他标写在凌烟阁,~着雄心力劣牙爪,今日也合消,也合消封妻荫子,禄重官高。”《元曲选外编》《敬德不伏老》剧一:“你本是开国元勋,~汗马位列三公。”又三:“我怎扶持江山社稷,难~着鞭简共楂槌。”《伊尹耕莘》剧三:“~贤士之智能,觑夏桀有何难哉!”《射柳捶丸》剧四:“不瞒天地说,~我的那武艺,那里近的耶律万户?”《云窗梦》剧一:“~小子这等人物,似小子的也少有也。”睢玄明《耍孩儿》套《咏妓》:“~着您腔新谱旧,显我恨满情多。”
“论”之表示“凭”“靠”义,还可从“论功行赏”这一成语中得到证明,“论功行赏”意即凭功劳施行赏赐。

❷动词,管。庾信《拟咏怀》第十一:“眼前一杯酒,谁~身后名。”王维《愚公谷》诗:“宁问春将夏,谁~西复东。”僧归仁《自遣》诗:“日日为诗苦,谁~春与秋。”谁论,谁管,亦即不管之意。杜甫《宫池春雁》诗:“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尚有霜。”宁论,岂管,哪管。高适《效古赠崔二》诗:“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草泽中,有此枯槁士。”陆游《雪歌》诗:“宁~异事吠群犬,且喜和气连千家。”又《弥辛镇驿舍小酌》诗:“自许白云终醉死,不~黄纸有除书。”柳永《鹤冲天》词:“何须~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王炎《临江仙》词:“休~升擢与平迁,拂衣归去好,无事即神仙。”魏初《人月圆》词:“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无钱。”鲜于枢《八声甘州》套:“恣情拍手棹渔歌,高低不~腔。”义同上。《醉写赤壁赋》剧一:“主人宽,东阁开,直吃的曙色晓东方亮,~甚么日照东窗。”《刘弘嫁婢》剧二:“(净王秀才云)我本待不说来,气破我这肚皮。他姓甚么?你姓甚么?(正末云)贼丑生干你甚事?(唱)~甚么姓刘也那姓李!”义并同。

❸动词,告、控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五:“孩儿你去,有人少我课钱,千万与娘下状~。”钱南扬先生注:“论,判罪。《后汉书·鲁丕传》:‘坐事下狱司寇~。’”按此注未允,这里的“论”只是“控告”的意思,观上文“下状”二字自明。又同剧二四:“(净)我去~!(丑)我去~!(生末)大都来能欠几文。”这写的是店主婆(净)与房客(丑)因房钱相争、别的房客居间调停事,净、丑双方都争着说要去告官。亦可证“论”为“告”义。《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观是洪信、洪义,问:‘~谁?”’义亦为“告谁”。脉望馆抄本《看钱奴》剧题目“张善友~土地阎神”,《元曲选》作“告”。《后庭花》剧三:“为甚么将原告人倒监押?哎,你个被~人莫惊诧。”《鲁斋郎》剧楔子:“被~人有势权,原告人无门下。”“论”“告”互文,“被论”即“被告”,与“原告”相对。又见“论告”。
本条参用廖珣英、蓝立蓂《(刘知远诸宫调)词语选释》说,文见《中国语文》1980年第一期50页。又“论”表“告”义,亦见于唐代白话文献。《敦煌变文集》所录句道兴《搜神记》:“渐欲天明,惠女尸边遂失衣裳杂物。寻觅搜求,遂向景伯船上得,即欲论官。”

❶凭,靠。《渑池会》剧三:“想相如凭舌剑欺压秦国,论胆量完璧而回,乃股肱忠烈之士。”
❷管。杜甫《宫池春雁》:“青春欲尽急还乡,紫塞宁论尚有霜。”宁论犹言岂管,哪管。

☚ 亚   那 ☛

论lùn

(1)整理。柳永《剔银灯》:“渐渐园林明媚,便好安排欢计。论槛买花,盈车载酒,百琲千金邀妓。”(1—44) (2)整,形容词。高似孙《莺啼序·屈原九歌东皇太一》:“曲琼桂帐流苏暖,望美人、又是论千里。佳期杳渺,香风不肯为媒,可堪玩此芳芷。”(4—2269)

☚ 略彴   论量 ☛

论lún

有条理,有节奏。《大雅·灵台》三章:“於论鼓钟,於乐辟雍。”郑《笺》:“论之言伦也。於得其伦理乎?鼓与钟也。於喜乐乎?诸在辟雍中者。言感于中和之至。”朱熹《集传》:“论,伦也。言得其伦理也。辟、璧通。雍,泽也。辟雍,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於,wū,叹词。一说,论,思,思念。《说文》:“仑,思也。”“仑,理也。”毛《传》: “伦,思也。”黄焯《诗疏平议》:“毛谓‘伦’为‘仑’之假借,鼓与钟合其思理。”孔《疏》:“思念鼓钟,使人和谐。”

☚ 讹言   讼 ☛

读音l·un(ˋ),为u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卢困切,去,慁韵。
❶分析和说明事理及其文章。
❷论说;理论;学说。
❸衡量。
❹讨论;研究。
❺文体的一种。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l·un(ˊ),为u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力迍切,平,谆韵。
❶[论语]古书名,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

上一条: 下一条:

论lùn

排辈份:要那么~,你还是我孙子呢。(小品《同桌的你》)∣你说你是我小姨?那咱们可得好生~~。(隋振山《从山里走来》)

论lìn

又读lǜn。“论”(lùn)变读。
❶按照某一数量单位衡量。〔例〕“北京人买苹果就是这么说——”“怎么说?”“哎!苹果怎么卖?是lìn斤哪,还是lìn个儿?”(宝122)∣道旁,青杏已论堆儿叫卖,樱桃照眼的发红。(文三220)∣“这多少钱一斤哪?”“啊?”“这。”“这不论斤。两毛钱一块。”(究72)∣怎么不幸福?现在的家庭,不是论腿儿吗?我有过几十条腿,只有两张嘴。(篇316)
❷按照一定的亲属、亲戚、师徒或其他人际关系,排辈分。〔例〕咱们八旗,论起来非亲即友,那么论,你就叫他大娘;论我这头儿呢,屈尊姑娘点儿,就也叫他声舅母。(儿396)∣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兄弟相称。(文四142)∣“话么,倒是两句好话。可惜呀,可惜!”“可惜甚么?”“你二大爷没有工夫。”“喝,他跟我们爷儿们倒论上啦!”(京237)∣梨园行的嫁娶,大都在本行之内选择。门当户对,知根知底。因此剧团的演员大都沾点亲,“论”得上,“私底下”都按亲戚辈分称呼。(味64)


论lūn

吹擂。“论”(lùn)变调。〔例〕连西太后都讲究这点呢!不信您打听打听,没王致和那臭豆腐,西太后的早点她吃不吃?!这就叫老北京!您跟我论西餐,西餐算什么玩艺儿!两根肠子一块面包,那也叫吃!(人89.12.83)


论lǜn

见555页“论(lìn)儿”。

ㄌㄨㄣˋlùn2266谈起。粤语。广东信宜〖〗。有。吴语。上海崇明〖〗。~趟时。浙江苍南金乡〖〗。~时。达到(一定数量)。江淮官话。江苏泰兴:~千~万。吴语。上海崇明〖〗。~百。江苏苏州:许了~万银子。整整。西南官话。广西宜山。黄永利《歌王传》:「三人唱了~半天,又哭又笑像疯癫。」

论lun

❶判罪。《史记·吕后本纪》:“其群臣或窃馈(kui),辄(zhe)捕~之。”(或:有的人。窃:偷偷地。馈:赠送食物。辄:就。)
❷文体的一种,如《六国论》、《过秦论》。萧统《文选序》:“~则析理精微。”(析:分析。)

论論lún

〈文〉
❶编纂。
❷指《论语》,儒家经典,为孔子门生所编纂,内容主要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
【注意】此处不读lùn。
另见521页lùn。


论論lùn

❶讨论;议论;评论
 △ 就事~事|~辩|社~。
❷衡量;评定
 △ ~资排辈|~处(chǔ)。
❸按照;就……(来说)
 △ 西服~套卖|~成绩,他最棒。
❹看待
 △ 相提并~|一概而~。
❺说明道理的言论或文章
 △ 公~|《矛盾~》。
❻学说
 △ 进化~|方法~。
❼姓。
另见520页lún。

论論

○~语(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思想言行的纪录,共二十篇)。
另见lun。


论去声lùn


论論

❶分析和说明事理:~述丨~说丨~理丨~争丨~战丨~证丨~断丨~难(nan)丨~列丨~据丨~点丨~调丨~题丨~文丨~著丨~坛丨泛~丨讲~丨谈~丨议~丨讨~丨评~丨理~丨争~丨辩~丨就事~事丨知人~世丨平心而~丨存而不~丨一概而~丨相提并~丨高谈阔~。
❷分析和论述事物内容或意义的文章或理论:~丛丨概~丨绪~丨正~丨通~丨公~丨社~丨舆~丨高~丨宏~丨谠(dang)~丨空~丨迂~丨怪~丨谬(miu)~丨总~丨结~丨推~丨立~丨罢~丨策~丨崇~宏议丨盖棺~定丨长篇大~丨诛心之~丨不易之~丨不刊之~丨违心之~丨持平之~丨是非自有公~。
❸衡量;评定:~处(chu)丨~罪丨~功行赏丨~资排辈丨品头~足丨按质~价丨格杀勿~。
❹按照:~天丨~月丨~件。
○无~(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另见lun。

论lùn

❶ 分析和说明事理:讨论│论述│论说文。
❷ 分析、议论事理的言论或文章:宏论│高论│言论│长篇大论。
❸ 学说,观点:唯物论│方法论。
❹ 看待:相提并论。
❺ 判定,评定:论处│论功行赏。
❻ 依照某个方面、某个类别来说:论庄稼活儿,谁也比不上他。
❼ 姓。

论lùn

讨论;议论。《离骚》:“周论道而莫差。”《文选》五臣注:“言汤、禹、周文皆俨肃祗敬,论议道德,无有差殊,故得永年。”汪瑗集解:“论道莫差,谓讲论治道而无有一毫之差错也。”闻一多解诂:“《考工记》总目‘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注曰:‘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此以‘谋虑’释‘论道’二字。《吕氏春秋·下贤篇》曰:‘谋志论行。’论亦谋也。道与讨通。《广雅·释诂三》‘道,治也’,《说文》曰‘讨,治也’,谋、治义近。论道即论讨。或倒言之曰讨论,《论语·宪问篇》曰‘世叔讨论之’是也。《管子·七法篇》曰:‘君(本作居)身论道循(本作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吕氏春秋·尊师篇》曰:‘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汉书·游侠·陈遵传》曰:‘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后汉书·逸民·严光传》曰:‘帝……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凡此言论道,并犹讨论也。‘周论道而莫差’,言周密讨论其政令,而莫有差失也。”

注疏体式之一。 指考据、 评论。 如黄宗羲有《易学象数论》。

论lìn;lùn

❶按,按照。如:~年纪,他和我父亲差不多。
❷做生意以什么为计量单位时常用“论”表示。如:买菜排队人多,售货员为省事竟~筐卖。
❸辈分,长幼间的说法、叫法。如:我们俩还真不知道谁大谁小,我叫他哥哥,他叫我弟弟就这么~的。


论lùn

见〔论〕lin。

论lun

另见lun。论语1 上论 下论 论语派


论lun

另见lun。论辩 论处 论丛 论敌 论点 论调 论断 论据 论理 论列 论难 论述 论说 论坛 论题 论文 论析 论战论争 论证 论著 论罪 罢论 辩论 并论 不论 持论 导论 定论 泛论 概论 高论 公论 怪论 宏论 结论 空论 理论 立论妙论 谬论 评论 社论 试论 谈论 讨论 通论 推论 无论 序论 绪论 言论 议论 舆论 争论 正论 政论 总论 论理学1论说文 论证会 二元论 进化论 控制论 人性论 宿命论 唯物论唯心论 无神论 先验论 相对论 信息论 一元论 有神论 论辩风生 论长说短 论功行赏 论世知人 论资排辈 无论如何 就事论事评头论足 学术论坛 坐而论道 不刊之论2 不可知论 不易之论3长篇大论 存而不论 泛泛而论 浮夸之论 高谈阔论 高文宏论 格杀勿论 另当别论 平心而论 社会舆论 违心之论 相提并论 一概而论 诛心之论4 自由辩论

论(一)lùn (二)lún

【辨形】 右下是匕,不是七、。6画。形声。
【辨义】 论(一)lùn
❶ 分析和说明事理:论辩|论敌|论点|论调|论断|论锋|论据|论客|论理|论列|论难|论述|论说|论坛|论题|论文|论析|论议|论战|论争|论证|论旨|论著|论理学|论说文|论甘忌辛|论黄数黑|辩论|不论|持论|泛论|公论|讲论|理论|评论|试论|谈论|讨论|推论|争论|虚论高议|议论纷纷|议论风生|就事论事|数白论黄|数黑论黄|谈古论今|争长论短|知人论世|坐而论道|存而不论|放言高论|高谈阔论|姑置勿论|平心而论。
❷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论丛|策论|谠(dǎng)论|导论|定论|概论|高论|怪论|弘论|宏论|结论|空论|理论|立论|妙论|谬论|目论|评论|社论|申论|通论|序论|绪论|言论|议论|迂论|舆论|正论|政论|总论|专论|崇论宏议|三段论|血统论|造舆论|资本论|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长篇大论|持平之论|齿牙余论|天道宁论|违心之论|迂阔之论|诛心之论|凿空之论|卑之无甚高论。
❸ 学说:数论|二无论|方法论|进化论|人性论|认识论|宿命论|唯物论|唯心论|相对论|信息论|一元论。
❹ 衡量,评定: 论处(chǔ)|论价|论罪|论功行赏|论资排辈|结论|盖棺论定|按质论价|成败论人|品头论足|格杀勿论|是非自有公论。
❺ 按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论件|论斤|论理|论说|论天|论月。
❻ 说,看待:相提并论|一概而论。
❼ 姓。
〔罢论〕取消了的打算。
〔无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二)lún 《论语》,书名,内容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上论|下论。
【辨析】 二音近义,都指“文章,学说”。区别在于:
一、词性有所不同:论(一)lùn构成动词、名词、连词、介词,并作名词性、动词性语素构成成语;(二)lún只构成名词。
二、适用对象及范围不同:论(一)lùn泛指一般的分析说明事理的文章、学说,并表示“论说,评定,按照,看待,无论”等义和用于姓氏,适用范围广;(二)lún限用于书名,适用范围窄。

论lan

❶分析和说明事理;议论:一概而~|相提并~|就事~事。这件事究竟该怎么看待,大家最好来~一~|家庭琐事~起来没完没了。
❷判定;衡量:三次迟到以消极怠工~|缺乏人证物证,这样~罪不符合法律程序。
❸〈介〉跟量词组合,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橘子~斤卖,不~个卖|这种工作的报酬~天计算,不~件。
❹〈介〉表示根据某方面说:~身体,~技巧,她都是一个游泳好手|~读书他比我强;~打球,他不如我。注意古书名《论语》的“论”读lun。

(同)议

论lùn

❶就某一范围或某一方面评说:若~此事,还不是大事,极好处置。(七三·1793)若~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杂学,则远不能及。(七八·1945)
❷说法;议论:众清客道,“这也无妨。我们大家看了公拟,各举其长,优则存之,劣则删之,未为不可。”贾政道,“此~极是。”(十七一十八·348)今日可巧有赎身之~,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十九·422)

中国古代一种有条理地阐述一定道理的文章体裁,近于今人所言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论也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清·王兆芳《文体通释》:“论者,议也,伦也,议论有伦也,刘熙曰,有伦理也,循理以论道,异乎史论者也。主于讲论道理,酌理衷圣。”以“论”名篇者自《论语》 以降,有庄子 《齐物论》、荀子《礼论》、《乐论》、吕不韦《慎行论》、《贵直论》、汉·贾谊 《过秦论》、桓宽 《盐铁论》、魏·嵇康《管蔡论》、宋·苏轼《留侯论》等。此类文章“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写作中须注意作到“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 笔   辨 ☛

文体名。论说文的一种。论断事理之文,包括政论、史论、文论等。贾谊《过秦论》是最早出现的单篇论文。此文承袭先秦诸子和策士注重文采、长于雄辩的余绪,行文波澜起伏,文笔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汉初政论文的风格。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也是有名的论。东汉以后,论的风格开始有了变化。尤其是唐宋,大都围绕一个论点,作周详的推理论证,重在见解精辟,逻辑严密。名篇有韩愈《争臣论》、柳宗元《封建论》、苏洵《六国论》、苏轼《留侯论》等等。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事件或人物的文字,后来把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论文统称为史论。《文选》中列有史论一门。班固《汉书·公孙弘传赞》、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等都是史论的名篇。论体文章在写法上要求说理深透,文辞简洁,气势充沛,文情并茂,既有说理性,又有文学性。

☚ 论辩   史论 ☛

论lùn

〖名词〗
主张,论调,议论(10)。《管晏列传》:故论卑而易行。——所以主张浅近就容易实行。《纵囚论》:此又不通之论也。——这又是讲不通的论调呀。《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议论很切合事理人情,言谈从不背离道德。


论lùn

〖动词〗
一、论述(9)。《管晏列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很多,所以不再论述。《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您所论述的,想用来阐明什么呢?《太史公自序》: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孙子受了膑刑,才论述兵法。
二、谈论,评论(25)。《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叹息痛心。《贾谊论》: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我深深地悲叹贾生的志向,所以详细地评论他。《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过去冯唐评论了廉颇、李牧的贤能,使得汉文帝为他们叹息。
三、评定,定罪(2)。《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果有为非作歹,违法乱纪和尽忠从善的人,应当交给官吏评定赏罚。《徐文长传》:杀其继室,下狱论死。——杀死了他的续娶的妻子,被关进监狱定罪处以死刑。

论論lún

❶ 按次序(编撰)。《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纂,故谓之《论语》。”
❷ 《论语》的简称。曹丕《〈典论〉自序》:“余是以少诵《诗》《~》。”
❸ 通“伦”。❶ 有条理。《荀子·性恶》:“少言则径而省,~而法。”
❷ 类,等类。《荀子·臣道》:“人臣之~,有态臣有,有篡臣者。”
另见本页lùn。


论論lùn

❶ 议论,讨论,评论。《韩非子·五蠹》:“故圣人议多少、~薄厚为之政。”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其刑赏。”
❷ 辩论,争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❸ 说,述说。《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魏晋。”
❹ 判罪,审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故以十二月晦~弃市渭城。”《汉书·苏武传》:“会~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❺ 言论,主张。《论衡·逢遇》:“夫持帝王之~,说霸者之主,虽精见拒。”徐光启《甘薯疏序》:“余不佞,独持迂~。”
❻ 文体的一种。萧统《文选序》:“~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
另见本页lún。

*

C2DB
(一)lun❶分析和说明事理:~点/~断/~调/~争/~战/~著/讨~/议~/评~/辩~/推~/就事~事/争长~短/高谈阔~。
❷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言论或文章:~丛/立~/社~/高~/宏~/妙~/谬~/长篇大~/不刊之~/持平之~。
❸学说,有系统的主张:唯物~/进化~/信息~/相对~/矛盾~/宿命~。
❹衡量,评定:~处/~罪/结~/~功行赏/品头~足/盖棺~定/按质~价/存而不~/是非曲直,自有公~。
❺说,看待:一概而~/相提并~。
❻按照:~斤卖/~天计算/~件计酬。
❼<文>定罪:今犯法已~(《史记》)/~了大辟(鲁迅文)。
(二)lun[论语]lunyu书名。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评定

评定

论 骘(评骘;品骘) 打(~分)第 判正 端较 品裁
比较评定事物的优劣:衡短论长
评定工作成绩:评工
 评定功绩:评功(~摆好)
 评定功劳大小:论功 讲功
 评定功劳等次:第功
评定分数:评分
 考卷评分:评卷
评定模范:评模
对人一生的功过是非做出评定:论定
人的是非功过要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盖棺论定 盖棺定论 盖棺定谥 定论盖棺 论定盖棺 阖棺定谥
衡量评定其价值:评价
评定罪责:第罪
考试评定:考评
审阅评定:审定
商讨评定:较量
衡量评定:铨定
 通过比较,评定高低:评比
鉴别,评定:鉴衡 品定 条品
鉴察评定:鉴评
收受贿赂而妄加评定:卖评 卖平(通过审核、衡量来决定:评定)

另见:商量 比较 衡量 评判 评论 评价 决定

☚ 评定   评定等级次第 ☛

研究

研究

究(究研;讲究;考究) 治(研治) 讨 论 摩 考(考查;考校) 揣摸 探索
学习研究:肆治
 阅读研究:览究
 讲习研究:讨论
 修习研究:讲求
讨论研究:讨击 论究 论考
 讲论研究:讲绎
 评论研究:评究
探讨,研究:讨探 探研 论求
 相互探讨研究:相切相磋
调查研究:调研
检查研究:检求
考查研究:考索 考锻
 考辨研究:辨究
审察研究:详究
会同研究:集诊
商量研究:商榷
 商讨研究:榷 磋摩
 切磋研究:摩研
征求意见,商量研究:询谋咨度
分析研究:披究
 提出疑问,进行分析研究:质疑辨惑
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考据
推求研究:推究
总结研究:检讨
默默地探索研究:沉吟
研究清楚:究明 研澄
(探求事物的性质、规律等:研究)

另见:钻研 研求 探求 事物 学问

☚ 研究   研究的方面 ☛

议论1

议论1

论(论酬;指论;稽论;咨论) 口语 辩义 讲究 谈说 说议 言议
议论和进谏:论谏
讲谈论议:讲论
 讲论经典:论经
 谈说讲论:谈讲
议论的锋芒:论锋
议论的范围:论列
议论中所持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论点
 以成败作为评判标准的论点:成败之论
 论点、谣言等荒谬,站不住脚:不攻自破 不攻自溃 不攻自拔
 文章的论点不严密,经不起一驳:不堪一击
参与议论:窜言
言谈议论:辞论
谈说议论:谈论 谭论
 言谈议论:辞论 语议
说长道短,议论:讲论
商量,议论:喳咕
风雅地议论:雅议
悄悄议论的样子:指指搠搠 指指戳戳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议论)

另见:谈论 好坏 是非 表示 意见

☚ 议论1   议论的方面 ☛

依照

依照

依(依凭;依得) 轨 守(~约;~信) 如(~期;~约;~实;~数) 按(按照;~劳分配) 准(准遵;~此办理) 遵(遵照;遵循) 循(循依) 仍(一~其旧) 就(~事论事) 蹈(~矩) 照(照依;傍照;参照;循照) 践履
依照道理:循理 照理 论理
 依照常理:按理
依照情势:随机
 依照体势:随势
 依照当时当地情形:随时随地
依照实际情况:如实(~交待) 照实 照直
 完全按照实情:尽实
按照常情:照例
依照计划:依计(~而行)
依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论(~天;~件)
依照原本:按本
依照本性:循性
依照本分:随分
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样:仿照 体象
 模仿,仿照:儗似
 有定体可以仿照:体象
(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依照)

另见:仿照 仿效 模仿 依从

☚ 依照   依据 ☛

不定的数量

不定的数量

些(些个;这~;那~;有~) 若干 如干 若如 若而
表示大约的数目:数(数个;概数;荒数;约数) 庶(庶几) 来(二十~岁;两个~月;五尺~长) 谱 论 恕几 大约 大体 大致 八成 左右 上下 光景 模样 内外 前后 摸边儿 差不多 八九不离十
一千与八百之间:千儿八百
表示不定的少数:数个
表示一至十的不定数:几(几多;几何;几许;十~年;~十岁) 两(过~天;说~句)
表示少量的不定数:点(一点;有点;一点儿;吃~再走) 些(些些;些子;些儿;些须;些少;些微;些许;些子儿)
数量很少的一点儿:一丝一缕 一丝半缕半丝半缕
极微小的一点儿:一丝一毫
表示数目不大的约数:头(十~八块)
表示弹性较小的约数:十来个
表示不定的多数:些(好些) 九(~十)百(~十)
表示整数后还有大概的零数:余(四十有~) 多(四十~岁) 有零(四十~) 挂零 出头 冒头 冒尖
表示数量近于这个单位数:把(千~人;个~月) 可(近~四十)
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许(一里~)

☚ 各种数量   数量多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主张

主张

论 张(张主) 言 主见
主张和措施:设张举措
主张,主意:定夺
立论,提出主张:持论
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人涉卬否
无主张:方寸乱
内心哀痛而失去主张:悼心失图
有相同的主张或志趣:同调
一人同时有两种主张,不知如何是好:一身两头
改变政治主张:转向
极力主张:力主(~议和)
(对于如何行动持有某种见解:主张)

另见:主意 见解 看法 意见

☚ 主张   各种主张 ☛

衡量

衡量

衡 量(品量;等量;校量;较量;称量) 诠 均 程(程量;程较;程效) 论 铨(铨量;~度众寡)絜 等 揣 秤 酌 角 律 概侔 格 权(权量) 绳(绳尺;绳量) 计度 约度 章度 准度
衡量自己:自隐 自度
 自己衡量:自程 自问
衡量他人:律人
挑选衡量:选度
计算衡量:计程
观察衡量:览揆
体察衡量:体量
鉴别衡量:裁量
 品鉴衡量:铨衡
评论衡量:诠度 诠量
 评议衡量:议度 评铨
 评判衡量:评衡 评量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人才或作品:玉尺量才 玉尺量材 材衡玉尺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作品:衡文玉尺
对应承担的职责和自己的才能进行衡量和估计:揣分揆能 揣分量才 量力揣分量能度分
考察名称,探究实际,以衡量名实是否相符:考名责实
经常衡量:日程
全面衡量:兼权(~尚计)
详细衡量:详度
极精细地计较衡量:铢铢较量
极细致地衡量﹑推究:铢称
(比较:斟酌:衡量)

另见:比较 对照 评定 考虑 斟酌

☚ 衡量   衡量的方面 ☛

言论

言论

谈 议(言议) 论 说 言词 言辞 言说 口语
言论和谋略:言策
敬称别人的言论:高论
谦称自己的言论:愚论 
 谦称自己浅陋的言论:刍言
言论实在:论笃
言论精确妥当:精当
言论典雅隽妙,有如明丽的春花:粲花
言论切要简明:要言不烦 要言不繁
言论正直:党正
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言必有物
言论和思想高深:海岳高深
言论奇特透辟:险诣
言论击中要害或恰到好处:中肯
言论激烈:尖锐
言论恣肆:横议
言论等雄健奔放,气势宏大:河倾海注
言论陈旧过时:老掉牙
言论空泛,不着边际:天马行空 云骥行空 龙马行天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论高寡合
言论相同:齐口(雷同~)
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并非如此:言是人非
言论夸诞迂阔、不切实际:河汉
(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言论)

另见:议论 谈论 政治 政务

☚ 言论   各种言论 ☛

舆论

舆论

论(声论;风论;素论) 庶言 视听(以正~) 谚议 舆口 舆议 舆谈 舆词 舆评 舆讼 众口 公言
群众舆论:街谈巷语 街谈市语 街谭里语 街谭巷语 街头巷语 街谈巷言 里语巷谈 巷语街谈
当时的舆论:时情 时论 时议
外界的舆论:外议
社会的舆论:纸笔喉舌
社会舆论非常强烈:物议沸腾 物论沸腾
制造舆论:造舆论
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开辟道路:鸣锣开道 鸣锣喝道 开锣喝道
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紧张的舆论准备:密锣紧鼓 密鼓紧锣 紧锣密鼓
舆论的力量很大:人言可畏
舆论力量极大:群口铄金 众口铄金 众口烁金 众口销金 众口销铄 金销众口 众口金铄
舆论力量巨大:众口熏天
(公众的言论:舆论)

☚ 各种言论   各种程度的言论 ☛

选拔

选拔

论(选论) 抡(选抡) 甄 登(登拔;遴登) 拔选 拔简 简拔 遴拔 柬拔 推拔 采拔 采擢 柬擢 铨品 简择 察选 察举 明扬 吝选 遴选
选拔与淘汰:铨汰
当时的选拔:时选
选取,选拔:拔取
推荐选拔:荐拔 检举 荐擢 举选
 推举,选拔:扬举
赏识选拔:鉴拔
表彰选拔:旌甄 旌简
考核选拔:铨考 铨衡
 经考核选拔:遴考
考试选拔:试选
 通过考试选拔:铨试
集中选拔:选集
公开选拔:明举
 公开选拔,公众荐举:公选
征召选拔:征选 征拔 聘选
 同一年受朝廷征选:齐年
 朝廷多次征召选拔:三征七辟
酌量选拔:量简
甄别选拔:甄拔
淘汰选拔:革选
寻求选拔:搜拔
标明条件选拔:摽采
根据德行才学选拔:实选
从工作的需要出发设立机构,挑选人才,不因人设事:为官择人
评量选拔:铨简
慎重选拔:谨选 慎举
 审慎选拔:详选
用高标准选拔官吏:高选
选拔严格:百里挑一
破格的选拔:殊选
(挑选人才:选拔)

另见:挑选 选择 优秀 人 人才

☚ 选人   选才 ☛

选择

选择

选(选抡;选论;选拣;初~;复~;甄~) 卜(~居) 论(论择)抡 历(~日斋戒) 拣(料拣) 简(简料;简择;简选;简拔;简阅) 遴(遴择) 诠(诠拣) 检举柬择 抉择 抉摘 抉擿 持择 差择 撷择 敦琢
选择和编排:诠次
选择重要的:择要
选择好的:择优 选优
 于一般中选择比较好的:短中取长
躲开有害的,选择有利的:避害就利
放弃繁难的,选择简便的:避繁就简
选择有名声的:选名
选择适当的话:择言
选择善言:择音
挑检选择:检取
剔剜,抉择:剔抉
整理选择:爬梳剔抉 爬梳洗剔
咨问选择:谁差
权衡选择:裁择
甄别选择:甄选 甄择
衡量选择:差度
裁取抉择:财择
评量选择:铨择
考核选择:校抡
 考校选择:比选
审察选择:审择 监择
寻求选择:寻抉
最佳的选择:极选
另外选择:改卜 改造

另见:挑选 选人 选拔 选举 寻找

☚ 选择   表示选择 ☛

学说

学说

学(~术;~理;国~;家~) 说(说论;著书立~) 论(理~;进化~) 言
各种学说:众学
各种学说或议论:众说
主旨各异之语,各种学说:杂语
各派学说:杂术
各家学说:诸子百家 百家诸子
百家的学说:杂说
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说:哲学
儒家的学说:儒学 贵学 逢掖 阙里 孔孟之道
孔子的学说主张:孔教
解释儒家经书的学说:经学 经术 艺学
佛教的学说:佛学 释学 梵学 方外之学
道教的学说:玄(玄学) 道学
道家的处世哲学:雌节
儒家以外的学说:异端
古代术数家的学说:阳九
称霸的学说:霸论
阴阳五行之学:阴阳学
一家的学说:一家
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学说:一家之言一家之学 一家之说 一家之论 一家之辞
自成一家之学:颛家
自成一家的偏执学说或言论:家言邪说家言邪学
前人留下的学说:遗学
世代相传的某种学说:心传
著名的学说、学派、学问:显学
雅正的学说:雅说
指导人解除困惑、把握真谛的学说和方法等:金绳宝筏 宝筏金绳
杂乱的学说:杂学
冷僻之学:隐学
不同的学说:异说 异家
不合正道的学说或行径:邪魔怪道
非正统思想和荒谬有害的学说或言论:异端邪说 邪魔外道 邪说异端 野狐外道 邪魔歪道 天魔外道
非正统的异端学说:邪说
学说的精髓:关津
学说的源流:节脉
儒家经学衰败:五经扫地

另见:文人 学问 造诣

☚ 学说   学科 ☛

论論lùn;lún

(一) 卢困切,去慁。
❶议论;辩论。《韩非子·五蠹》:“议多少,~厚薄。”
❷评定,定罪。《韩非子·难二》:“发仓囷而赐贫穷,~囹圄而出薄罪。”
❸思考,顾虑。李斯《谏逐客书》:“不问可否,不~曲直。”
❹编次,编纂。《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书,作春秋。”
❺言论,舆论。见“乡论”。
❻文体之一。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精微而朗畅。”
(二) 庐昆切,平元。
❶选择,挑选。《管子·五辅》:“~贤人,用有能。”
❷通“伦”。条畅。《荀子·性恶》:“径而省,~而法。”

定罪判刑。《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可(何)论?”“甲盗,臧(赃)直(值)千钱,乙智(知)其盗,受分臧(赃)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汉书·天文志》:“钜鹿都尉谢君男诈为神人,论死,父免官。”《唐律疏议·名例》:“诸: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明律·刑律》:“凡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罪。各等者,从一科断。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易论,重者,更论之。”清律用法同明律。

中国古代法律指定罪判刑。从《秦律》至《明律》均有规定。《秦简、法律答问》: “女子甲为人妻,去之 (指逃走),得 (被抓到),及自出 (自己跑回来),(1)未盈六尽(当时身高不满六尺,秦一尽约合今0.23米),当论不当 (该不该定罪科刑)?已官 (已告官),当论;未官,不当论。”秦以下因袭之,法律用语均有论。《唐律疏议·名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又“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明律、刑律一》:“凡盗马牛驴骡猪羊鸡犬鹅鸭者,并计赃以窃盗论。”

古代文体之一种,即议论文。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均将论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唐、宋之进士科均试论,明、清乡、会试之第二场亦试论一道。

藏语音译,意为“臣”。吐蕃官名。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官制中在赞普之下设有大相,即大论一人,藏语称“论茝”;副相,即小论一人,藏语称“论茝扈莽”,不常置;内大相,藏语称“曩论掣逋“;副相,藏语称“曩论觅零逋”;小相,藏语称“曩论充”,各一人。后以“论”冠于人名之前,指同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如“论弓仁”、“论恐热”等。论和*尚两部分官员有时可以左右赞普的行动。

辩 古代文体名称。即现在的论说文或议论文。论是论述的意思,辩是反驳的意思。论辩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历史论文和文学论文等。春秋战国中的诸子百家散文,大都是带论辩性质的文章。古代这种类型的文章非常多。如《荀子·劝学》、《墨子·公输》是哲学论文;《孙子·谋攻》是军事科学论文;苏洵的《六国论》则是史学论文;贾谊的《论积贮疏》可以说是政治论文;文学评论中著名的有曹丕的《典论·论文》、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等。

☚ 古代文体   杂记 ☛

(一) lun ❶说明事理。如:讨论,辩论,就事论理。
❷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如:舆论,立论,社论,论文。
❸说,看待。如:相提并论,一概而论。
❹衡量,评定。如:论罪,论质量,论成绩。(二) lun《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文体名。论者,议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论之立名,始于《论语》。至汉,贾谊有《过秦论》,东方朔有《非有先生论》。至唐宋,则用以出题取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迹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量也”。“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文心雕龙·议说》)。徐师曾《文体明辨》将论分为八种,“一曰理论,二曰政论,三曰经论,四曰史论,五曰文论,六曰讽论,七曰寓论,八曰设论”。

☚ 论说   史论 ☛

论(論)lún

(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Analects: 上[下] ~ The Analects Part One [Two]
另见 see also lùn 。
◆《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Analects 参见 “四书” [sī sū]


论(論)lùn

Ⅰ ❶ (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 opinion; view; idea; statement: 社 ~ editorial; 立 ~ argument; line of reasoning; 绪 ~ introduction
❷ (学说) theory; doctrine: 相对 ~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唯物 ~ materialism
❸ (文章等题目用语) dissertation; essay: 《实践 ~》 On Practice
❹ (姓氏) a surname: ~ 恒 Lun Heng Ⅱ  ❶ (分析和说明事理) discuss; argue; talk about: 评 ~ comment; discuss; review; 争 ~ dispute; debate
❷ (说; 看待) mention; regard; consider: 一概而 ~ consider different matters as the same; 相提并 ~ mention in the same breath
❸ (衡量; 评定) weigh; decide on: ~ 价 determine the price; 按质 ~ 等 decide on the grade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Ⅲ  (按照单位或类别) by; regarding; in terms of: ~ 交情 on basis of friendship; ~ 日计算 count by day; 茶叶 ~ 磅卖。 Tea is sold by the pound.
另见 see also lún。
◆论辩 debate; 论处 decide on sb.'s punishment; punish; 论敌 opponent in a debate; 论点 argument; thesis; 论调 view; argument; 论断 inference; judgment; thesis; 论功行赏 reward according to [after] sb.'s deserts; awar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s; decide on awards on the basis of merit; dispense rewards according to one's merit; go over the records and decide on awards; render unto Caesar that which is Caesar's; reward according to merits; reward one according to his merit; 论据 grounds of argument; argument; 论理 normally; as things should be; logic; reason things out; have it out; 论列 expound; 论难 debate; argue against the opponent's viewpoint; 论述 discuss; expound; relate and analyze; 论说 comment; expound; exposition and argumentation; [口] normally; as things should be; 论坛 forum; tribune; 论题 {逻} proposition; thesis; 论文 thesis; dissertation; treatise; paper; 论文答辩 oral defence of one's dissertation; 论战 polemic; debate; argue; controversy; 论争 argument; debate; 论证 demonstration; proof; expound and prove [verify]; argument; argumentation; 论著 treatise; works; book; 论资排辈 be promoted according to status; arrange in order of seniority; by way of seniority; give top priority only to seniority in the selection (of cadres); (the idea that) seniority must be given top priority; 论罪 decide on the nature of the guilt

论 (lùn) 读纶 (伦) (lún)

【论】道理。
例1 雷公曰: “臣受业,传之以教,皆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药滋,所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谨闻命矣。” (《太素·卷二十九·水论》)
译文 雷公说: “我讲授医学,传授医德,都是依理讲解,有 《从容》 中的典型经验和法则、阴阳学说、针刺艾灸方法、汤液药味等。但是实行治疗时效果有好有坏,未必就能个个治好。我想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指教。”
例2 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皇甫谧 《甲乙经》序)
译文 原文的论据有道理,文章写得也有条理,虽然不太符合现代的情况,但不作过多的删节。
【论】整理。
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译文 鉴于当今医药技术资料隐藏在民间,因此把搜集来的医药书籍加以整理,按照顺序把医药技术书籍编辑成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
论同纶、伦。《诗·大雅·灵台》: “於论鼓钟。”郑玄《笺》: “论之言伦也。” 《礼记·王制》: “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郑玄注: “论音伦,理也。” 《荀子·性恶》: “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杨倞注: “论或为伦。” 《荀子·致士》: “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梁启雄引郝懿行曰: “论与伦古字通。” (《荀子简释》) 《吕氏春秋·行论》: “以尧为失论。”高诱注: “论犹理也。” 《吕氏春秋·当务》: “所贵辨者,为其由所论也; 所贵信者,为其遵所理也。”许维遹引陶鸿庆曰: “论与伦同,伦亦理也。” (《吕氏春秋集释》) 《淮南子·兵略》: “此大论之所不取也。”王念孙按: “论与伦同。”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十五) 《释名 ·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评》: “经论治体。”经论即经纶。《文心雕龙·论说》: “论者,伦也。”
纶、伦同论。《易·屯》: “君子以经纶。” 《释文》经纶作经论,并注云: “论音伦。” 《易·未济》: “经纶屯蹇。” 《释文》:“纶,本作论,同,音伦。”《礼记·中庸》 “经纶天下之大经”,《释文》: “论,本作伦,同,音伦。” 《仪礼·公食大夫礼》: “伦肤七。”郑玄注: “伦,理也。……今文伦或作论。” 《国语·晋语八》: “而知国伦。”韦昭注: “伦,理也。” 《管子·幼官》: “定纶理,胜。”王念孙《读书杂志》: “纶理即伦理,伦与纶古字通。”《说文·人部》: “伦,道也。”《广雅·释诂三》: “纶,道也。”
《说文·言部》: “‘论’ 字下段玉裁注: ‘论以侖会意。’ △部曰: ‘侖,思也;’ 龠部曰: ‘侖,理也。’ 此非二义。”纶、论、伦是仑 (侖) 的同源派生字。古音论、纶、伦皆属来母文部,通于条理义,就言语而言,则加言而作论; 就人事而言,则加人而作伦; 就丝而言,则加糸而作纶。道理、整理皆其引申义。

☚ 经   满 ☛

“论逋”之简称。藏语音译,意为“臣”,又作“相”。吐蕃官名。任“论”者均系非外戚贵族,《补国史》谓:“但王族则曰论”。有大论(藏语称论茝,即大相)、小论(藏语称论充,即小相)、曩论(即内相)、纰论(即外相)等等,分别掌管吐蕃军政事务。另有资悉波折逋额论(即司算)、给事中(即文书官)、岸奔榼苏户,劫罗末论,掌吐蕃财政文牍事务。亦常以“论”字冠于人名之前,以示同王室的关系,如“论恐热”、“论弓仁”、“论钦陵”等。

论lùn

功行赏|今说古|资排辈

❷ 崇宏议|谠危言|笃高言|议纷纷

❸ 笃而之|盖棺定|见事事|讲古今|较短长|经邦道|就事事|品头足|评头足|数白黄|数短长|数黑黄|随事事|谈古今|谈故今|谈今古|以事事|争长短|知人世|樽酒文|坐而

❹ 不刊之|粲花妙|长篇大|长谈阔|持平之|谠言嘉|耳食目|耳食之|高谈阔|另当别|平心而|奇说怪|奇谈怪|奇言怪|讫无定|迄无定|清谈阔|万世公|危言高|违心之|相提并|虚谈高|一概而|迂谈阔|诛心之|自有公

论論

(6画)
❶lún
❷lùn

【提示】讠, 2画, 是一笔,不是一横折、一提两笔。右下是匕,撇和竖弯钩相接、不出头; 不要错写成相交、 出头的𠤎或㔾。

*论(論)lún

6画 言部 《论语》,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另见lùn(260页)。


*论(論)lùn

6画 言部 
(1) 分析、说明事理: ~述|~点|议~|推~。
(2) 谈论;看待: 相提并~|一概而~。
(3) 衡量;评定: ~罪|~处(chǔ)|~功行赏|旷工多日,以自动离职~。
(4) 言论或文章(多指分析、说明事理或评定是非等方面的): 言~|舆~|政~。
(5) 学说,理论方面的主张: 唯心~|进化~。
(6) 按照: ~理他应该来|工资~天计算|~年纪他比我大。
(7) 姓。
 另见lún(259页)。

论論lùn

古代本作仑(侖),象整理书简成册,有次第,秩序、条理。也指言论。后来关于言论加讠(言)旁作论(論)。本也指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如:不能一概而论。组词如:议论|讨论|评论。转为名词,指分析、阐(chǎn)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如:实践论|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组词如:與(yú,指车,义引申)论。引申为按照。常用于口语。如:论理|论件(指做工等)。古代指言论或及行动或讨论时常读阳平lún。如:《论语》(书名,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齐物论》(战国时《庄子》书中第一篇的名称)。

论論★繁◎常★常


論,形声,从言,侖(lún)声。本义读lùn,讨论分析、说明事理,引申为评说、分析说明事理的言论或理论、学说、衡量评定等;又读lún,用于书名《论语》,儒家的经典,主要内容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论”。
【辨析】
❶论/议 这两个字都表示言语行为,但有区别:“议”侧重于得失合宜,其结果往往是作出决议;“论”侧重于事物理据的是非,其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用作名词时,“议”是建议,“论”是评论或议论。
❷论/谈 见400页“谈”。

論;隶lùn

【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言仑声。“仑”表示条理,兼有表意作用。
【释义】《说文》:“议也。”本义是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讨论分析重在有条理,引申为按一定的次序加以编排。讨论研究之后对事理进行归纳就是理论、学说。古代论说人物事理的一种文体,也叫论。由议论研究引申为辩论;又引申为评说、评论;衡量、评定。[知人论世]谓为了了解历史人物而论述其有关时代背景。[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t is related to言(yán,speak)and sounds like the pronunciation of仑(lún).
【original meaning】Discussing,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