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认知失调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认知失调理论

一种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认知因素在态度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Renzhi shitiao lilun

依据认知趋向一致的原理说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如何由不协调到保持一致,从而引起态度和行为变化的理论。该理论由费斯廷格(L.Festinger)于1957年在《斯坦福大学通讯》上发表:《一种认知失调理论》一文中最早加以阐述,并由其他一些研究者进一步加以发展。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对有关环境、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的知识、观点、信念、观念和态度等,组成了该个体的有结构的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每个人的认知结构或系统都是由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元素,指的是人们对于环境、他人、自己的行为等等的某种知识、见解、观念。认知元素有很多,认知系统的状态就取决于这些基本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3种:
❶相互协调与一致,如“我很正直”、“我不撒谎”这两个认知元素间就是相互一致和协调的关系;
❷相互矛盾或冲突的不协调关系,如“吸烟会致癌”和“我烟瘾很大”之间就是这类关系;
❸无关关系,如“今天老师的课很精彩”和“我有一副好嗓子”之间就是毫不相关的关系。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元素有其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认知矛盾或失调是不可避免的,认知失调的程度与该认知对个人的重要性成正比,认知对个人越重要,其失调程度就可能越大。同时,失调程度还依赖于不协调的认知数目与协调的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一般来说,失调程度与不协调认知数目成正比,与协调的认知数目成反比;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和内心的不安,使人产生趋向协调的动机,故不协调状态具有动力性;认知矛盾运动具有特殊的心理表现形式,其运动方向总是指向消除矛盾,减少失调。当人们认知处于失调状态时,要减少失调,趋向平衡,该理论认为一般有3种方式:
❶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元素中的一个。例如将与“吸烟会致癌”相矛盾的“我烟瘾很大”改为“我已不吸烟了”,由此看出,人们在改变或否定某种认知元素时,也就要求要对有关的行为加以改变,要产生“我已不吸烟了”这一认知,人们在行为表现上就应该是不吸烟或正在戒烟。
❷对两个认知元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例如将“吸烟会致癌”变为“吸烟不一定会致癌”,或者将“我烟瘾很大”变为“我吸烟的数量不大”等。
❸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元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使认知系统协调。例如为了协调“吸烟会致癌”和“我烟瘾很大”,有人会这样想:“吸烟对我是某种享受,我不会放弃”、“世上照样有吸烟却长寿的人”等等,这就降低了不协调。该理论及有关研究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例如关于外部奖励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关系,就可以通过该理论来加以解释。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决于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和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即内在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而使他专注于学习。为了使学生爱学习,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但过多的额外的奖励却会使学生凭借外在的理由去学习,而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兴趣,或者是难于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有的家长为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这样对孩子说:考100分奖10块钱,90分以上9块钱,依次下降,不及格不给钱。开始也许对孩子有某种程度的激励作用,可时间一长,孩子就可能变为是为了得到一定数目的钱而学习了。得不到100分可以得90分或80分嘛,即便得60分还有6元钱呢,这就完全违背了家长的初衷。另外,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严惩往往不但不能转变学生的态度和减少不良行为,反而使原有的态度受到“冻结”,只有轻度的惩罚能产生较好的作用,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严惩可能会暂时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却为他保持原有的行为和态度提供了外在理由,一旦惩罚解除,原有的态度和不良行为又会显露出来。因此,惩罚包括轻度的惩罚一定要辅以其它教育手段,才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教育者应领悟到维护学生自尊的重要性。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如果低自尊心是过错行为的前提,那么家长与教师应当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尤其重要的是不做那些足以影响或损伤学生自尊心的事。在学校中往往存在一些所谓的“差生”、“后进生”,他们自身的状况往往使他们有某种自卑感,对取得进步信心不足,如果教师、父母和同学以及社会有关人士不注意以热情的态度帮助、鼓励他们,而是经常批评斥责他们,很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产生更消极的后果。认知不协调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许多教育和社会心理现象,灵活而应用范围广,简明而易于人们接受。不过,其理论和研究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 角色理论   挫折 ☛

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亦称“认知不和谐(或不协调)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 L.Festinger)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指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他认为人们当有关的认知因素(包括对行为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为了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或协调,就会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或态度。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 (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 (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美国费斯廷格著。美国罗-彼德森出版公司1957年出版。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 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与旧认知相互冲突的状况。消除冲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二是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以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解释个体内在动机和态度改变的方面有重要价值。中文版由郑全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 性格心理学问题   存在和意识 ☛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认知相符理论。认为当主体对一个客体同时具有两个矛盾的观念时,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状态,即认知失调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心理上的失调,又是认知上的失调。认为人总是倾向于维持认知因素之间的一致和协调,力求通过改变其中的一种观念或引进一个新因素的办法摆脱失调。

☚ 认知相符理论   平衡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相符理论。认为当主体对一个客体同时具有两个矛盾的观念时,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状态,即认知失调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心理上的失调,又是认知上的失调。认为人总是倾向于维持认知因素之间的一致和协调,力求通过改变其中的一种观念或引进一个新因素的办法加以摆脱。

☚ 认知相符理论   平衡理论 ☛
000012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