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认知失调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认知失调理论一种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认知因素在态度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Renzhi shitiao lilun依据认知趋向一致的原理说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如何由不协调到保持一致,从而引起态度和行为变化的理论。该理论由费斯廷格(L.Festinger)于1957年在《斯坦福大学通讯》上发表:《一种认知失调理论》一文中最早加以阐述,并由其他一些研究者进一步加以发展。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体对有关环境、他人以及自己的行为的知识、观点、信念、观念和态度等,组成了该个体的有结构的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每个人的认知结构或系统都是由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元素,指的是人们对于环境、他人、自己的行为等等的某种知识、见解、观念。认知元素有很多,认知系统的状态就取决于这些基本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3种: ☚ 角色理论 挫折 ☛ 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亦称“认知不和谐(或不协调)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 L.Festinger)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指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他认为人们当有关的认知因素(包括对行为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为了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或协调,就会改变自己的原有行为或态度。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 (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 (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美国费斯廷格著。美国罗-彼德森出版公司1957年出版。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 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与旧认知相互冲突的状况。消除冲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二是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以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解释个体内在动机和态度改变的方面有重要价值。中文版由郑全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 性格心理学问题 存在和意识 ☛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认知相符理论。认为当主体对一个客体同时具有两个矛盾的观念时,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状态,即认知失调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心理上的失调,又是认知上的失调。认为人总是倾向于维持认知因素之间的一致和协调,力求通过改变其中的一种观念或引进一个新因素的办法摆脱失调。 ☚ 认知相符理论 平衡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相符理论。认为当主体对一个客体同时具有两个矛盾的观念时,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状态,即认知失调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心理上的失调,又是认知上的失调。认为人总是倾向于维持认知因素之间的一致和协调,力求通过改变其中的一种观念或引进一个新因素的办法加以摆脱。 ☚ 认知相符理论 平衡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