讎讎(雠)Chóu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为雠子氏所改。”参见 “雠子”条。 汉代有雠迁。 讎chóu❶應答。《後漢書》張衡《思玄賦》:“有無言而不讎兮,又何往而不復。”《文選》作“酬”。 ❷仇敵。阮瑀《紀征賦》:“惟蠻荊之作讎,將治兵而濟河。” 讎雠(1次)仇恨:怨恨。又众兆之所~也《章·诵》 讎答也。《禮記·表記》: “《詩》曰: 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鄭玄注: “讎,猶答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讎,音酬。” 讎chouD787 <文>❶应答:无言不~,无德不报(《诗经》)。 ❷应验:其方尽,多不~(《史记》)。 ❸同等;类同:皆~其功(《汉书》)。 ❹售,给价:留饮,酒~数倍(《汉书》)。 ❺酬偿,偿付:买物,随价~直(《三国志》裴注)。 ❻符合,对得上:所言灌夫,颇不~(所说的有关灌夫的情况,与事实很不相符。见《史记》)/事皆不~。 ❼施行,运用:久兴而不息,民之~之若性(《吕氏春秋》)。 ❽校对,考正:~定群书(《新唐书》)。 ❾与“仇”同。1.仇敌,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孟子》)。2.仇恨,怨恨:既灭无罪之君,又~守义之臣(《三国志》)。 讎校对文字:~校/~定/~对/~问/校~。
讎chóuC165 “雠”的繁体。“仇(chóu)”异体。《异体字表》“讎”、“讐”并入“仇”,《简化字总表》“讎”类推简化为“雠”。《通用字表》列“雠”。 〖讎〗 粵 cau4〔籌〕普 chóu ❶ 通「仇」,仇敵,仇恨,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仇」。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也。」 ❷ 校讎,校對,校勘。歐陽修《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三.王珪》:「召入祕書內省,〜定羣書。」
讎仇, 金文; 篆chóu[言(説,唱,意符)+雔(兩隻鳥面對面,意符) →讎(《説文》:“讎,猶應也。從言,雔聲。”讎,兩隻鳥一唱一和,表示“應答”; 又兩鳥對唱,必有高低,於是久唱成仇。若將兩隻畫眉鳥籠靠得很近,先是“君子動口,賽歌對唱”,然後是“小人動手,張翅舞爪”。厮打得難分難解。一個“讎”字,我們的祖先造得如此生動有趣。故讎又與“仇”通。酬與仇,是恩與怨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誰能説得清? 誰能道得明? 因爲討價還價,“讎”又通“售”。)] 《詩經·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爲讎。”(荊州南蠻愚又蠢,敢與大周爲仇敵。蠻荊是當時對楚人的一種偏見。) 讎 ☚ 諾 諸 ☛ 雔 ☚ 獸 虣 ☛ 00000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