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与语调
言语是思维的表达形式,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故言语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复杂过程。正常人由于各言语中枢均健全,因而能够用言语明瞭准确地反映大脑思维活动。语调是言语过程中的语音和声调,为神经支配和发音器官的功能是否正常的标志。正常人讲话时,语音清晰,声调高低适中。当脑部言语中枢或发音器官结构发生病变时,则可出现各种言语障碍与构音障碍,通常有如下几种。
失语症: 大脑半球病损时出现的言语障碍称为失语症。言语中枢位于大脑皮质内,习惯用右手的人 (右利者)在左侧大脑半球内,反之,习惯用左手的人(左利者)则在右侧大脑半球内。对此种中枢性言语功能障碍的检查,通过听、读、说、写四个基本方面进行。根据其病损部位及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失语症: 听力正常,但对言语的感受、识别和理解表现有障碍,称为感觉性失语症,见于颞上回后部病变。对文字和符号的识别、理解表现有障碍,称为阅读不能或失读症,见于顶叶角回病变。病人不能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见于额叶额下回后部病变。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与概念,称为书写不能或失写症,见于额中回后部病变。病人了解某物件的特征和用途,但不能说出其名称者,称为命名性失语,又名遗忘性失语症,见于颞叶后部和顶叶下部病变。失语症多为混合型,单纯型较少。常见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颅外伤及脑炎等。此外,还有一种暂时性失语症,见于癫痫发作后、脑供血功能不全者。
构音障碍: 以构音不良较为多见,严重者也可表现为构音不能。检查时应注意观察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速度、节奏感、清晰度、共振性,以及与呼吸的关系等。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吐词含混不清,为双侧舌下神经损害的征象,系因舌肌运动发生障碍,不能发“得”“特”音,产生构音困难。迷走神经麻痹引起的软腭运动无力,则声音呈鼻音。因迷走神经麻痹,声带的外展肌和内收肌活动障碍,则发生声音嘶哑。由于共济失调产生构音不良者,表现为言语不畅,快慢不匀,音节欠清晰,称为吟诗状或爆发性言语,系因发音器官协调运动发生障碍所致,见于小脑部位有病损时,如小脑炎症或肿瘤等。说话声音低微,声调平淡,言语减慢,并常伴有肢体肌张力增高者,称为运动过少性构音不良,见于震颤麻痹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如言语节律紊乱,声调高低过多变异,言语可突然中断,发音不准,速度缓慢,并伴有肢体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障碍,称为运动过多性构音不良,常见于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如言语声调低弱,发音含混不清,语流缓慢,音调平淡,有时甚至完全不能言语(构音不能),并伴有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者,称为痉挛性构音不良,乃因发音过程的随意控制失调所致,常见于假性球麻痹。另有一种言语被快速的呼吸所中断,声音低而短,称为呼吸性构音不良,常见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以及低钾等,系因呼吸肌无力或麻痹所致。
失音: 为讲话时发不出声音(与声音微弱不同)。系因声带内收肌瘫痪所致,常见于喉部疾病如重度喉水肿及喉部神经麻痹等,也偶见于双侧大脑病变。此外,由于精神刺激而突然不能发声,但不伴有其他神经损害的体征,经暗示治疗常能很快恢复者,为功能性失音,常见于癔病等。
缄默症: 表现为能发音但不言不语,多由精神因素引起,见于癔病、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等。此外,由于病人智能衰退(如大脑发育不全)或婴幼儿时患耳疾、脑炎、脑膜炎而失去感受声音的能力,称为聋哑症,也常出现缄默。
口吃: 又称讷吃,说话时字音重复和中断,常伴有面部肌肉或四肢某部分的抽搐动作。口吃多无器质性病变,儿童可因模仿别人而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