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言意之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原是魏晋玄学中的一大论题,但是它对古代文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魏晋玄学关于言意之辨的讨论,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主张言不尽意,以三国时荀粲为代表,不过他是继承《庄子》之说加以发挥的。《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秋水》篇又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他认为人的认识,对于宇宙本体一道,是无能为力的,思维难以认识,语言文字无法表达。荀粲继承庄子的意见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书·荀或传》注引《晋阳秋》)他认为人只能感知物象,而物象只是事物的“粗迹”,不能显现事物的精微本质或规律。而“理”妙在言象之外,只能静观默察、妙悟直契。他提倡的是超越思维形式的直觉体验。另一派主张则相反,倡言尽意之说,它源于《易·系辞传》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认为言可尽象、象可尽意,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言象符号具有不可限量的表意功能,因而是传播思想、指导实践的有效方式。魏晋以后的玄学家如欧阳建发挥了《易·系辞传》的意见,写《言尽意论》以批判言不尽意论。上述二派相互批判,各有真知灼见,又各有其片面性,因此产生了折衷会通二家的辩证的言意论者,如王弼即此辩证折衷派的代表。其《周易略例·明象》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他辩证地论述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意是内容,是思想认识的成果;言与象是“意”的不同层次的载体,是表意的符号形式和物化手段。因而肯定了言、象可以尽意。这是从作者而言。但就接受者而论,一方面必须借助言、象去把握所载之“意”,但又必须超越言、象自身,才能真正把握“意”的本质。他强调不能把“意”的载体同“意”混为一谈,从这一角度看,“意”又在言、象之外了。王弼的辩证言意论,克服了上述二派言不尽意和言可尽意论的片面性,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启发了后世对思维规律的认识。所以言意之辨虽然是哲学论题,但它却为以后文论家理解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把握审美表现、审美接受规律,进而超越传统的杂文学观念的局限去揭示文艺作品的审美特质,提供了哲学基础、思辨方法以及概念、范畴的雏形。比如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说,就是言意之辨向审美领域的逻辑延伸。

☚ 得意忘言   音象意 ☛

言意之辨

 (1)言不尽意
 言不能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见《易·系辞》(战国时人作)。孔颖达《正义》解释说,说话时多繁碎,而记载时与说话不一样,又有方言、声音、表情的关系,故“书不尽言”。又,有许多很深、很委曲的意义语言不能表达,故“言不尽意”。他的解释,是常识的看法。
 ②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见陆机《文赋》。他说,作文时常会觉得对事物不能完全了解。我们想得清楚的,只是一部分,对事物有大部分是想不清楚的。在我们写下来时,意思又打了一个折扣。他说:“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因此,写下来的文字自己觉得不满意,看别人文字亦有不满意之感,就是这个缘故。陆机的看法,也是常识的看法。
 (2)得意忘言
 语见《庄子·外物》篇。
 ①糟粕
 《庄子·天道》篇说,世人要学道,只在书中求,而书中无非语言。最重要的是意思。但意思常有不能表达出来的。他举齐桓公的故事为例,说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问他作何事,他说读书。扁说,古人已死了。如同我造轮子,对木料松紧等许多都靠自己感觉,虽儿子不能传授。古人已死,其感觉又不能表达于书中,书乃古人之糟粕而已。
 ②筌蹄
 捉鱼靠筌,捉兔靠蹄。语言只是筌与蹄。得鱼忘筌,得兔忘蹄,故得意忘言。言语不过是给我们暗示的工具,它本身并不重要。
 当时儒家、名家都拘拘于文字,死抱着不放。庄子的意思,是对他们的反动。
 上述这类说法,到魏晋道家盛行时又有所谓“言意之辨”,把战国时的说法重新扩大。
 (3)解故教化
 汉有察举制,后来有毛病。后汉以来有所谓形名之学,看人的相貌和言语来批评一个人。汉末许劭有所谓“月旦评”,就是这回事。批评人,从“形”来看,有时会看不准,从外表常会看不出性格。于是发生了表里不一的问题。“言”亦“外”,而“意”乃“内”。于是发生了“言意之辨”。这是从实际政治而来的。
 ①解经作注
 后汉解经是呆板地逐句解,是客观的说法,这就变成很琐碎。王弼就起来注重成片段地讲解,把自己的主观放进去。又如郭象注《庄子》,就借以发挥自己的哲学。如《逍遥游》首段,庄子明说“大”好,而郭象却说“小”“大”都好。由于这种风气,那时人们就把孔子道家化了,以自己的意思解释经典。
 ②调和三教
 既然以自己的意思释经,就使道儒混合。表面上,从语言上,道儒不一;但实际上却是合一的。如是,三教就调和了。孔子少言性与天道;之所以少言,是由于性与天道非言所能表达。所以,儒、道并不冲突。这样,儒、道就调和了。
 佛之《般若》讲方便,《法华》讲权教,这都是说及语言不能达意的。把语言一关打破,三教就调和、合流了,这就有所谓“义学”。
 圣人讲名教,老庄讲自然。调和者说,名教是对世人说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也讲自然。所以阮修说二者“将毋同”,时称“三语悟”。
 (4)通玄宅心
 ①赏会
 ②神形
 通过意言之辨,不拘拘于语言,才能直接赏识宇宙之美,如王弼是。又,嵇康亦赏识天地和美。晋人对山水气候之和美能欣赏,就由于离开了实际人世,不拘泥。
 竹林名士要旷达,他们得意忘形。又有一种人是不“务实”的,亦是得意忘形。所谓“江左风流”,就是指他们。他们这些风流之士对道德不重视,如王衍贪污,但从不言钱,称之为“阿堵物”是。
 到了唐代,有禅宗起来。禅宗对言语亦看不起,他们更进一步,不但说“言不尽意”,而且滥用语言,或说活用语言。如说,何谓“西来意”,这“西来意”根本是不能说的,是最根本的东西,说这不是,说那也不是,一说就不成了,不对了。但他们却说,“西来意”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或一棵树。这就是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是不可能的,“西来意”亦不可能说。“一棵树”,就等于说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这样说,似摧毁语言,但实在却是增加语言之暗示力,后日诗文受此影响大。他们又有“棒喝”,是更进一步,以为一切行动都有暗示力,不但语言有。他们增加了语言、行动之暗示性,对文学关系大。

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之《言意之辨》 - 可可诗词网

言意之辨

(1)言不尽意

言不能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

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见《易·系辞》(战国时人作)。孔颖达《正义》解释说,说话时多繁碎,而记载时与说话不一样,又有方言、声音、表情的关系,故“书不尽言”。又,有许多很深、很委曲的意义语言不能表达,故“言不尽意”。他的解释,是常识的看法。

②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见陆机《文赋》。他说,作文时常会觉得对事物不能完全了解。我们想得清楚的,只是一部分,对事物有大部分是想不清楚的。在我们写下来时,意思又打了一个折扣。他说:“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因此,写下来的文字自己觉得不满意,看别人文字亦有不满意之感,就是这个缘故。陆机的看法,也是常识的看法。

(2)得意忘言

语见《庄子·外物》篇。

①糟粕

《庄子·天道》篇说,世人要学道,只在书中求,而书中无非语言。最重要的是意思。但意思常有不能表达出来的。他举齐桓公的故事为例,说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问他作何事,他说读书。扁说,古人已死了。如同我造轮子,对木料松紧等许多都靠自己感觉,虽儿子不能传授。古人已死,其感觉又不能表达于书中,书乃古人之糟粕而已。

②筌蹄

捉鱼靠筌,捉兔靠蹄。语言只是筌与蹄。得鱼忘筌,得兔忘蹄,故得意忘言。言语不过是给我们暗示的工具,它本身并不重要。

当时儒家、名家都拘拘于文字,死抱着不放。庄子的意思,是对他们的反动。

上述这类说法,到魏晋道家盛行时又有所谓“言意之辨”,把战国时的说法重新扩大。

(3)解故教化

汉有察举制,后来有毛病。后汉以来有所谓形名之学,看人的相貌和言语来批评一个人。汉末许劭有所谓“月旦评”,就是这回事。批评人,从“形”来看,有时会看不准,从外表常会看不出性格。于是发生了表里不一的问题。“言”亦“外”,而“意”乃“内”。于是发生了“言意之辨”。这是从实际政治而来的。

①解经作注

后汉解经是呆板地逐句解,是客观的说法,这就变成很琐碎。王弼就起来注重成片段地讲解,把自己的主观放进去。又如郭象注《庄子》,就借以发挥自己的哲学。如《逍遥游》首段,庄子明说“大”好,而郭象却说“小”“大”都好。由于这种风气,那时人们就把孔子道家化了,以自己的意思解释经典。

②调和三教

既然以自己的意思释经,就使道儒混合。表面上,从语言上,道儒不一;但实际上却是合一的。如是,三教就调和了。孔子少言性与天道;之所以少言,是由于性与天道非言所能表达。所以,儒、道并不冲突。这样,儒、道就调和了。

佛之《般若》讲方便,《法华》讲权教,这都是说及语言不能达意的。把语言一关打破,三教就调和、合流了,这就有所谓“义学”。

圣人讲名教,老庄讲自然。调和者说,名教是对世人说的,孔子也说“天何言哉”,也讲自然。所以阮修说二者“将毋同”,时称“三语悟”。

(4)通玄宅心

①赏会

②神形

通过意言之辨,不拘拘于语言,才能直接赏识宇宙之美,如王弼是。又,嵇康亦赏识天地和美。晋人对山水气候之和美能欣赏,就由于离开了实际人世,不拘泥。

竹林名士要旷达,他们得意忘形。又有一种人是不“务实”的,亦是得意忘形。所谓“江左风流”,就是指他们。他们这些风流之士对道德不重视,如王衍贪污,但从不言钱,称之为“阿堵物”是。

到了唐代,有禅宗起来。禅宗对言语亦看不起,他们更进一步,不但说“言不尽意”,而且滥用语言,或说活用语言。如说,何谓“西来意”,这“西来意”根本是不能说的,是最根本的东西,说这不是,说那也不是,一说就不成了,不对了。但他们却说,“西来意”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或一棵树。这就是说,“一口吸尽西江水”是不可能的,“西来意”亦不可能说。“一棵树”,就等于说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这样说,似摧毁语言,但实在却是增加语言之暗示力,后日诗文受此影响大。他们又有“棒喝”,是更进一步,以为一切行动都有暗示力,不但语言有。他们增加了语言、行动之暗示性,对文学关系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