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jiaode duliang由于采用的度量单位不同,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度量制. ❶角度制 规定一个圆周的1/360的弧叫做一度弧.一度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一度角.一度角记作1°.1°的1/60叫做一分,记作1′.1′的1/60叫做一秒,记作1″.由上述规定可以知道:1°=60′,1′=60″.用度作量角单位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也叫做六十进制.
❷弧度制 以在圆上与半径等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单位,它叫做弪,也叫做一弧度角,按照这一规定,1周角等于2π弧度,即360°=2π弧度.因此,角度与弧度有关系 
在书写中弧度的符号通常省去不写. 用弧度作量角单位的制度叫做弧度制,又叫做弪制. ❸百分制 取直角的百分之一作单位,叫做.1分为100分,1分又分为100秒.用作量角单位的制度叫做百分制.此制度是法国创立米突制时(1795年)提议的,但未得到推行. ❹密位制 把圆周分成6000等份,每一份叫做1密位的弧,1密位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密位的角.以密位作量角单位的制度叫做密位制.密位制常在军事上应用. ☚ 任意角 象限角 ☛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jiao de duliang度量角的大小的办法.度量角的单位制常用的有两种:“角度制”和“弧度制”. 角度制 把一个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1度角,记作1°;把1度角分成60等份,每一份叫做1分,记作1′;把1分角分成60等份,每一份叫做1秒,记作1″.
1°=60′,1′=60″. 弧度制 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两种度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下 π弧度=180° 1弧度=180°/π≈57°17′44.8″ 1°=π/180弧度≈0.017 453弧度. 在军事测量上还有一种密位制,把周角分成6000等份,每一份叫做1密位的角. ☚ 角 角的分类 ☛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Jiao de duliang度量角的大小的办法。度量角的单位制常用的有两种:“角度制”和“弧度制”。 ❶角度制: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是1度,记作1°。把1度的角平均分成60份, 每一份是1分,记作1′。把1分平均分成60份,每一份是1秒,记作1″。1°=60′,1′=60″。例如,∠A=48度56分37秒, 记作∠A=48°56′37″, 读作48度56分37秒。
❷弧度制: 当圆周上某段圆弧的弧长等于这个圆的半径时,这段圆弧所对的圆心角是1弧度。用这样的单位来度量角的大小叫做弧度制。设圆的半径为r,圆周长为2πr,弧度和角度的换算关系为: 1弧度=180°/π≈57°17′45″, 1°=π/180弧度≈0.01745弧度。 度量一个角的大小时经常要用到一种仪器, 叫做量角器,也叫做半圆仪。它的形状多数是半圆形的。它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量角器的刻度由两个半圈组成,按逆时针方向,内圈刻度由0°到180°, 外圈刻度由180°到0°。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一边上面,使量角器的圆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角的另外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 角 直角、锐角与钝角 ☛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Jiao de duliang角的概念的起源无疑是很早的,但关于它的早期情况目前并不清楚。古代巴比伦人把圆周等分为360份,这无疑成了后来60进制的角度制的源头。但是巴比伦人是在他们的天文学中这样做的,并未在数学上给以研究,而且实际上他们所涉及的仅仅是弧,而不是角。另一方面,埃及人通过“进程”与 “升高”的比值研究了金字塔的陡度, 在大约公元前1650年左右的阿默斯纸草书中就有一些这样的问题, 其中确实包含了对角的概念的认识。 人们确信,古希腊第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5—前547,参见该条) 已经对下列命题作了某种逻辑推理: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 则全等。因此,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已经开始对有关角的概念和命题作了数学上的理论研究。公元前5世纪,他们开始研究著名的三等分角问题。约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一开头给出的5条公设和5条公理中, 第4条公设是:“所有直角彼此相等”, 说明角度概念在他的几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关平行线及相似形的理论就是以角的概念为基础的。 公元前 2 世纪, 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Hipparchus)采用巴比伦人的方法,把圆周360等分,把直径120等分,每一份再分为60小份,每一小份再分为更小的份,以此类推,这就是后世角度制中度、分、秒概念的起源。他还编制了0°—180°之间间隔为1°的弦表(后来印度人把希腊人所用的全弦改为半弦,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正弦表)。公元2世纪,托勒密以希帕恰斯、梅内劳斯 (Menelaus, 1世纪)的工作为基础,系统地整理了古希腊的三角学成果, 并且引入了今天所用的角度制中表示度、分、秒的记号°、′、″。 角的度量的弧度制 (弪制) 出现很晚, 它是1748年由欧拉正式引入的。 在中国古代的《考工记》(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以前,一说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中,曾有角的概念与度量的萌芽,在这本书的“车人”章中有:“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一宣有半谓之欘,一欘有半谓之柯,一柯有半谓之磬折。” 由于矩是直角曲尺 (参见 “尺规与规矩”), 半矩即45°, 于是: 1宣=半矩=45°, 但是,同一书中的“磬人”章中又有: “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中,倨指钝角,句即勾,指锐角,倨句即指角的大小,根据这里给出的关系,磬的夹角(即前面所说的磬折)为11/2矩,即135°,这与“车人”中的规定并不一致,因此,当时的角的度量还不统一,后来角的概念与度量在中国古代数学中也没有发展起来。 ☚ 长度 圆周率 ☛ 00005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