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视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视崖 视崖shiya沃克与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发明的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著名设施与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婴儿有没有深度知觉?如果婴儿坐在床边向下窥望,他能否知觉到悬空状况?这个问题具有知觉理论上和育儿实践上的双重重要意义。“视崖”的设施是在一张有一定高度的架上放一块玻璃, 中间由一块木板一隔为二, 半边玻璃下直接压放黑白相间的方块图案,称“浅边”。另半边则把图案放在架子下面的地上,离开玻璃有一段距离,透过玻璃可看见下方的图案,造成视觉上的“悬崖”。效果,称为“深边”。实验开始时, 通常使婴儿呈爬行状, 置于架子中间的板上,让婴儿母亲在架子两边引诱孩子向她爬去;或者可将中间的板逐渐移向某一边,母亲始终站在这一边。婴儿如果爬向母亲,必须越过这板,从玻璃上爬过去。在以上两种情况下,所要观察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婴儿是否将爬过浅边而不肯爬过深边。如果是,则可推断婴儿具有深度知觉能力。此类研究发现,6个月的婴儿便知道避免爬向深边, 从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深度知觉能力。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还不具备这个实验所要求的必要动作能力——爬行,而无法加以测定。因而,视崖并不能确切地告诉我们, 婴儿究竟何时便已产生了深度知觉。有人用另一种方法研究6个月以下的婴儿:把他们面向下置于“悬崖”的边缘,观其反应。通常测定婴儿是否哭叫,或心率是否有变化。结果发现,两个月的婴儿便表现出对深边和浅边有不同的反应,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他们已能区分两边的差异, 但他们对深边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反应, 故他们的深度知觉能力仍无法确定。 ☚ 视动眼球震颤测验 视觉逼近实验 ☛ 视崖 视崖visual cliff探讨儿童深度知觉的一种实验器材。儿童对深度的知觉是先天具有的,还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这是一个有争论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个争端,E.J.吉布森和R.R.瓦尔克(1960、1961)精心设计了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的一侧玻璃上铺有一块格子形的图案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在中央板的另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的图案布,给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似乎是“悬崖”。然后把6个月至14个月的儿童放在中央板上,让母亲分别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招呼孩子。实验表明,36名被试中有27名愿意爬过“浅滩”来到母亲的身边。只有3名“冒险者”爬过“悬崖”,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这表明婴儿的深度知觉早就有了,但不能肯定是否是先天就有的。J.J.坎坡斯和A.兰格(1970)采用更为高级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用2~3个月婴儿当被试,测定婴儿放在“浅滩”和“悬崖”时心率的变化。发现婴儿放在“悬崖”一边时心率变慢,而在“浅滩”时,心率并未减慢,这很可能是由于婴儿把“悬崖”作为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的。 ☚ 生长曲线 收养儿童 ☛ 视崖 视崖visual cliff产生深度幻觉的装置。美国心理学家E.J.吉布森和沃克于1961年首创。作用是评估婴儿或刚出生的小动物是否具有深度知觉。视崖装置为上面铺着厚玻璃的平台。厚玻璃两边铺着格子布料,一边的布料紧贴在玻璃下方,此为“浅滩”;另一边的布料放置在离平台有1.33米远的地面上,形成“悬崖”。当以婴儿为被试时,婴儿的母亲站在视崖的“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过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婴儿不愿爬向“悬崖”。E.J.吉布森和沃克据此认为深度知觉具有先天性。 ☚ 动觉计 深度知觉仪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