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百家诗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百家诗选

唐百家诗选

诗歌总集。北宋王安石编选。王安石尝与宋敏求同为三司判官,敏求出家藏唐诗百余编请其选择,因成是书。共选录唐代诗人一百零四人,诗一千二百余首。排列按作者时代前后。此书未选唐李白、杜甫、王维、韩愈、白居易等大家,或谓系有意为之,盖因其取舍标准与一般选家不同,或谓敏求所出藏书本无李、杜诸人之集。集中作品字句与通行各本颇有出入,有校勘价值。今有清康熙四十二年宋荦、邱迩求刻本。

☚ 才调集   万首唐人绝句 ☛
唐百家诗选

唐百家诗选

唐诗总集。二十卷。宋王安石编。此书收一百零四家,诗一千二百馀首,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次。诸大家如李、杜、王维、韩、柳、刘长卿、韦应物等,均未收,盖以诸家篇章繁富,流布最广,不待选刻以传故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此书为宋敏求编,《四库全书总目》采其说。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力证此说之诬,主要根据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馀编,委余择其精者。”确证此书为王安石所选无疑。此书入选之诗,亦有不尽如人意者,行世后,褒贬不一。严羽《沧浪诗话·考证》:“储光羲后,方是荆公自去取,其去取深不满人意。”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亦云:“王介甫《百家诗选》,杂出不伦。”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一五却说:“荆公此选多取苍老一格,意其时西崑盛行,欲矫其失,乃有此举耶! 所选诸诗,虽不能尽唐贤之妙,亦可谓自出手眼,非人云亦云者。”此书有北宋元符戊寅(1098)刊本之南宋初年抚州重刻本,前有章安人杨蟠序,残存第一至第九卷,曾归汪氏艺芸书舍,潘氏滂喜斋,今藏上海图书馆,又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荦刻本,原为残宋本,后经毛扆购得全本补刻成全帙。

☚ 唐人选唐诗   万首唐人绝句 ☛

唐百家诗选

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名曰《百家诗选》。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

音有妙而难赏,曲有高而寡和,古今通然无惑乎。《唐百家诗选》之沦没于世也,予自弱冠,肄业于香溪先生门,尝得是诗于先生家藏之秘,窃爱其拔唐诗之尤,清古典丽,正而不冶,凡以诗鸣于唐有惊人语者,悉罗于选中。(倪仲傅《唐百家诗选序》)

荆公《百家诗选序》云:“予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次道出其家所藏唐百家诗,请予择其善者。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观唐人诗,观此足矣。”今世所传《百家诗选》印本,己不载此序矣。然唐之诗人,有如宋之问、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益、韦应物、韩翃、王维、杜牧、孟郊之流,皆无一篇入选者。或谓公但据当时所见之集诠择,盖有未尽见者,故不得而编录。其实不然,公选此诗,自有微旨,但恨观者不能详究耳。公后复以杜、欧、韩、李别有 《四家诗选》,则其意可见。(陈政敏《遁斋闲览》)

诗人之盛莫如唐,故今唐人之诗集行于世者,无虑数百家。宋次道龙图所藏最备。尝以示王介甫、且俾择其尤者。公既为择之,因书其后曰:“废日力于斯,良可叹也。欲知唐人之诗者,眡此足矣。”其后此书盛行于世,《唐百家诗选》 是也。(徐度 《却扫编》)

或云: 荆公当删取时,用纸帖出付笔吏,而吏惮于巨篇,易以四韵或二韵诗,公不复再看。余尝取诸家诗观之,不惟大篇多不佳,余皆一时草课以为贽,皆非其得意所为,故虽富而猥弱。今人不曾考究,而妄讥刺前辈,可不谨哉! (赵彦卫 《云麓漫钞》)

荆公《唐选》本非其用意处,乃就宋次道家所有而因为点定耳,观其序引有“费日力于此,良可惜也”之叹,则可以见此老之用心矣。夫岂以区区掇拾唐人一言半句为述作而必欲其无所遗哉?且自今观之其所集录亦只前数卷为可观,若使老仆任此笔削,恐当更去其半,乃厌人意耳,不知此说明者又以为如何也。(朱熹 《朱文公文集》 卷六四 《答巩仲至》)

王荆公 《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其初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之诗,无少增损,次序亦同; 孟浩然止增其数; 储光羲后,方是荆公自去取。前卷读之尽佳,非其选择之精,盖盛唐人诗无可观者。至于大历以后,其去取深不满人意。况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张曲江、贾至、王维、独狐及、韦应物、孙逖、祖咏、刘昚虚、綦毋潜、刘长卿、李长吉诸公,皆大名家(李、杜、韩、柳以家有其集,故不载),而此集无之。荆公当时所选,当据宋次道之所有耳。其序乃言:“观唐诗者观此足矣。”岂不诬哉! 今人但以荆公所选,敛衽而莫敢议,可叹也。(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

王荆公选,二十卷。初,宋敏求尝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诗,择其佳者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编,荆公因再有所去取,遂行世。……荆公又有杜、韩、欧、李四家诗选,以韩次杜,又入本代欧阳公,置青莲之前,识者怪其不伦。(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三一)

王荆公有《唐人百家诗选》,余旧无此书,常思一见之。近闻朱象和有钞本,曾一借阅。其中大半是晚唐诗。虽是晚唐,然中必有主、正所谓六艺无阙者也,与近世但为浮滥之语者不同。盖荆公学问有本,固是堂上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四)

马得华云: 王荆公号称知言,而《百家选》偏得晚唐刻削为奇,盛唐冲融浑灏之风在选者戛戛焉无几,代盖可知矣。(许学夷 《诗源辩体》 卷三六)

余按其去取多不可晓者,如李、杜、韩三大家不入选,尚自有说。然沈、宋、陈子昂、张曲江、王右丞、韦苏州、刘昚虚、刘文房、柳子厚、刘梦得、孟东野概不入选,下及元、白、温、李、皮、陆诸家,不存一字,而高、岑、皇甫冉、王建数子,每人所录,几赢百篇。介甫自序谓:“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然乎?否耶! 世谓介甫一生好恶,拂人之性,此选亦然。故物自可宝惜,然谓为佳选,则未敢谓然。请以质诸后之善言诗者,当知余言不妄。(王士禛《带经堂集·蚕尾续集》卷一九《跋王介甫唐百家诗全本》)

盖亦详于中晚而略于初盛。宋人选唐诗,大概如此。意初唐盛唐诸人之集,更五代乱离,传者较少故耶? (同上书《初跋王介甫唐百家诗选不全本》)

王介甫 《唐百家诗》,宋牧仲尚书从常熟毛扆得古本刻之。余阅一过,寄牧仲书曰:“《百家选》古物自可宝惜,然去取大谬,谓为佳选,则未敢闻命。其书载王建诗,多至两卷,不啻数百篇; 而王、杨、沈、宋、陈子昂、张燕公、张曲江、王右丞、韦苏州、刘宾客诸大家,不录一首。若谓宋次道家无此数十家文集,何以谓之藏书家? 若有之,而一家不入选,尚得为有目人耶? 后阅严沧浪《诗话》,已先余言之。安石一生相业,所谓好恶拂人之性,此选亦然。(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

荆公之意,以浮文妨要,恐后人蹈其所悔,故有“观此足矣”之语,非自谓此选及至极也。后来讥弹之口,并失其本趣。(何焯 《跋王荆公百家诗选》)

唐诗选自殷璠、高仲武后,虽不皆尽善,然观其去取,各有指归。唯王介甫 《百家诗选》,杂出不伦。大旨取和平之音,而忽入卢仝《月蚀》; 斥王摩诘,韦左司,而王仲初多至百首,此何意也; 勿怖其盛名,珍为善本。(沈德潜《说诗晬语》)

是书去取,绝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 《唐百家诗选》 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案: 《读书志》 作于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祐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必有自。邵博《闻见后录》 引晁说之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乃群牧司吏人定也,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当由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于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于说之,博不考而载之耳。(《四库全书总目》)

荆公此选多取苍老一格,意其时西昆盛行,欲矫其失,乃有此举耶? 所选诸诗,虽不能尽唐贤之妙,亦可谓自出手眼,非人云亦云者。(叶德辉《郋园读书志》)

兹选在初唐无王、杨、卢、骆,初盛之际无陈射洪、张曲江,盛唐无李、杜及摩诘,中唐无韩、柳、元、白及东野,晚唐无长吉、义山、牧之,飞卿。而荆公自序,言“欲知唐诗,观此已足者”,谓欲知此诸家以外之唐诗耳。不选大家,亦选家之一法,或此法竟是荆公所创也( 《全唐诗话》 亦无李、杜)。然荆公别裁甚精,凡所选诸家,皆能尽撷其菁华。吾侪终以其不选大家,不得见其去取为憾耳。(梁启超《王荆公选唐诗》)


唐百家诗选 - 可可诗词网

唐百家诗选

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名曰《百家诗选》。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

音有妙而难赏,曲有高而寡和,古今通然无惑乎。《唐百家诗选》之沦没于世也,予自弱冠,肄业于香溪先生门,尝得是诗于先生家藏之秘,窃爱其拔唐诗之尤,清古典丽,正而不冶,凡以诗鸣于唐有惊人语者,悉罗于选中。(倪仲傅《唐百家诗选序》)

荆公《百家诗选序》云:“予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次道出其家所藏唐百家诗,请予择其善者。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观唐人诗,观此足矣。”今世所传《百家诗选》印本,己不载此序矣。然唐之诗人,有如宋之问、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益、韦应物、韩翃、王维、杜牧、孟郊之流,皆无一篇入选者。或谓公但据当时所见之集诠择,盖有未尽见者,故不得而编录。其实不然,公选此诗,自有微旨,但恨观者不能详究耳。公后复以杜、欧、韩、李别有 《四家诗选》,则其意可见。(陈政敏《遁斋闲览》)

诗人之盛莫如唐,故今唐人之诗集行于世者,无虑数百家。宋次道龙图所藏最备。尝以示王介甫、且俾择其尤者。公既为择之,因书其后曰:“废日力于斯,良可叹也。欲知唐人之诗者,眡此足矣。”其后此书盛行于世,《唐百家诗选》 是也。(徐度 《却扫编》)

或云: 荆公当删取时,用纸帖出付笔吏,而吏惮于巨篇,易以四韵或二韵诗,公不复再看。余尝取诸家诗观之,不惟大篇多不佳,余皆一时草课以为贽,皆非其得意所为,故虽富而猥弱。今人不曾考究,而妄讥刺前辈,可不谨哉! (赵彦卫 《云麓漫钞》)

荆公《唐选》本非其用意处,乃就宋次道家所有而因为点定耳,观其序引有“费日力于此,良可惜也”之叹,则可以见此老之用心矣。夫岂以区区掇拾唐人一言半句为述作而必欲其无所遗哉?且自今观之其所集录亦只前数卷为可观,若使老仆任此笔削,恐当更去其半,乃厌人意耳,不知此说明者又以为如何也。(朱熹 《朱文公文集》 卷六四 《答巩仲至》)

王荆公 《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其初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之诗,无少增损,次序亦同; 孟浩然止增其数; 储光羲后,方是荆公自去取。前卷读之尽佳,非其选择之精,盖盛唐人诗无可观者。至于大历以后,其去取深不满人意。况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张曲江、贾至、王维、独狐及、韦应物、孙逖、祖咏、刘昚虚、綦毋潜、刘长卿、李长吉诸公,皆大名家(李、杜、韩、柳以家有其集,故不载),而此集无之。荆公当时所选,当据宋次道之所有耳。其序乃言:“观唐诗者观此足矣。”岂不诬哉! 今人但以荆公所选,敛衽而莫敢议,可叹也。(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

王荆公选,二十卷。初,宋敏求尝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诗,择其佳者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编,荆公因再有所去取,遂行世。……荆公又有杜、韩、欧、李四家诗选,以韩次杜,又入本代欧阳公,置青莲之前,识者怪其不伦。(胡震亨《唐音癸签》 卷三一)

王荆公有《唐人百家诗选》,余旧无此书,常思一见之。近闻朱象和有钞本,曾一借阅。其中大半是晚唐诗。虽是晚唐,然中必有主、正所谓六艺无阙者也,与近世但为浮滥之语者不同。盖荆公学问有本,固是堂上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四)

马得华云: 王荆公号称知言,而《百家选》偏得晚唐刻削为奇,盛唐冲融浑灏之风在选者戛戛焉无几,代盖可知矣。(许学夷 《诗源辩体》 卷三六)

余按其去取多不可晓者,如李、杜、韩三大家不入选,尚自有说。然沈、宋、陈子昂、张曲江、王右丞、韦苏州、刘昚虚、刘文房、柳子厚、刘梦得、孟东野概不入选,下及元、白、温、李、皮、陆诸家,不存一字,而高、岑、皇甫冉、王建数子,每人所录,几赢百篇。介甫自序谓:“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然乎?否耶! 世谓介甫一生好恶,拂人之性,此选亦然。故物自可宝惜,然谓为佳选,则未敢谓然。请以质诸后之善言诗者,当知余言不妄。(王士禛《带经堂集·蚕尾续集》卷一九《跋王介甫唐百家诗全本》)

盖亦详于中晚而略于初盛。宋人选唐诗,大概如此。意初唐盛唐诸人之集,更五代乱离,传者较少故耶? (同上书《初跋王介甫唐百家诗选不全本》)

王介甫 《唐百家诗》,宋牧仲尚书从常熟毛扆得古本刻之。余阅一过,寄牧仲书曰:“《百家选》古物自可宝惜,然去取大谬,谓为佳选,则未敢闻命。其书载王建诗,多至两卷,不啻数百篇; 而王、杨、沈、宋、陈子昂、张燕公、张曲江、王右丞、韦苏州、刘宾客诸大家,不录一首。若谓宋次道家无此数十家文集,何以谓之藏书家? 若有之,而一家不入选,尚得为有目人耶? 后阅严沧浪《诗话》,已先余言之。安石一生相业,所谓好恶拂人之性,此选亦然。(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

荆公之意,以浮文妨要,恐后人蹈其所悔,故有“观此足矣”之语,非自谓此选及至极也。后来讥弹之口,并失其本趣。(何焯 《跋王荆公百家诗选》)

唐诗选自殷璠、高仲武后,虽不皆尽善,然观其去取,各有指归。唯王介甫 《百家诗选》,杂出不伦。大旨取和平之音,而忽入卢仝《月蚀》; 斥王摩诘,韦左司,而王仲初多至百首,此何意也; 勿怖其盛名,珍为善本。(沈德潜《说诗晬语》)

是书去取,绝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 《唐百家诗选》 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案: 《读书志》 作于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祐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必有自。邵博《闻见后录》 引晁说之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乃群牧司吏人定也,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当由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于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于说之,博不考而载之耳。(《四库全书总目》)

荆公此选多取苍老一格,意其时西昆盛行,欲矫其失,乃有此举耶? 所选诸诗,虽不能尽唐贤之妙,亦可谓自出手眼,非人云亦云者。(叶德辉《郋园读书志》)

兹选在初唐无王、杨、卢、骆,初盛之际无陈射洪、张曲江,盛唐无李、杜及摩诘,中唐无韩、柳、元、白及东野,晚唐无长吉、义山、牧之,飞卿。而荆公自序,言“欲知唐诗,观此已足者”,谓欲知此诸家以外之唐诗耳。不选大家,亦选家之一法,或此法竟是荆公所创也( 《全唐诗话》 亦无李、杜)。然荆公别裁甚精,凡所选诸家,皆能尽撷其菁华。吾侪终以其不选大家,不得见其去取为憾耳。(梁启超《王荆公选唐诗》)

唐百家诗选

一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诗总集。宋王安石(1021—1086)编选。二十卷。安石有《临川集》已著录。此编选录唐代诗人一百○四人,诗一千二百首。以作者为序,按时代先后排列。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名家,均不人选。其取舍标准,似不同于一般选家。诗中字句与通行本亦颇有出入。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荦、丘迩求刻本。

唐百家诗选

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1021—1086)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 中的《周礼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此书去取,绝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王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 《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次道为三司判官,尝取其家藏唐人一百八家诗,选择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一编。王介甫观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题曰: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世遂以为介甫所纂。其说与诸家特异。案《读书志》作于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祐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当必有自。邵博《闻见后录》引晁公武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钞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乃群牧司吏人所定。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考周辉《清波杂志》,亦有是说,与博所记相合。周辉之曾祖与王安石为中表,故周辉持论多左袒王安石。当由王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于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于说之,博不考而载之。此本为宋乾道中倪仲传所刊。前有仲传序。其书世久不传。清康熙中,河南商丘宋荦始购得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汇》所称以元宗早渡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又残本佚去王安石原序,阎若璩以《临川集》所截补之,其文俱载阎若璩《潜邱札记》中。惟今本所录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阎若璩未及置论,或传写读书志者误以六十二为四十六。至王昌龄《出塞诗》,诸本皆作“若使龙城飞将在”,惟此本作“庐城飞将在”,阎若璩引唐平州治卢龙县以证之。然唐三百年,更无一人称卢龙为卢城者,何独昌龄杜撰地名?此恐过尊宋本之失。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荦、丘迩求刻本。《四库全书》本。

《唐百家诗选》tang bai jia shi xuan

Anthology of One Hundred Tang Masters→comp. 王安石 (Wang Ansh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