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观察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观察使

观察使

官名。唐代肃宗以后始有此名,为道的行政长官。宋代虽承唐制,置诸州观察使,但无职掌,无定员,不驻州,仅为武臣寄禄官,位在承宣使之下,防御使之上。

☚ 承宣使   防御使 ☛

观察使

官名。全名观察处置使。唐朝贞观初仿汉刺史制度,遣使赴诸道巡视水旱,考核吏治,始有巡察、按察、巡抚之名。景云二年(711),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732,一说为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乾元元年(758),改为观察处置使,成为实际上所辖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而凡设节度使之处,也往往兼带观察处置使衔。

观察使

官名。唐初,朝廷派员到各地访察地方宫吏的功过及民间疾苦,叫“巡察使”,“按察使”及“采访使”等,最后称为“观察处置使”。位次于节度使,后多以节度使兼领,在无节度使的地方,则设观察使领一州或数州,实为地方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至宋代,渐成虚职。元代废。

观察使【同义】总目录


观察使廉镇

观察使guān chá shǐ

〖名词〗
官名。唐代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及民事的长官(3)。《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况且现今的节度使、观察使及防御、营田等小使,还可以自己选用判官。《柳子厚墓志铭》: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观察使把子厚的办法推广到别的州。《柳子厚墓志铭》:其得归葬地,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他的灵柩能运回安葬,盘费都是观察使河东裴行立君出的。

观察使

官名。唐初始设,又称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以民政为主兼管军事,或由节度使兼。宋代无实权,只是荣衔。辽设于各州,属南面方州官系统,其下为某州军观察副使、观察判官等官职。如清宁五年(1059年),王鼎为易州观察使。

观察使

观察使

官名。唐代始置。宋、辽、金代沿置,元代废。掌察州县官吏善恶、政治得失。《资治通鉴·唐纪·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 “五月,壬午,制停采访使,改黜陟使为观察使。” 胡三省注: “观察使始此。贞观初,遣大使10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神龙二年 (公元706年),以五品以上20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再周而代。景云二年 (公元711年),置都督24人,察刺史以下善恶。当时以为权重难制,罢之,置10道按察使。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曰10道按察采访处置使。四年罢。八年,复置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二十年,曰采访处置使,分15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是年改曰观察处置使。” 宋代为武官迁转的官衔。

☚ 关内节度使   观军容使 ☛

观察使

官名。唐初始设,又称“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以民政为主兼管军事,或由节度使兼。宋代无关权,只是荣衔。辽设于各州,属南面方州官系统,其下为某州军观察副使、观察判官等官职。

观察使

官名。唐乾元元年(758)改采访处置使置,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多以节度使兼领,凡不设节度使者即以之为一道的行政长官。至宋代,其职掌并于转运使,或为武官升迁时兼带的虚衔。西夏建国时亦设此职,初为赠职,后掌兵,为实职。元废。

观察使

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由黜陟使改为此官。仍掌巡查官吏善恶。

观察使

使职名,观察处置使的简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始置,为唐中期以后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官长。安史之乱以后,全国渐分为四十余道,大者置节度使,小者置观察使。观察使与节度使一样,集军、民、财权于一身。但观察使所领地方较小,其僚属将校的设置近似节度使而略少。它对唐中央政权较为顺从,唐后期朝廷的财赋所出大多来自观察使所领之东南八道。宋时仅成为武官迁转的职衔。元废。清代作为道员的尊称。袁世凯统治时又设,旋改称道尹。

观察使

官名。唐初于各道置巡察使,巡察地方。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为按察使,开元时改为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举劾所属州县官吏。开元末采访使有固定任所,并可依地方长官例入奏,权任甚重,实际上已成为道的行政长官,与道的军事长官——节度使并行,各自行使职权,不相统属。安史之乱后,因为节度使与采访使并置的二元体制不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于是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在军事地区以节度使兼观察使,这就形成了军事指挥权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的藩镇。在非军事的重要地区,未设节度使的就以观察使为行政长官而兼管军事,与节度使同为藩镇。在唐代中期,河南北与关中均已设节度使,惟江南地区,如宣歙、江西、福建、鄂岳、湖南、黔中均只设观察使,岭南西道的桂管、容管、邕管亦设观察使,至后期则相继多改为节度使并加军号。节度使有旌节,观察使没有旌节,故观察使的地位略低于节度使,其情况与清代的总督与巡抚的地位区别相类似,节度使可兼观察使,亦犹总督之可兼巡抚。观察使作为使职,由检校朝官充任,所带之衔自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其辖领二州以上的地区,例兼一道治州的刺史,并带都团练使或都防御史衔,凡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府署称为都府,得自辟僚佐,有副使一人,判官二人(后减为一人),支使、推官、巡官各一人,转运巡官人数不详,衙推一人,参课人数不详。宋承唐制,置诸州观察使,但仅作为武臣寄禄之阶,秩正五品,无职掌亦无固定员额,其地位高于防御史而低于承宣使。辽北面官以观察使为观察州的行政长官,其官署称观察使司。下设观察副使、观察判官。金元专设观察之州,以节镇节度使兼本州管内观察使事,主管本州民政。下设同知管内观察使,或以同知节度使兼任。并特设观察判官一人,秩正七品,掌观察使司总务,分判吏、户、礼诸案之事,通检推排簿籍。元明清不设观察使,惟清代因分守、分巡道员也管辖府州,就以“观察”为道员的别称。北洋政府时期道的行政长官初称观察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称道尹•

观察使

正任武阶名。


职源与沿革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置东畿观察使,领郑、汝、怀、陕四州(《新唐书·方镇表》1)。北宋沿置诸州观察使,但不带刺史。大中祥符七年三月十六日,诏依唐故事,观察使兼本州刺史(《长编》卷82辛丑)。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后,不复带“持节”(《长编拾补》卷31癸未)。


职能

无职事。为武臣、宗室、内侍迁转官阶(《宋史·职官志》9《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


品位

元丰后正五品(《分纪》卷39《观察使》)。在正任官序列中,位次于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高于防御使(《宋史·职官志》8《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编制

无定员(《宋史·职官志》8《观察使》)。


简称与别名

❶观察。《夷坚乙志》卷16《赵令族》:“又有宗室五观察来居之,不半年死。”《清波杂志》卷1:“高宗(时为亲王)被命渡河。随军一裨将某,善人伦,密语同列曰:‘大王神观甚佳,此行必成大事。舍人、观察亦保终吉。……中书舍人耿延禧、观察使高世则,时皆参谋议于幕府。”
❷廉车、廉车正任、廉使。《攻媿集》卷39《带御器械霍汝翼复元官转观察使》:“政典之修,径授廉车之秩。”《齐东野语》卷13《秦会之收诸将兵柄》:“始诸将苦斗,积职已为廉车正任。”《宋史·忠义·王拱传》:“王拱,建康府前军统制……力战死。诏赠正任观察使。”《宋史·宦者传》1《刘承规传》:“仍改观察使,上作歌以赐。承规以廉使月廪归于有司。”
❸廉察。《宋史·何郯传》:“旧制,内臣遥领止于廉察。今虽不授留后,而先给其禄。”《宋史·宦者传》1《石知颙附全彬》:“进宫苑使、利州观察使(按:即遥郡观察使),给两使留后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