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见可而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见可而进 见机行事,把握住取胜的战机,向对手发起进攻。 17世纪,在英国暴发的第二次国内战争中,克伦威尔将军率军进攻勒王军。当他的军队快要接近目标时,补给品缺乏了。按常规,克伦威尔应该马上发起攻击,速战速决,以防止陷入旷日持久的困境。但他因未找到可以破坏敌人阵地稳定性的良好机会,便断然放弃进攻,实行撤退,诱使敌人走出阵地追击,以便在运动中寻找歼敌的机会。由于追击的敌人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战法,使克伦威尔难以找到可进攻的机会。于是,他便拖着敌人辗转,中途几经风险,一直拖了20天之久,终于在一个雷雨天,克伦威尔发现疲惫忙乱的敌人左翼部队挤入到一个狭谷地区,且戒备松懈。于是,他集中全力及时发起猛烈攻击,一举使敌人阵脚大乱,进而导致其全军溃败。 “见可而进”战法的关键在于善于捕捉战机,主动出击。战机,有的是战场上偶然出现的,更多的则是指挥员主动创造出来的。在激烈复杂的战场上,偶然的机会随时都可能出现,但并不是每个指挥员都能借此创造出奇迹来,只有那些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之隙的人,才会有极大的耐心和果敢的决断创造出自己指挥的佳作。 进攻 进攻攻(攻克) 击 进取 进趋 进伐进捣 破敌 另见:打击 攻击1 攻破 攻取 ☚ 进攻 攻打 ☛ 见可而进见到有利的机会时就果断地进攻。《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吴子兵法·料敌》亦有此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它与“知难而退”是针对不同情况而采取的相反行动。楚共王九年(前582),楚国发兵攻打莒国,见莒国缺乏防御,在12天之内连续攻克了渠丘、莒、郓3座城邑,即所谓“克其三都”。楚共王十七年(前574),舒庸人依仗吴国而不设防,楚师即乘机袭击,并灭舒庸。楚王负刍三年(前225),秦将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连续获胜,不可一世。楚师利用李信轻敌冒进的特点,尾随秦师之后,多次骚扰,连续3日3夜不顿舍,见可而进,入两壁,杀7都尉,大败秦师。以上皆属楚人灵活运用“见可而进”谋略的战例。 见可而进jiànkěérjìn见“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左传·宣公十二年》:“~,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综】谓作战时应见机而动,如能战胜对方就出击,如不能克敌制胜就撤退,以免遭受损失。 ☚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