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王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王母神話中的女神。亦稱金母、王母、西姥。《山海經》中她是豹尾虎齒而善嘯的怪物。《穆天子傳》中是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的婦人。《漢武內傳》中,是年約三十,容貌絶世的女神,把三千年結一次果的蟠桃賜給武帝。後遂每逢蟠桃熟時,大開壽宴,諸仙來爲她上壽。《漢書》司馬相如《大人賦》:“低徊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注:“張揖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首,石城金室,穴居其中’。”《文選》揚雄《甘泉賦》:“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宓妃。” 西王母 西王母先秦神话小说。撰人不详。原载《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山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有录。作品描述: 在西方有座玉山,上面住着西王母。西王母状貌如人,然而却长着豹子尾巴、猛虎那样尖利的牙齿,并经常发出像老虎吼叫的声音。西王母头发乱蓬蓬地披着,还戴着一双玉质首饰。她掌管灾疫和刑罚。她身旁生活着一种兽,形态像狗,却长着豹子的花纹,头上的角如同牛角一般。此兽名叫狡,发出像狗叫的声音。它一出现,农作物就会大丰收。西王母身边还有一种鸟,形状如山鸡,全身通红。它的名字叫胜遇,以鱼为食,叫声像鹿鸣一样。它一出现,国家就要发生水祸。作品通过对西王母居地、状貌、司职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这位神人的奇特怪异形象。在古代神话中,经常出现半人半兽的形象,如《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二经》载有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的神等,西王母的形象也不例外。这与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有关。古先民崇拜某种动物,自然也就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和这种动物的嵌合体”。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一种审美观念,因为他们有过长期的动植物崇拜,动物的凶猛有力以及人类所不具备的其他特性,在他们眼中,都体现着一种伟大崇高之美; 所以,他们就按照动物的形象来美化自己。作品对怪神、怪兽、怪鸟形象特征的入微描绘,带有浓厚的原始、质朴的色彩。作品于 “怪”的意境中,给读者以想象奇特、神秘莫测、扑朔迷离之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是不断演化的。据成书年代较早的《大荒西经》记载: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从“穴处”等描述,知西王母是一个狞猛的野蛮人,当是“一个部族酋长”(袁珂语)的写照。结合给西王母取食的“赤首黑目”的猛禽三青鸟来看,西王母犷悍的形象就映衬得更鲜明。到成书年代次早的《西次山经》,即本篇记载,西王母“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狞猛之气更加重; 由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可知她 (或他) 已从怪人 (野蛮人) 演化为怪神。成书年代最晚的《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之北。”添加了一个“梯几”。郭璞注说:“梯,谓凭也。”“几”是古代对有才德的长者表示尊重的专门设施之物;西王母“戴胜凭几”,显示她已初步女性化和王者化了。这和 《穆天子传》中的雍穆平和的人王形象已经很接近了。到 《淮南子·览冥训》中,西王母形象又演变为能操不死之术的得道者。西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西王母已被认定为能长生不死的仙人,她成了赐寿降福、去灾化险的善神。再流变到后来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西王母形象则成为“容颜绝世”、往来于人世间的飘然女仙了。西王母在民间被尊为“王母娘娘”,地位相当于“帝后”,其神话传说至今仍在社会上流传不绝。 ☚ 钟山 精卫填海 ☛ 西王母 西王母中国古代关于西王母与三青鸟的神话。《山海经·西次三经》:“五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母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山海经·西次三经》:“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山海经·大荒西经》: “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 刑天舞干戚 成武丁 ☛ 西王母 西王母《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又《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在后来的神话中,西王母则演化为女仙。后以此典指仙人,多指女仙。魏·曹操《陌上桑》:“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 X 羲和 ☛ 西王母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道教至高女性尊神。亦称“金母”、“西姥”,民间传说中称为“王母娘娘”。传说很多,一说“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见《山海经》)形象凶恶丑陋,职掌刑罚、瘟疫之神。一说为华丽的少妇,雍容大雅,仙姬随侍,能唱能歌;(见《穆天子传》)一说是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见《墉城集仙录》)民间流传故事更多。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之二“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之五:“朝为王母使,幕归三危山”。又北魏《化胡歌》:“但见西王母,严驾欲东旋。” ☚ 武夷君 王林 ☛ 西王母佚 名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绵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穆天子传》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神话小说,其内容多取材于古神话传说。晋代汲县百姓盗发战国时魏襄王墓,得竹书《穆天子传》五篇。穆天子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是其中之一。 《隋书 ·经籍志》 曾载周穆王西游之事,《四库全书总目》 以其恍惚无证,划入小说家。 《穆天子传》描写周穆王驭八匹骏马,率七萃之士,西登昆仑,北至旷野,行驶三万五千里,巡游西方诸国之事。周穆王向西巡游,遇见了久居于昆仑山上的女神西王母。文章开始以细腻的笔墨描写周穆王与西王母初次见面的情景,在甲子这个良辰吉日,周穆王来到西王母处作客,他献上了玉璧锦带,西王母满心欢喜、彬彬有礼地接受了。穆王,历史上实有其人,西王母,则为神话中的神,而在此文中一为神化的人,一为人化的神,神人混杂,神话与历史传说融为一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西王母则作为一位多情多才的美丽的女神在人们的心目中首现了。 其实,这位女神的原始形象并非如此雍雅和平,风度翩翩。请看西王母的自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 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 她原来是住在一个昆仑山的一个山洞里,与虎豹为群、与乌鹊相处的神祇。原来 《穆天子传》 中的西王母形象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痕迹。据《山海经·西次三经》载: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神话中半人半兽的西王母的形象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观念。其发饰:“鵀即头上胜,今亦呼为戴胜”(郭璞注)可知胜的形状与 “鵀鸟”相似,其生活: “其西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 《山海经 ·大荒西经》) 其司职,乃掌管 “灾厉五刑残杀之气”(《海内北经》、《大荒西经》)。无怪乎她长着一副狞厉凶刹的面容了。 到了 《穆天子传》 里,西王母这种令人恐怖的形象才发生了变化,由半人半兽的形象转变为人化的神。这样多才多情的形象在献礼后的第二天乙丑之日,穆王与西王母再次会见的瑶池会上表现得更为鲜明。瑶池筵宴,歌舞升平,西王母为周穆王谣歌一曲:“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西游后将东归,西王母望着缕缕白云,感叹山水阻隔,路途遥远,在此一别,渴望再见。周穆王心中戚戚,感慨做答: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穆王多情善感,敦厚诚挚,言至等我到东方,治理好万民后,再来拜望西王母。一酬一答,互相祝福,所思所想,已无二致,感情交融,惜别依依。一派友好和谐的气氛。无怪陶渊明写道: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观宇宙,不乐复何如?” ( 《读 〈山海经〉 其一》) 《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 “西望昆仑”下注引 《括地志》说: “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在这里,突出了一 “乐”字,宴飨之乐,居会之乐,吹笙鼓簧之乐,数年再会之乐,可见西王母已改变了神话中的庄重肃穆的女神形象,她具有人间的情感,享有人间的欢乐,这位天帝之女对人王倾诉衷肠了。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的形象完成了第一次嬗变。 为感谢这位女神的深情厚意,欢宴结束,周穆王驱车登上了日落之地崦嵫山,植槐留念,刻石铭记,并题词曰:“西王母之山。”可见,周穆王对西王母一往情深,也侧面烘托出那么“人间味”的女神给周天子极为美好深刻的印象。 描写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短短二百余字,那么完整,那么动人。文章将神话与历史传说融为一体,驰聘想象,奇谲浪漫,精彩纷呈,富于情趣。 在西王母为周天子唱歌时,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一语。周穆王为人王,必有生死。西王母为神仙,无生死之忧。战国以来,产生了西王母掌不死之药的传说。《周易·归藏》曰:“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日月为精。”又《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嫦窃以奔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对人生短促的感受,早已是人类认识了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之后所产生的最强烈的人生主题。西王母的不死之药,恰恰补偿了人对生命的忧患及对人生享乐渴求的心理。难怪她有受到人们的敬仰了。《汉书·五行志》载:“其夏,京师郡国民群会里巷阡陌,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汉武帝时方士最盛,《汉武故事》就是描写西王母与汉武帝谈神论仙的作品:“王母上,乘紫车,玉女驾驭……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西王母的又出现了仙桃:“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 ‘此桃三千年一生实。”桃尚三千年,何况人乎?如果说,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由豹尾虎齿变为一位多情善歌的女神,发生了第一次嬗变,那么在《汉武故事》里,西王母的形象发生了第二次嬗变。她“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成为一个贵妇了。从此,神话中的西王母演变为仙话中的西王母。 这种演变与东汉末年兴起的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葛洪认为:“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卷》)《集仙录》引太玄女颛和的话说,人处世“一失不可复得,一死不可复生”,所以“非修道不可延寿也。”(《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对人生命的眷恋和追求人的生命的延续是道教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他们幼想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道家所追求的这种“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抱朴子·对俗》)的生命永恒与精神永恒的需求,与西王母是长寿不死的司命之神恰好吻合。于是昆仑神话中西王母的故事则演变为上述《汉武故事》在《道藏·正一部》里收有一部来源颇早的巫觋方土之书《五岳真形图序》就有十洲、三岛、五岳及西王母的记载。 当道教整理自己的鬼神世界,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就不允许像《穆天子传》里那样,堂堂的天界女神对人间君王缱绻留恋了。《集说诠真》说:“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她与东王公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原,化生万灵,养育群品,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天上也。”又西王母“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女子得道登仙者,咸所隶焉。”在葛洪的《枕中书》里,出现了元始天尊为首的道教神谱。他的夫人是太元圣母,九光玄女太真西王母成为他的女儿,象征阴气之始,道教理论把“道——太一”做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从道生出宇宙,因而有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说由道(气)这一始基化合“阴阳”构成的。在道教比附的“道——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图式中,阴阳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必要的中介,西王母这位道教女神成为我国本土信仰的核心人物,人们尊称其为王母娘娘,对我国的政治统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及民族心态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王母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自古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西王母被后世尊为王母娘娘,待以帝后之礼,但这时的西王母,已不是古神话的本来面目,是经过历代的长期演变,人们不断地加工敷衍而成的。在《山海经》里,有四个地方讲到了有关西王母的故事,其中要数《西次三经》中讲得最详,其他三个地方或是类似于《西次三经》而略简,或是对这一故事内容的补充发展。 本文首先交待了西王母所居之处——玉山。接着用简洁的笔法对西王母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它是人形,却长着豹子的尾巴,象猛虎那样的尖利的牙齿,蓬发戴胜,善于叫啸。“胜”字,晋代郭璞注为:“玉胜也。”也就是一种玉制的头饰。下面讲西王母的具体职务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则西王母乃是降灾难、掌残杀的天之刑神。“豹尾虎齿而善啸”,固然给人一种原始的可怖的印象,但却增添了这个天之刑神的威严。而在满头乱发中又装戴着一支玲珑的玉胜,显得乱中有序。作品对于西王母外貌特征的描写,具有浓厚的原始、朴野的色彩。在古代神话故事中,经常有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西王母形象也是其中之一。这体现了古代先民的一种审美观念,因为他们有过长期的动植物崇拜,动物的凶猛有力和人类所不具备的其他特性,在他们的眼中都体现着伟大崇高之美,所以他们就按照动物的形象美化自己。同时,这也和古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他们崇拜哪种动物,自然就会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和这种动物的嵌合体。最后,作品又写到在西王母生活的环境中还有一种怪兽,它的形状象狗,却长着豹子的花纹;它头上的角如同牛角。这种兽的名字叫狡,发出的声音象狗叫。它一出现,农作物就会大丰收。还有一种鸟,形状如野鸡,通身都是红色,名字叫胜遇,以鱼为食,叫声象鹿鸣,它一出现,国家就会发生水灾。通过这一段的描写,更增添了作品朴野、神秘的气氛。同时这一段也反映了在远古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也极其低下,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不科学的,常常带有主观愚昧性和迷信色彩。如风雨本为自然现象,但由于原始人错误地认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它,因而便生出对雨神的祈求心理,并且以为只要是举行虔诚的祈雨活动,就会有所收效。同样,人们如果遇到了水旱疾病等灾难,也自然地以为触犯了什么神祇,或是由于某个鬼祟在作怪,这时就会有某种怪物出现,如果农作物取得了丰收或遇到了别的什么好事,也自然地以为是得到了神祇的保佑,这时也会有奇怪的动物出现。本文中怪兽、怪鸟的出现,就属于这种情况。整篇文章文字质朴简炼,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的刻画都细致入微。作品想象奇特,给人以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感觉。 在《大荒西经》中,也记载了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只是比《西次三经》中的记述稍微简略一些。文章一开始,用了类似于后来的汉赋那样铺陈排比的手法,交待了西王母的居住地是“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的昆仑之丘,而不是玉山。西王母的生活环境中还有一种人面虎身的神,长着带有花纹的尾巴,尾巴上有许多白色的斑点。下面有叫弱水的深渊环绕,外面有叫炎火的大山矗立,投进去一个物体,就会立刻燃烧起来。总之,都是些奇物异景。在《海内北经》中,又讲到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据《大荒西经》所述,三青鸟赤首黑目,一个叫大鵹,一个叫少鵹,一个叫青鸟。这三青鸟,每天早上从东方携带食物,于黄昏到西方献给西王母,年年如此,天天不断。这就是最早的西王母神话传说的所有内容。在这里,西王母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神,性别是男是女也无从判定。此后,西王母神话不断流传下去,在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到了《穆天子传》里,西王母完全成了一个雍穆和平的人君形象,其性别从“我惟帝女”看是女性,并和穆王赋诗酬答,只是在她的咏歌中有“虎豹为群,于(乌)雀与处”这样的诗句,还残余了一点野蛮的痕迹蜕而未尽。随着神仙方术的兴起,西王母一变而为掌管人间福寿的善神了。在《淮南子》中,西王母已经是操不死之术的西方得道者了。西汉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西王母长生不死的仙人性质被明确地肯定下来,成了赐寿降福,化险去灾的福神。汉代,西王母的传说十分盛行,人间的汉武帝也被加入了进去。《汉武内传》的主要部分就是西王母会见汉武帝的事。增出许多情节、人物,洋洋万言,竭尽渲染铺陈之能事。这时的西王母,就成为“年三十许”,“容颜绝世”,往来于人世间的飘飘女仙了。这就完成了从怪神西王母到仙人西王母的演变。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诗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西王母。直接提到的有“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第二首);“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第四首);“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第六首)。间接提到的还有:“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第三首),显然也是咏周穆王见西王母的故事。为什么咏西王母呢?他羡慕西王母“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他要三青鸟在西王母面前为他说话,“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寄托了诗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至今西王母的神话仍在民间广泛流传着。 西王母 《山海经·西山经》: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郭璞注: 胜,玉胜也。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山海经·海内北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 (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庄子·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 按《竹书纪年》: 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按《穆天子传》: 天子西征,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元壁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纯、白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西王母 (明刊 《仙佛奇踪》) 《史记·赵世家》: 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索隐》: 谯周不信此事,而云 “余常闻之,代俗以东西阴阳所出入,宗其神,谓之王父母。或曰地名,在西域,有何见乎?”) 《淮南子·览冥》: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汉书·哀帝纪》: (建平) 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颜师古注: 西王母,元后寿考之象。) 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汉书·五行志》 下之上: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槀或棷一枚,(如淳注: 棷,麻杆也。颜师古注: 槀,禾杆也。)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 “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 至秋止。 《铸鼎余闻》卷三: 《汉书·地理志》 金城郡临羌县下注云: 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均案: 《水经·河水篇二》 注云: 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 又 《西域传》 云: 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均案: 《西域传》又云条支临西海,是西王母乃西海远荒之国,从未有人至其地者也。) 《淮南子·地形训》 云: 西王母在流沙之濒。 《博物志》卷八: 汉武帝好仙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博物志》卷九: 老子云:“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属九天君耳。” 《汉武帝内传》: 王母至也,群仙数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袿,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 著黄金褡𧜭, 文采鲜明, 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登床,帝跪拜问寒暄毕,立,因呼帝共坐。 《枕中书》: 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涧积血之中,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君下游见之,乃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又生九光元女,号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二二二: 《神异经》: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 《西王母传》: 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元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以主元毓神元奥于眇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 又云王母蓬发戴华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元始天王授以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天尊上圣朝宴之会,考校之所,王母皆临诀焉。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有授度,咸所关预也。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变幻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披元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 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元女也。” 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舜即位,又授地图,遂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风。《尚书帝验期》 曰: 王母之国,在西荒也,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 《铸鼎余闻》卷三: 《隋书·诚节传》: 京兆张季珣父祥,开皇中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祥勒兵拒守。建纵火烧其郭下,祥见百姓惊骇,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号泣而言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烧! 神其有灵,可降雨相救。” 言讫,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士卒感其至诚。 《酉阳杂俎·前集》 卷一四: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 《列仙全传》 卷一: 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于伊川。姓缑 (一作何,一作杨) 讳回,字婉妗。一字太虚。配位西方,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调成天地,陶钧万品。凡上天下地,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 《鸿苞轩辕黄帝纪》: 于时有神人西王母者,太阴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头,戴胜颢然,白首善啸,石城金台而穴居,坐于少广之山。《山海经》亦云。然不知此形貌乃西方白虎之神,西王母使者,非王母真形也。王母真形天姿掩霭,端正美丽,如三十许姣好妇人。岂有天真灵人而虎首豹尾者乎? 此万古传讹之过也。《汉武帝外传》 状西王母,得之矣。 《玉芝堂谈荟》卷一七“西王母”条: 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生于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三界十方女子之得道者咸隶焉。所居昆仑之圃、阆风之苑,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暨天,缘台承霄,青琳之宇,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轩砌之下,植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黄帝讨蚩尤之暴,蚩尤吹烟喷雾,师众大迷。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舜即位,又授益地图,遂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献舜白玉琯,吹之以和八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张道陵字辅汉,洎九圣七真,凡得道授书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阙焉。王母又以元封元年乘紫霄之辇,驾九色斑龙,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晨婴太真之冠,履玄琚凤文之舄,降于筵灵之台。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公子击昆庭之金,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五灵之石,范成君击湘阴之磬,段安香作九天之钧,又命法婴歌玄灵之曲。授武帝以五真图。又于天汉二年,遣使献灵胶四两,吉光毛裘。《山海经》 则云: 蛇巫之山,有人操杯而东向立,曰龟山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使。又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又《西山经》:玉山,西王母所居也。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广东新语》卷六“西王母”条: 广州多有祠祀西王母,左右有夫人,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痘疹者,凡六位。盖西王母弟子,若飞琼、董双成、萼绿华之流者也。相传西王母为人注寿注福注禄,诸弟子亦以保婴为事,故人民事之唯恐后。考西王母见 《山海经》、《汲冢周书》、《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而 《庄子》 云: 夫道在太极之先,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是则开辟以来,有天地即有西王母。而道家以为西王母者,金母也,木公生之,金母成之,人类之所以不绝于天地间者,以有金母成之也。金母者,天下之大母,故曰王母,居于西,以成物为事,故曰西王母云。壁上多绘画保婴之事,名子孙堂。人民生子女者,多契神以为父母。西王母与六夫人像,悉以红纸书契名帖其下,其神某,则取其上一字以为契名,婚嫁曰乃遣巫以酒食除之。 《畏垒笔记》 卷三 “西王母” 条: 《穆天子传》: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注: 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竹书》: 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公。又云: 西至于西王母之邦。然则西王母当是其邦之君,非必神人不可知者也。又云: 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注: 崦嵫山日所人,言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既有邦,又有居,洵非神人不可知者矣。《世本》: 舜时西王母来献昭华之玉。案此历世久远,非穆天子所宾见之西王母。汉志: 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即毕和羌以献王莽为西海郡者也。又《尔雅》 云: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然则西王母者,乃遐荒之地,穆天子所见者,乃其邦之君长耳。 《通俗编》: 《尔雅》: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大戴礼》: 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按: 西王母特海外国名,如后世八百媳妇之类,非神人也。《山海经》 言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神人之说乃自此起。然司灾厉及五刑残杀之气,则亦非吉神也。惟 《穆天子传》 言,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作谣,有将子无死句。又《吴越春秋·阴谋传》: 大夫种进九术。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乃立东郊祭阳,名曰东皇公; 立西郊祭阴,名曰西王母。事之一年,国不被灾。由是祈福寿者,循以为习,设为贵妇人象祀之。《酉阳杂俎》 云: 西王母姓杨,名回,一名婉妗。《集仙录》 云: 西王母者,九灵太庙龟山金母也,姓侯氏。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隶焉。《山经》 所云,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真形也。 《陔余丛考》卷三四: 王母庆寿 (北京白云观藏画) 世以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出 《列子》 及 《汲冢周书》: 穆王乘八骏西巡狩,宴瑶池而捧王母之觞。又 《山海经》 有西王母绨几戴胜之语。因而《汉武外传》 递相附会,遂有七夕会于甘泉,王母捧仙桃而降之事。按《尔雅》: 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是西王母乃地名,而非人名。汉贰师将军西伐宛,斩王母寡,亦其王之名母寡耳。( 《陈汤传》又作王母鼓,鼓寡声相近也) 未可以其名母寡,而遂为女王也。《七修类稿》亦云: 犹之国名女真,人姓胡母,未可谓女真国胡母姓之皆女人也。盖《山海经》 及汲书,皆因 《尔雅》 西王母三字,遂造为穆王西巡之事,竟成典故。司马相如 《大人赋》: 吾乃今睹西王母,翯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则用之于词赋矣。《史记》:造父御穆王西巡狩,见西王母,则并入之史册矣。后人又附会作 《穆天子传》,有白云在天之谣,则更创传奇体矣。哀帝时,民间相传西王母行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会聚祠西王母,则且盛于祠祭矣。《晋书·张轨传》: 酒泉太守马岌,言酒泉之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于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又沮渠蒙逊袭卑和,至盐池,祀西王母寺中,中有元石神图,因命张穆作赋,则并处处有祠庙矣。然 《史记·条枝国传》: 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后汉书·大秦国传》: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北史》: 大秦国有西王母山,玉为堂室,终皆惝恍之词也。 龟台金母 (日本刊印 《列仙图赞》) 《集说诠真》: 东王公为男仙之主,西王母为女仙之宗。(按 《续文献通考》: 东王公名倪,字君明。西王母姓杨名回,又姓何名婉妗。按 《酉阳杂俎》,西王母姓杨名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也 (见 《仙传拾遗》)。东王公亦号木公,西王母亦名金母。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厥姓侯氏,位配西方,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也 (见 《集仙录》)。东王公又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撒香。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 (见 《仙传拾遗》)。西王母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女子得道登仙者,咸所隶焉 (见 《集仙录》)。王母之第九子名玄秀,为真人 (见 《明一统志》)。第二十三女名瑶姬,为云华夫人 (见 《集仙录》)。小女名婉,为太真夫人 (见 《神仙传》)。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丁谦 《穆天子传地理考证》 有言: 西王母者,古加勒底国之月神也。《轩辕黄帝传》 言,时有神人西王母,大阴之精,天帝之女,可为月神确证。考加勒底国都于吾耳,一名威耳,城有大月神宫殿。其国合诸小邦而成,无一统之王,外人但称为月神国; 以中国语意释之,则曰西王母,即称其国曰西王母,嗣并移而名其国之王。且,国统虽易,中国人称之如故。 《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 西王母之名,最早见于 《山海经》。按 “西” 表示方位。“王” 有神义,《荀子·礼论》: “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 杨惊注: “百王,百神也,” 是其证。“母” 为貘之音假。 是西王母犹言西方神貘。从 《山海经》 所载居处、形状、服饰考之,当为西方貘族所奉祀的图腾神像。所谓貘族,即 《穆天子传》 中的膜及西膜,说详下文。《山海经·西山经》云: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谓貘族所建立的图腾神祠在玉山之上。又 《大荒西经》 云: “有人”,谓图腾神像与人相似。《西山经》 云: “豹尾虎齿而善啸”,《大荒西经》 云: “虎齿而豹尾”,谓图腾神像虽然具有人形,却还存其本来面目和特征。至于 《西山经》、《大荒西经》 俱云 “戴胜”,《海内北经》 云: “梯几而戴胜”,这是附加在图腾神像上的服饰,所以显示其威严。此种似人非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奉以为宗神,是人类文化发展必经的阶段。 按: 貘分两类,同名异实。一为肉食类,即豹的别名,《尸子》、《尔雅》、《山海经》 所载属之; 一为奇蹄类,形颇似熊,《说文》、《后汉书》、《八郡志》 所载属之。至于貘族所奉祀的图腾,当为肉食类的豹而非奇蹄类的貘。 流传于民间,故演化为一形貌丑陋的女神。又因其与昆仑山神黄帝之宫相近,一男一女,遂成为配偶。嗣后,黄帝渐由山神演化为人王,貘母则演化为一位有德无貌的后妃。 《山海经》 所载之西王母,原为西方貘族所奉之图腾,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本意,渐次消亡。一方面由于名词的误解与无意的附会,逐渐演变为黄帝的后妃。一方面还保存其本来面目而演变为西方的山神,“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成为道家理想中得道的真人。同时,与燕齐方士服药求仙的方术相结合,因而转化为汉代长生不死的女仙。 司马相如 《大人赋》: 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扬雄 《甘泉赋》: 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虑妃。 《太平经抄·师策文》: 乐莫乐兮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 此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太平经抄》 三八丙部之四引) 按西王母传至汉代,变虎齿豹尾的凶容,为皓然白首、长生不死的老妪。 《汉尚方镜铭》: 尚方作竟其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 渴饮玉泉饥食枣,东王父,西王母。 冯云鹗《金石索》: 武梁祠后石室画像第二石,“画云雾神仙之状,上作二神,一男一女,疑东王公、西王母也”。汉人镜铭中每乐道之。 按西王母传到汉代,无端配以东王公; 于黄帝与嫫母外,在仙籍中又新添一掌故。 《中国社会与宗教》 第二章 “西王母神话的宗教衍变”: [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 西王母的传说记载于古书者较一般传说为多,如 《尔雅·释地》、《山海经》、《庄子》、《尚书大传》、《大戴礼记》、《竹书纪年》、《淮南子》、《新书》、《论衡》、《列子》 等书皆有西王母的记载,以 《穆天子传》 为传说之集大成者。有关西王母神话的产生,其来源必然久远。清代檀萃 《穆天子传注疏》 卷三即以为西王母神话是古代极为盛行的传说史料: 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而《列子·周穆王篇》云: 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时汲冢传未出也,而所记骏名,与伯夭、奔戎之属,无不与传符。而《庄子》亦云: 王母得之,坐乎少广。可见四代而来,无不知有王母,见于各书之多,遣秦毁而无有。若非汲传一出,则将以《庄》《列》所述为寓言耳。 王母娘娘与寿星,这里的王母已成了老太婆 (苏州民间版画)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内涵与象征极为特殊,第一它没有创世的色彩,不同于盘古与女娲神话; 第二它不是自然崇拜所产生的神话,用来解释自然现象; 第三也非创造文明的英雄神话。西王母神话中欲表达的是乡民心灵深处的理想世界,勾画出人类生活乐园的蓝图,并且在这个世界,提供人类脱离生老病死的桎梏,得到永生不死的保证。 “不死” 的观念与西王母神话、昆仑乐园有极密切的关系。《淮南子·览冥训》 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不死的观念是与乐园境界并存,刚开始并无 “不死药”,只有 “不死之国” 的传说,不死药是为解释不死之因衍生而出的,属于后来增补添加的部分。在昆仑乐园里神人不死是理所当然,不能构成乡民向往的要因,神人不死,若为药物所致,凡人食之,亦可不死,则此乐园对凡人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不死的遐想,第一是不死树。由不死树联想到不死药,不死药即由不死之药材配方而成。不死之药材,据苏雪林考证,为昆仑城上的木禾、不死之草 (即灵芝之类)、神灵之甘露、昆仑城井中之水等。 不死药应为神仙独得之秘方,西王母的昆仑乐园,遂成为人类向往中的仙界,企图登之,以觅不死药。故除了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之外,最有名的传说就是穆天子之见西王母。 除了秦始皇深信方士之言,求永生之药外,传说汉武帝也深信方士神仙之说,筑有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因此,后人曾假托班固之名撰写《汉武帝故事》及《汉武帝内传》,叙说汉武帝夜遇西王母的传说。 [道教信仰下的西王母] 在神话阶段仅知西王母自称天帝之女,居住在昆仑乐园,有三青鸟为其取食,拥有不死之药外,西王母的姓氏及其来源皆不详。今出土的汉代画像镜里多以西王母为主题,所刻的西王母形象及其配物,与文献资料大致相符合。在画像镜里,早期以弯弓搭箭的后羿配著戴胜的西王母,西王母的左右,画有取食的青鸟、打杂的三足乌及九尾狐,有的西王母画像旁画着是手持树枝状仙药的白兔。但是东汉时代的画像镜改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自此西王母神话有了转变。据 《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 云: “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吴越春秋》大致上为汉魏年间的稗官杂记,其所描写的东皇公与西王母大概是东汉民间的信仰状况。 西王母的姓氏及其神格,《列仙全传》 记载甚详。《列仙全传》 的西王母传记是杂揉 《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内传》、《汉武故事》、《西王母传》 等民间文人的作品而成。 西王母在道教神祇的地位如何?首先见于葛洪的 《枕中书》,以为西王母与东王公同一神格,在至上神元始天王之下,负有生育万物之责。在元始天王之下,东王公居东方,主阳气,西王母居西方,主阴气,二气相调和,生育万物,足见西王母有创造万物之功,神格相当高。 在 《道藏·老子中经》 将西王母列为第四位神仙,仅次于上上太一、无极太上老君与东王父,谓: “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 另外据《酉阳杂俎》 的记载,西王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 “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是曰婉衿。” 这二则内容相差甚大,但是所提到西王母的姓名,是 《列仙全传》依据的资料。 西王母在神格上成为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的主宰,此为西王母神话的最大转变,其神话内涵不仅是乐园的追寻与长生不老,发展成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打成一片,并且时时加入文人方士的遐想作品。在基本理论与思想体系里,有了道家与阴阳家蜕化的影子,所谓 “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是上古神秘学的集大成。 西王母神话的特征在于脱离现实社会的枷锁,追求生命的延长与苦闷的挣脱,所以不管西王母的神格不断地提高,升天求仙与长生不老仍旧紧随着西王母传说。 [民间宗教结社信仰下的西王母]宋明以来民间宗教信仰最大的改变,是儒释道三教原本相对性的观念,在传统天命观念的统整混合为一,最特殊的产物即是明清以来的神魔小说。儒释道的冲突,或许仅存于高次元传统,但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三教的冲突在学理又被冲淡了,甚至妥协了,给低次元原本已混合的三教思想,进一步得到肯定与认同。这种认同在神魔小说里处处可见,如 《西游记》 一书东土的玉皇上帝与西方的释迦佛的相互礼敬,表现出民间信神的价值意念。反过来文人笔下的神魔人物,经由戏曲小说的流传,也提供出民间信仰的新对象,如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故事,孙悟空、猪八戒等 《西游记》 人物,一一登上神坛,成为享尽人间烟火膜拜的神祇。当小说中的人物成为神仙,民间的宗教信仰也因民间宗教结社的纷起,造成很大的混乱,其中西王母的演化,在此一时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时期的西王母神话除了继承早期传说的内涵外,增加了其他宗教信仰,杂糅了 《神仙通鉴》 的五老故事与民间宗教结社的无生老母信仰,成为独一无二的至上女神,流衍出许多不同教派,影响民间宗教信仰甚巨。《神仙通鉴》 一书刊行于康熙三十九年,民间将此书视为道教神仙演义的集大成,将中国自浑沌以来数千万年的神仙人物网罗殆尽,成为后人讲述道教神明的主要依据,其影响可谓大矣。 此书首叙有一遍体金色之人 (即玄玄上人),以天地阴阳元炁之气化生五人于五方,分别是中央的黄老,北方的水精子,南方的赤精子,东方的木公,西方的金母。有关金母的叙述是: “以西华至妙洞阴之炁,化生金母,栖神于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性凝湛寂,道体无为。” 又云: “金母荏苒而来,向前稽首。各定睛观之,见其豹尾虎齿,蓬发戴胜,身披珠玉缨络,腰系桑土长裙。” 大致上仍是根据前人传说,变化不大。接着五老代玄玄上人陶蒸生植,创造宇宙万物,其中木公、金母负责造化人类。其过程如下: “金木知丹已熟,掀开顶,见中有二物相抱。金母顺手携一视之,是阳象婴儿,木公举起,是一阴性姹女,二老大喜。二老在山同心察伺,山坞忽起万缕烟霞,充塞天地。起身窥探,见婴姹已现法象,皆踊跃相庆曰:‘斡旋造化,成就天人,金木之功莫大也。’ 木公曰: ‘五炁洽化,岂区区所能哉!’ 五老各还本处。二子栖止岩谷,采取日精月粹,自能洞晓阴阳,牝牡互交,胚胎始结,日交十遍盈亏,育有两男,姹女以玉峰琼液双哺之。未几复育二女,婴儿令二男二女呼己为父,呼姹为母,渐习长大……自此生息渐蕃。” 金母与木公造人的传说,与明代新兴无生老母信仰相合,于是西王母神话与无生老母信仰渐渐合流,使西王母神话的内涵逐渐扩大。最近百年来,无生老母的形象逐渐被瑶池金母所取代。此时西王母的神格极为复杂,有的近于无极老母的性格,称为育化圣母、维皇上帝,明明上帝,等于至上神的无上崇高地位。 [案]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著名之神,至近代则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女仙领袖。但西王母的来历,已很难考实。前人或有以为乃西方之地名、国名及国王之名的。丁谦先生以为即古迦勒底国之月神,其说缺乏根据。丁山先生又以为西王母犹言西方神貘,为西方貘族奉祀的图腾,貘即豹之别名。此说亦难成为定论,姑录以备考。 就我们目前所知,西王母信仰本流行于西北祁连山一带,至战国时期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在中原地区亦已相当流行。无论西王母之概念源于何处,是何含意,在战国以前的中国人心目中,它已是一位神人。《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西王母的记载,皆谓其形象为半人半兽,称之为司天之厉及五残 (即瘟疫和刑罚) 之神。这种半人半兽神应是较原始的信仰形式,所以这应当是最接近于西王母神原型的记载。至于战国时期的其他文献,如《庄子》、《穆天子传》,却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位得道仙人或西方半人半仙的人王。也就是说,西王母至战国时代已经人神化了。不过在当时众多神灵之中,西王母的地位并不显得突出。战国以来,又有西王母掌不死之药的传说 (见 《淮南子》),而这种题材向来是神仙家的方士们津津乐道的好戏。西汉颇重神仙家,帝王追求不老术,掌不老仙药的西王母自然地位提高,成为一位白发苍苍、长生不死的老妪 (见 《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所以西汉末年民间竟盛行西王母之祀。东汉以来,鉴于西王母在民间的影响,新起的道教自然将其网罗门下(见《太平经钞》、《博物志》 等)。以后道士文人相继推波助澜,西王母竟成为元始天尊之女,群仙之领袖,年三十许之丽质天仙。又以东王公与之相匹。其庙宇也不限西北一地。在这种情形下,《山海经》 中记载的古代神话颇有碍其形象,于是好事者百般开解,谓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唐以来,又有为其编造姓名的。玉皇大帝信仰兴起后,人们又把西王母与之相匹,称为王母娘娘。在道教经典、神怪小说、民间故事中,王母娘娘都是一位重要的女神。 [又案] 本书前编置西王母于“己编”,过分强调了她的原始色彩,是不妥当的,现仍按道教的说法与东王公置于众仙之首。 西王母神话中的不死药使其成为西汉时期方士的热门话题,从而为她在后来兴起的道教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西王母最受崇拜的时期是西汉,她与汉武帝的交往被描写得风光旖旎,脍炙人口,那是后代文人的创造。但她在民间的影响却是有史可稽的。西汉末年的哀、平之际,方士的势力抬头,西王母的影响无疑得到扩大,而且受到政治形势的作用,已经超出只为皇帝王公提供 “不死药方”的狭隘功用,带有救世济民的性质。哀帝建平四年,举国若狂地祠祀西王母,成了即将来临的政治大变动的先兆。汉哀帝即位之后,把掌握朝政的王莽外戚集团赶下了台。但哀帝政治昏乱,国势日下,于是民心思变,西王母竟然成了王莽的姑母老太后王政君的影子,而歌舞祭祀西王母也就变成王莽集团东山再起的神秘先兆。道教形成之后,虽然西王母被网罗进来,而且在神谱中的地位也不低,所谓“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其实 已仅具虚名。她在民间的影响远远不如天妃娘娘(妈祖)、碧霞元君 (注生娘娘)。西王母信仰在晚近的再度兴起,与正统道教并无关系,正如《中国社会与宗教》所介绍的,是民间宗教对西王母进行改造的结果。 西王母 西王母葛长庚《贺新郎》:“归举似,西王母。”道教尊神,亦称“金母”、“王母娘娘”。民间流传有关故事甚多。羽人 道教名词。神话中有羽翼的人,称羽人。一说仙人穿羽衣,故称羽人。《山海经》:“人得道,身生毛羽。”后世引申称道士为羽人。张继先《临江仙》:“羽人幽意苦相投,”又李纲《江城子》:“羽人同载小舟轻。” ☚ 兰桥 地户 ☛ 西王母传说中的女神。《山海经》:“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后世多以西王母为美貌女神,掌管女仙名籍,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西王母 西王母女神名。居于昆仑山,掌管生育、寿命及刑罚等。《山海经·西次三经》云:“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司马相如《大人赋》云:“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亦作王母或王母娘娘。张衡《思玄赋》云:“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 ☚ 西施 尧 ☛ 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穆天子传》三:“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大人赋》:“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今乃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 戴胜而穴处兮, 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后在文学作品中多以西王母为美貌之女神。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西王母 西王母 xīwángmǔ 省稱“王母”、“西母”,亦稱“金母”。傳說中神人名。其說始於先秦。原傳爲怪人,虎齒,有豹尾,穴居;再傳爲怪神,形如前,蓬頭亂髮,善嘯,職掌瘟疫、五刑殘殺之氣;又傳爲女性王者,周穆王西遊時曾會見之;有不死之藥,長生不死;漢以後演變爲地位崇高的女神仙,年若三十許,或云十六七,貌美絶世,有仙桃,三千年一生實。《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又《西山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郭璞注:“蓬頭亂髮;勝,玉勝也。”又“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又《海内北經》:“西王母梯几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烏,爲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虚北。”郭璞注:“梯謂馮也。”《穆天子傳》卷三:“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瑶池之上。”《文选·王僧達〈祭顏光禄文〉》“娥月寢耀”李善注引《歸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文選·張衡<;思玄賦>;》:“聘王母於銀臺兮,羞玉芝以療飢。”舊注:“王母,西王母也。銀臺,王母所居。”晉·傳玄《正都賦》:“東父翳青蓋而遐望,西母使三足之靈禽。”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甄命授》:“昔漢初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一兒歌曰:‘著青帬,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所謂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參閱《漢武帝内傳》、《太平廣記》卷五十六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録·西王母》。 西王母 (《月旦堂仙佛奇踪》)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鹿科 > 鹿 > 西王母 西王母 xīwángmǔ “鹿”之别稱。晉·葛洪《抱朴子·登陟》:“稱東王父者,麋也;西王母者,鹿也。”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道教部 > 教派、人物(附) > 西王母 西王母 xīwángmǔ 俗稱“王母娘娘”。道教女神。原爲上古西部原始部落圖騰之神。豹尾虎齒人形,漢代演化爲絶世妙女形象。晉代傳爲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之女,東王公之同胞,後傳説嫁玉皇大帝,遂稱王母娘娘。《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厲及五殘。”《穆天子傳》:“天子賓于西王母,……西王母爲之謡。”《後漢書·張衡傳》:“聘王母於銀臺兮,羞玉芝以療饑。”李賢注:“王母,西王母也。”《枕中書》:“元始君一劫,乃一施太元母……又生九光元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 西王母 西王母鹿的别称。晋·葛洪《抱朴子·登陟》:“称东王父者,糜也;西王母者,鹿也。” ☚ 山驴 伊尼 ☛ 西王母【同义】总目录 西王母西汉夫人 鹿【同义】总目录 鹿仙客西王母斑龙伊尼角仙钜鹿侯 西王母 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后世小说戏曲多以西王母为美貌之神。传其状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大荒西经》:“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扬雄《甘泉赋》:“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想到西王母而欣然祝寿啊,乃悟好色之败德,就回避了玉女,又使宓妃离开。又:“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兮,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玉女无法送去秀美诱人的眼神,宓妃也不得舒展蛾眉。 ☚ 西土耆老 西音 ☛ 西王母←→东王父xī wáng mǔ ← → dōng wáng fù西王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女神。 鹿 鹿鹿(~茸;~角;马~;黑~;驼~;驯~;黄~;麜~;梅花~;白唇~;毛冠~) 麈 茸客 角仙 伊尼 斑龙 角僊 西王母 钜鹿侯 ☚ 鹿、猴、鼠 猴子 ☛ 女神 女神娘娘 灵后 鬼婆婆 ☚ 各种神 地神 ☛ 西王母 西王母先秦以来广为流传的神话人物。也以金母、王母娘娘、西姥、瑶池阿母等名称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人面虎齿豹尾,善啸,掌管瘟疫刑罚。此时的西王母,是个半人半兽的神,带有野蛮时代民族神或部落神的特点。在《穆天子传》中,记载着周穆王到西王母邦做客,邦主西王母设宴款待,赠送礼品,并与穆王对歌述志的情景。至此,西王母变成了能唱歌谣,且善于应酬的君主。到了《淮南子》、《汉武帝内传》等书中,西王母又成了年约三十,美貌绝世的女神了。她给了后羿长生不老之药,结果嫦娥偷吃后成了仙,奔至月宫。她把三千年结一次果实的仙桃赐给武帝,这是不死之药。每当蟠桃成熟之时,西王母大办仙桃寿宴,宴请天界众位神仙,成为仙界的一件盛事。随着神话的广为流传,西王母的影响逐渐深入民间,其神性也逐渐宗教化。她成了道教神殿中的一位大仙,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成了民间祈求长寿的偶像。 ☚ 嫦娥 孟姜女 ☛ 西王母又称“金母”、“王母娘娘”、“西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因《汉武帝内传》有王母赐蟠桃(仙桃)给武帝的情节,后世小说、戏曲据此演化为王母大开蟠桃宴、诸仙祝寿的故事。民间视之为长生不死的象征。 西王母又称“王母”、“金母”、“西姥”。神话人物。《山海经》说她是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穆天子传》中,她是雍雅和平的天帝之女,与周穆王在瑶池宴饮赋诗,且能歌谣;《汉武内传》则称她是个年约三十,有着绝世姿色的女神,曾把3000年一熟的蟠桃献给汉武帝;《神异记》写了她与其夫东王公一年一会。旧时曾将她作为长寿的象征。 西王母 西王母亦称“王母娘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山海经》 中所描绘的形象为半人半兽,司掌瘟疫、刑罚之神。后其形象与其职司有很大变化,成为一个容貌端丽、雍华威严的女神。在《墉城集仙录》里,说她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是掌管众女仙的领袖。元始天王授予她万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令她制召万灵,统括真圣。汉时有王母赐蟠桃于武帝的传说,但武帝不能修道,故未能长生。后世小说、戏曲多据此说衍出王母娘娘设蟠桃盛会的故事。 ☚ 地狱 西来寺 ☛ 西王母xi wang muGrand Old Lady of the West 西王母xi wang mu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西王母Xi Wang Mu;Queen of the Western Heav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