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最早始于某些西方国家共产党内。1923年卢卡奇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50年代后这种思潮广泛流行,分支很多,但在组织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在观点上也互相分歧,甚至互相对立。主要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亦称德拉——沃尔佩学派)、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亦称阿尔图塞学派)。各流派的共同点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危机论”和“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还有“两个马克思”的理论,即将1844年或1848年以前的马克思称为“青年马克思”,以后的则称为“成熟的马克思”,把“青年马克思”说成是“人道主义者”,把他的思想说成是“人道主义”或“人本学”。认为马克思学说的核心是“异化”理论。大多数流派都以颂扬“青年马克思”来贬低以至否定“成熟的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抱悲观失望的态度,认为“阶级妥协”已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结构的基础。

☚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xifang makesizhuyi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又称“新马克思主义”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早在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于是西方各国党内一批左翼思想家就提出要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不同意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解释和发展,主张用现代西方的各种哲学理论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革命的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然后突出他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如异化、人道主义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而对另一些部分则视为过时的东西予以抛弃。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暴露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根源和其他根源,重视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研究,用现代西方的新哲学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它包括众多代表人物和许多派别。早期代表人物有:G·卢卡奇、К·科尔施和А·葛兰西等人。(1)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代表人物有М·霍克海默、Т·阿多尔诺、Н·马尔库塞。他们把异化和人道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欲望的压抑,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除多余的压抑,建立人与人平等的社会。(2)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人本主义也不是人道主义,而是一门实证科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反对历史活动中的人道主义和意志主义,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相信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代表人物有德拉沃尔佩、L·科莱蒂。(3)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填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空白。代表人物有梅洛-庞蒂、J·萨特。(4)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结构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与科学性对立起来,突出人的主观意识、阶级意识和心理结构在社会革命中的决定作用,把文化革命作为人类解放的前提。代表人物是L·阿尔都塞。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革命失败后的产物,表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脱离经济政治斗争,脱离广大无产阶级,而转向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哲学的批判的倾向,他们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激进的年青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等少数社会力量身上,他们对社会的设想带有很大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悲观倾向。

☚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 ☛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各国中主张重新阐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思潮的统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匈牙利、意大利和德国,50年代后在欧美各国广为流行。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思想体系,只是一些理论工作者的文章、著作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倾向。主要派别有“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匈牙利卢卡奇、意大利葛兰西、德国柯尔施(Korsch Karl ,1886—1961)、布洛赫(Bloch Ernst,1885—1977)等为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美国弗洛姆.马尔库塞为代表;“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法国梅洛·庞蒂、萨特为代表;“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意大利德拉一沃尔佩(Galvano Della Volpe,1895—1968)为代表;“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法国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1918—)为代表。他们大多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起来,颂扬“青年马克思”,认为异化学说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和自然辩证法。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封闭的研究,主张用当代西方的新思潮去“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把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否定无产阶级的主导作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还有“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之分,前者则占据主导的地位。参见“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见“哲学”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见“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股思想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60年代才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并未引发整个欧洲的革命,德国、匈牙利等国的革命很快相继失败,资本主义开始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而对这种形势,西欧的一些共产党人对马克思著作重新进行了研讨,试图用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 “充实” 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加符合当时的 “需要”。同时,他们批评苏联的内外政策,批评共产国际,甚至批评列宁的一些观点。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初期的情况。
1968年,法国青年学生掀起 “五月风暴”,他们声称为马尔库塞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为理论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才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五月风暴” 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重点,开始从哲学转向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革命前景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革命的新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股政治思想,也是一个政治派别,其社会革命观点主要有:
(1)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 “内在矛盾” 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说明不仅在人的动机和意向方面,而且在经济活动方面,“晚期资本主义实行根本变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❷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被极权统治的 “不合理”、“不道德”的社会。这种高度发达社会的不合理性,表现为效率原则的至高无上,人在生产过程中不是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人的空闲时间也变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诸因素之一。这样就剥夺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劳动性。认为由于生产资料为少数资本家占有,生产的结果给资本家带来巨大的财富,“贫困和财富形成前所未有的悬殊差别”。
❸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指出,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生产性工人 (蓝领工人) 越来越少,非生产性工人 (白领工人) 越来越多,出现了以工程师和技术熟练工人为主体的 “新工人阶级”,他们不再体现 “对革命生死攸关的需要”,而是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同时,资产阶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资本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当不了经理,不得不聘请专家担任经理并管理公司,一部分高级经济人员获得了很高薪俸,有了相当多的股票,开始上升为新的资产阶级。因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组成。
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马克思的某些原理已经过时,如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 无产阶级概念; 关于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的学说; 等等。
(2) 对未来革命和建立 “社会主义”的设想。
❶认为应该进行总体革命。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出现了普遍异化现象。资产阶级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变成了自己的统治对象,形成总体性专政。因此,应当用 “总体革命” 来推翻它,其革命方式应该是 “大拒绝” 和 “自我改造”。所谓 “大拒绝”,就是对现代社会里的一切统统抱拒绝态度; 所谓 “自我改造”,就是每个人都进行 “本能结构” 的革命,经历一个在道德方面净化完善的阶段,在内心深处获得解放,形成新型的人。他们特别强调意识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工人阶级不能在精神、文化上挣脱资产阶级和教会的枷索,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即使夺取了国家政权,也不能持久。

❷建立一个能领导革命运动的党。认为一个革命政党必须具备四项功能: 一是进行分析和理论推敲; 二是对革命的不同部分的要求进行意识形态上的综合; 二是进行政治教育和指导; 四是夺取政权和改造国家。

❸提出了未来 “社会主义” 社会的设想和模式。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是 “总体性的社会主义”。其特征是: 提高社会生产量,抛弃一切贫困,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本身; 采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形成人类关系的新形式,具有高度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方面,工人委员会是新型无产阶级国家的雏形,是工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治政府,代表着由工厂中一切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直接的民主控制,是一种把工人阶级变成历史和生产过程主体的模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对前苏联进行了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四大流派:
(1) 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因发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而得名,其创始者有格林贝格、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等。这一派吸取了新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和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内容,加上他们对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它所继承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一种激进主义。
(2)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德国,创始人是海得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以列斐伏尔为代表; 另一种是从存在主义走向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以梅洛—庞蒂和蒴特为代表。他们宣称,要用存在主义 “补充” 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化。
(3) “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40年代出现,代表人物是德拉—沃尔佩和科莱蒂。他们宣称要提出一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解释,以便使历史唯物主义再次变成能够进行真正的阶级分析和预言的决定性认识工具。
(4)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60年代中期,法国一些学者用结构主义方法去阅读和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形成了这一派别,其代表人物是亚尔都塞。

☚ 欧洲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 ☛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种左的激进主义思潮。最早始于共产国际所属某些西方国家共产党内。1923年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奇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50年代后这种思潮广泛流行,分支很多,但在组织上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派,在观点上也互相分歧,甚至互相对立。主要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亦称德拉—沃尔佩学派)、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亦称阿尔图塞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十月革命胜利而西方革命相继失败的背景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出来的。它既反对第二国际的新康德主义,又反对共产国际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以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列宁主义的见解。在哲学上,则提出了不同于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要求重新发现马克思的原来设计,主要表现为“左”的思潮的意识形态。各流派的共同点是:提出“马克思主义危机论”和“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还有“两个马克思”的理论,即将1844年或1848年以前的马克思称为“青年马克思”,以后的则称为“成熟的马克思”,把“青年马克思”说成是“人道主义者”,把他的思想说成是“人道主义”或“人本学”。认为马克思学说的核心是“异化”理论。大多数流派都以颂扬“青年马克思”来贬低以至否定“成熟的马克思”。同时,对无产阶级革命抱悲观失望的态度,认为“阶级妥协”已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结构的基础。
西方马克思主义反映了西欧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关注和理论倾向,即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进行重新阐释和补充,回答并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一)它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常处在僵化和封闭的危险之中,必须不断地“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僵化,需要加以“补充”和“改造”。他们对原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态度。(二)强调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矛盾性”,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对立起来,或者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作为马克思理论的精髓,把异化学说和人道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或者把《资本论》作为成熟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把“科学辩证法”和“无主体过程”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同时,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对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持批判态度。(三)“寻根”和“补充马克思主义”。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暴露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根源”或其它源泉,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康德化、费希特化、斯宾诺莎化或卢梭化;与此同时,试图用当代西方各种新思潮去修改、“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法。(四)怀疑或否定无产阶级在现时代中的革命主导作用,把革命的主动精神和承担者归之于激进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林立,学说各异,但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对于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不是“排它的”,彼此可以相容。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正确,但“不够完善”,有“片面性”,必须用某种西方哲学学说来“补充”,使其“完善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不赞同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分别主张以实证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来“补充”和“修改”马克思主义,因此它们或属于科学主义思潮,或属于人本主义思潮,而并不是这两大思潮之外的学说。

☚ 进化人本主义   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 ☛
000000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