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山真德秀,字景元,更为景希,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南宋建州浦城人。淳熙五年生,端平二年卒。庆元五年进士,授南剑州判官。后中博学宏词科。嘉定元年迁博士。历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潭州、福州,所至皆有政声。端平元年召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次年拜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主要著作有《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和《大学衍义》等。 西山xī shān(别字)见玉甲。 西山xī shān(号)见稼翁。 西山xī shān(号)见凝初。 西山指菟園中的一座山。《古文苑》枚乘《梁王菟園賦》:“芴焉子有,似乎西山。”注:“依山置園,故指西山比崑崙。” 西山 西山指邺县以西,今山西与河北交界处的太行山脉。一说为太行山脉中的鼓山。 ☚ 洹水 滏水口 ☛ 西山 西山又名“樊山”,在今湖北鄂城市西。 ☚ 伯夷、叔齐 饶 ☛ 真德秀1178—1235本姓慎,因避宋孝宗讳改姓真,字景元,后改字景希,一作希元,号西山。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南宋诗人。宁宗庆元五年进士,授南剑州判官,又中博学宏词科,召为太学正。理宗时历知泉州、福州,官至户部尚书、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卒谥文忠。学者称西山先生。著有《西山集》五十六卷等。 西山 位于苏州西南46公里处。又称洞庭西山。亦称禹迹山。因四面濒水,故又称包山,古名夫椒,距东山4公里,是太湖中面积最大的山。总面积70.25平方公里。主峰缥渺峰,又名杳渺峰,海拔336.5米,号称太湖第一峰,巍峨耸峙于岛的中央。太湖72峰,仅西山周围就有41峰。又因道教第九洞天林屋洞在此,故又名林屋山。西山历史悠久,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吴王夫差曾在此击败越军,这里是他避暑、养鹿、养马之地。秦汉以来的文人学士,以至清朝的帝王都曾来此消夏赏月或避暑、隐居,留下很多遗迹。洞庭西山,自然条件独异,岛上有山有水有平原,湖中碧水清澈,深谷灵泉涓涓,山上树木葱茏,空气新鲜甜润,水质醇厚纯清,四季花香、四时果鲜。因其旖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吴中游览胜地”。古人曾以寄情于诗的山水手法将西山景致概括为:石公秋月、消夏渔歌、林屋晚烟、毛公积雪、缥缈云场、甪里梨云、鸡笼梅雪、玄阳稻浪八大胜景,诗情画意般地道出了“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皆似诗”的意境。其中尤以石公山、林屋洞、明月湾为胜中之魁。石公山位于西山东南隅,北连主峰,西临太湖,三面环水,似青螺伏水,碧玉浮湖,蔚为壮观。历为赏月佳处。“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名闻天下的太湖石即产于此地。林屋洞兀立于岛东部镇夏镇湖滨的洞山之中。洞以古、水、林、平为特点,独具一格于洞天世界,有“天下第九洞天”之誉,这座地下厅似的溶洞,深数百米,有雨洞(俗称龙洞)、丙洞、肠谷洞三洞,同会于一穴。洞“立石成林、洞平如屋”,洵为奇观。相传该洞是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内有不少古代碑刻。消夏渔歌在距石公山约2公里的明月湾一带,山抱水湾,状若新月,故而得名。有明月寺、古码头、明湾村、古桥梁、古香樟、古建筑、古街道等景点,其中明湾村的石板街,总长1140米,用4560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两侧多园第住宅,古树浓荫,巷门祠庙,间布其中,古朴清雅,被誉为“苏南一绝”。 〔古诗文赏析〕 西 洞 庭
西洞庭山是太湖中状如荷花的一座湖岛,景色秀绝,“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是隐士们向往的隐逸胜地。首二句点出这个胜景特色,三四句写山势之高和山景之神妙。“缥缈峰”是西山最高峰,“蹑足可徙空中之白云,挥手能攀天上之明月”,故云“天非远”,山头奇云朵朵,乘风变幻,飞过山顶,仿佛载游人随之而去,如神仙驾着云头,这就是“缥缈云场”之奇景。五六句描写此山四季花香,什么时候想看花可以沿着山上小道去采摘,夏日可在这里消夏避暑,因为山中有林屋古洞,它是传说中柳毅传书入龙宫的洞门所在。美丽的传说给优美怡人的山景增添了神妙色彩。末两句再次逗引出毛公与石公的传说:你想知道灵墟幻景吧,请上毛公坛福地和湖光山色分外醉人的石公山。毛公,汉代刘根,据传他得道成仙后,身上长满绿毛,人称毛公。石公山位于西山岛东南隅,傍水原有奇石两块似一对佝偻老人,人称石公、石婆,因名石公山。西山林屋洞还相传为大禹治水后藏玉符的洞。整个西洞庭不仅风景秀丽,湖光山色,幽洞奇石,引人入胜,诸多的神话传说、历史传说更使人感到神秘莫测。 (曹林娣) 〔现代散文〕 立于湖中第一高山缥缈峰上,俯仰看天地。八百里湖岸,三百余万亩湖水,缥缥缈缈,朦朦胧胧,似巨幅淡彩泼墨山水,悬挂于天地云壁间。 太湖美,美在何处?美在色彩瞬间万变,美在线条柔曲多姿,美在韵律动静有序。因此而形成了七分豪放三分柔婉的太湖风格。 辽阔的太湖中,有六十多个岛屿。面积九十平方里的西山岛,象一台戏中的一位主角,居于舞台中央。大小四十余岛,疏疏密密地环绕在它的四周。这些小岛,高者数十米,低者与水面相平,随潮涨落。大者可供万人生息。最小一岛礁,仅容二人共卧,名曰龙床。 大大小小六十余岛,把太湖分隔成大大小小若干湖区。莫湖、菱湖、蠡湖、胥湖、游湖、贡湖。统一的大湖中,又包容了似分实合的许多小湖。湖中有湖,湖体于不变中又显出多变。大自然有情,在一个大湖中放置许多小岛,构成了许许多多小湖区,免除了一片汪洋,一望无边的单调。 风恶浪狂时,许多小岛在湖中摇摇晃晃,象凫于水面的一群野鸭。波静风平时湖面又凝固了,象一面明亮不动的镜子。湖和岛变假了。此时的湖水和小岛,极象散放在明净清澈浅盆中的水石盆景。 湖中数十小岛,湖周连绵群山上,广植茶树、橙桔、杨梅、枇杷。油亮发光的革质叶片,四时不凋,终年常绿。 绿是太湖的基本色调。水绿,山也绿。 绿,但又并非色彩单一。常年青翠的绿山上,又镶嵌一串串一片片纯白、绯红、靛紫、娇黄色彩,这些画在绿的底色上的图案,并非凝固不动,而是随季节时时变幻。早春的环湖红梅,仲春的嫩黄菜花,晚春的雪白梨云。甚至寒冬的满岛绿色中,还缀满白的茶花,黄的枇杷花,这些插绣在绿色湖、绿色山之间,时时变化的色彩,不是星星点点,常常满岭满坡,十里连片,如此方显出太湖色调的豪放气派。 天色,水色,树色;湖浪,树浪,山浪,构成了声色多变的太湖,构成了跃动、活泼、生命力旺盛的太湖。 阳光月色云雨风,象电视演播厅中的激光舞台,声光色彩揉合而融为一体。声色光变化的节奏,或急促,或舒缓,使得太湖时而昂奋地奔腾、跳跃、怒吼、狂啸,时而静幽、舒缓地絮语、浅笑、低吟、漫唱,表现出太湖丰富的性格内涵。 太湖一日数变,一时数变,动静无定时,往往是突变。动时,湖浪、树浪、山浪,一齐向四面八方推过去,再挤回头。头戴雪白湖花的浪涛,一群群呼啸而来,猛击石埠头。小小的太湖,顷刻间便扩展成了汹涌的大海。 静时,半透明的湖水,平滑如镜,山似文静娴雅的少女,树叶眼睑低垂。风息浪止,偌大的太湖,陡然变得极小,顷刻间微缩成仿佛案头养雨花石白瓷浅盆里的一勺透明的清净的水。 石公山,是三面伸向湖中的石岛,宋代曾在此山上、此水中开采过太湖石,直至现在,沿山岸的水边,还有一些当年采石后遗下的玲珑石洞。坐在水边,可以静听风涛进出洞口,如鼓击钟鸣。还有一些具有瘦皱透漏特点的大大小小的太湖石,在洞口风涛中游来游去。 石公山上,多奇石、怪石、危石、灵石。常有怪诞巨石,数块累叠一起,成一怪洞。洞不深,但诡奇,有引人探究的魅力。有些四面腾空,仅一角支撑在它石上的巨型危石悬于头顶,似随时可以坠落。但它已在此危境中生活了千万年。石公危石,也有杂技演员的惊险技巧。 大自然巨人用它的大手掌和巧指头,花了千万年时光,雕刻成两座石像,安放在石公山东麓。此雕像,即凝望湖中月的石公石婆,石公山也因这雕像而得名。 弯曲的和陡直的山道,或以条石砌成梯级,或就巨岩上刻磴为阶。还有在两边石壁的裂缝间,修建一条宽仅二尺的狭窄的石质天梯几千级,直登山顶。这是一条陡险的登天道,只可上不可下。 路亭、观景亭的亭型、亭色虽少变化,但亭址往往选得极佳。有的高踞山顶,有的立于悬崖边缘,有的骑跨半山石径上。从亭位的不同高度,不同视角仰观俯察,可观苍茫烟霭,明媚晴光,夕霞晨曦的无限诡变。 在湖边水中设基建造的那座水榭,又构建出另一种情趣的微观世界。可在此临水垂钓,细数游鱼。 太湖最佳处,自然是西山。若以 一座单独的小山而论,鼋头渚和石公山,便是太湖诸美中最为集中的两个点。这两座黛色石山,恰似美女两只耳垂上的两颗翡翠饰坠。 鼋头渚有数千百年建筑、石刻等文化积累,石公山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潜在的未来展望,鼋头渚美的优势已十分显露,而石公美的优势方开始露头。 鼋头渚收缩于湖湾底部,石公则三面突出于湖中,目力所及,纵横百里。石公山前,远远近近,散布大大小小的点点石岛,视野开阔,但又不单调。 石公山前,水面无边际。辽阔水域正是快艇的好赛场。 西湖美,美在婉约。可以轻桨欸乃,但难以展开狂放的艇赛。太湖美,美在豪放又兼婉约。既可轻舟荡桨,又可快速飞艇,狂放逐浪。 (艾煊) 〔民间文学〕 传说东海龙王有十个儿子,在分封水国的时候,只有他的第九个儿子九龙愿意离开东海。因此,龙王把太湖水域给了他,封他做了湖王。湖王带着虾兵蟹将来到太湖,只见湖底朝天,滴水全无,沿岸的禾苗都枯焦了。路无行人,村无炊烟,处处是一片破败的凄凉景象。湖王当即张开大嘴喷水,下了一场大雨,从此大地回春,百草返青了。 这时,水面上突然奔来一位美丽的姑娘,对着湖王拜道:“感谢大王的救命之恩!” 湖王问:“你是何人?” 姑娘道:“我是太湖的碧波仙子,因我不愿和夏妖成婚,他便放火要活活地烧死我,亏得我躲藏在深井里,但已奄奄一息啦,幸亏大王下雨。才救得我一命。”碧波仙子说完,便翩翩起舞,双手舒展着翠绿色的长袖,嘴里哼着好听的歌曲,踏着水波飘飘而去。 碧波仙子还活着,居然又唱歌又跳舞,夏妖怒极了。他张开血盆大口,对着太湖狠狠地连喷三口大火。茫茫太湖八百里,浩瀚水面三万六千顷,居然经不起夏妖的三口火。一口火,太湖水滚滚煎;二口火,太湖黑,冒青烟;三口火,太湖白,底朝天。湖王也险些被大火烧伤。碧波仙子呢,没人知道她的凶吉。 湖王惦念着碧波仙子,赶忙张口喷水,转眼之间,太湖里又白浪滔滔,天水相接。碧波仙子又出现在湖王的面前,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湖王为了救护碧波仙子,就用他那威力无穷的神水,在林屋山里雕凿了一个美丽非凡的水晶宫。宫里有雄伟壮观的金庭玉柱,有九曲十八弯的空中长廓,有拔地而起的石笋,有参差不齐的倒悬塔林,有展翅欲飞的石燕,有大小不一的石蘑菇,有清脆悦耳的石钟石鼓,有幽雅别致的石床。湖王就请碧波仙子住在这个绝妙而又秘密的宫殿里。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夏妖得知了碧波仙子的下落,便来找湖王算帐。夏妖对着湖王喷火,湖王对着夏妖喷水。连斗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败。碧波仙子急中生智,对着夏妖的大嘴巴掷了一把太湖里的黄沙。夏妖呛了一嘴黄沙,顿时火焰熄灭,光冒黑烟。 夏妖见势不妙,拔脚就逃。湖王用水把他围住,碧波仙子又向他连掷三把黑沙,一霎时火绝烟灭,湖王把他擒住斩了。杀死夏妖的地方,从此就叫镇夏。 自从灭了夏妖,太湖就再也没有干过。湖王就把王府做在林屋山的水晶宫里,因为他老九,所以大家叫它天下第九洞。 碧波仙子呢,搬出了水晶宫,回到烟波浩瀚的太湖里,依然唱着歌,跳着舞,过着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李洲芳 整理) 西山(清)刘大櫆
此诗写西山雨后景象,清新流利。作者虽以散文名家,但其散文往往重铺排,不够雅洁自然,袁枚称其“诗胜于文”,也不无道理。 【作者】 刘大櫆(1698—1779),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时副贡,乾隆时举博学宏词科和经学科,均落选,后任黟县教谕,数年后告归。清代“桐城派”重要作家之一,论文最重“神气”,也能诗,有《海峰文集》等。 【注释】 ①朝岚:早晨的雾气。②此句言雨后很多地方积水成潭。百顷,谓其广,1顷相当于15亩。 西山(元)马祖常
西山在北京西北,为北京重要风景区之一。山势绵延起伏,峰回峦叠,林茂树密。石景山、香山、翠微山、平坡山等皆为其支脉。每当雪后天晴,西山诸岭更显妖娆,故旧时“西山晴雪”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此诗写西山游赏,笔调轻快。 【作者】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诗人。字伯庸,祖籍西州(新疆吐鲁番),为雍古特部后裔,属维吾尔族,高祖习里吉思仕金任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以“马”为姓。元延祐二年(1315)会试第一,历任翰林待制、礼部尚书、枢密副使等。通经史,诗也清丽,著名于当时,有《石田集》。 【注释】 ①凤城:京城。玉泉:位于西山玉泉山下。②薰风:暖风。③舣(yi):附船着岸。④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此处代指皇帝的车驾。 西山
本篇录自《水心文集》卷之七(即《叶适集》第一册) 西山,原为温州郡城以西一带的山峦及其周边土地的泛称。也即今瓯海区西山路沿途之地。它南临瞿溪、郭溪和雄溪三水之汇集之所,集水面积很大,汪洋一片,山明水秀,风光旖旎。那时西山沿会昌湖一带,别业、名楼错落有致,为唐宋时代郡城游览胜地。 * * * * 这首五律结构层次分明:前半首绘“第一家”之清幽环境;后半首状此居者的闲逸生活。以下依次讲解—— 前半首:可人的清幽环境 首联先点明“第一家”的地理位置。说它坐落在会昌湖畔的西山地界,这家的对面就是热闹的南北通衢吴桥港。但是,诗人没有说,这“第一家”是谁家,它的具体地点在何处?于是,颔联加以补述:这个家的周边,只要是树,就是成片成片的橘林;只要有水,全长满了清纯诱人的荷莲。但这还只是给人们提供一点探明“第一家”底细的线索,没有明言是谁家?在何处?幸好诗人自己在送给友人一首诗中,倒明白无误地说:“我在水心南岸村,寻常风景不堪论。等于天壤中间住,草醉花迷共记存。”(见《送惠县丞归阳羡》)这里,把此“家”说得简直是一个“草醉花迷”的人间天堂! 这不是“第一家”吗? 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有载: 水心先生故居(宋叶文定公故居),草堂书楼(有匾曰“会昌观”);又有莲洲(在宅东门外,小桥跨水入)。菊圃(在草堂南)。 如若进一步了解“第一家”及其周边景况,还可参见叶适的《水心即事六首》。 诗人在这前半首采取了“打哑谜”方式,先提供必要的谜面,再让人们去猜揭谜底。这倒是一个有趣的方式,既启迪人智,又逗人心怡。 后半首:可羡的闲逸生活 这半首的头一联(即颈联),是说诗人谙熟人生,生活得很有情趣:天晴日,偕友人同在修篁竹丛下把杆垂钓;下雨了,则于苍松林间品品茶,顺便谈诗论文,或者说说“天下事”。这样的生活,挺诱人的,既闲逸,又有味,其乐无穷。有时,还呼朋唤友泛舟东门外的“外沙”(即今之浦口)地方,隔江而望,观赏观赏那苍翠欲滴的、于朝霞映照下的挂彩山美景。这就是尾联的大体意思。“东挂彩”,它是一座小山,位于郡城东边杨府山的对面,正隔江相望,名叫“挂彩山”。据《温州府志》载:“挂彩山,在郡城东北二十里,南临大江,其石壁立,光彩五色,灿烂如彩(即彩色丝绸),绩然。” 对于这样多采的胜景,叶适他们当然不会放过。其实,他曾经多次前往赏玩,并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因此,才有本诗尾联的出现,成为全诗的重要组织部分。 * * * * 这首诗的特色,比较容易看出。它文字明快,笔调清逸,富有乡土气息。通过它还可以看到“第一家”的主人的生活与气度,且传达了诗人对如此人生的赞美与向往。除此之外,还向世人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再现了南宋时期温州经济作物的种植状况 诗中点明了那时西山一带及会昌湖沿边,是成片成片的柑橘林;其湖、其河的水面,全种上莲藕,开遍荷花。其间还有遍野松树和沿河的竹丛,也十分可观。这些既供观赏又供实用的经济作物,在当时就是农民们的一条重要谋生门路和生财之道。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温州郊区的“瓯柑”和“温州橘”的生产,已经成为当时全国最大、最优良的水果产地。温州太守韩彦直还亲自总结植橘经验,写成首部全国驰名的《橘录》专著,流传至今。叶适自己也亲赋《橘枝词三首》(详见《水心文集》卷之八),从正面加以礼赞。 第二、隐约再现了宋代西山沿湖地带的繁华景色 自从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811),温州太守韦庸率众疏导西境瞿、郭、雄三水,并浚治西山一带河道,成为后世盛称的“会昌湖”以来,至宋代其水面仍很大,西自西山旸岙,东达梧埏,并汇人温、瑞塘河,湖水洋洋一派大湖架势,湖周生态良好,春赏处处垂柳,夏观水水映荷,秋看赤橘遍垅,冬有甘菊、拒霜与青竹,呈现着一片逗人美景。那时,沿湖还有许多别墅和名楼。除了叶适的“水心故居“,还有薛师石的“薛氏瓜庐”、郑赓的“旧园”和著名的思远楼、会昌观等等建筑。特别是端午佳节的到来,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龙舟,争先恐后地竞渡,更令人兴奋与愉悦。这里的楼台,就是观赏的最佳去处。叶适就有一首“端午登楼”诗写到这种盛况:
唯一有词集传世的永嘉词人卢祖皋,当年任职于淮西,当端午节来临时,顿起思乡之情,在自己的《水龙吟·浦江词》中写道:“会昌湖上扁舟,几年不醉西山路。……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他对于当年会昌湖的乐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西山刘大櫆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为文极重“神气音节”,认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论文偶记》),世称“因声求气”说。这也影响到他的诗,象这首七绝,就以神气音节见长。西山,是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有百花山、灵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为京郊名胜。此诗写西山春雨后的景色。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诗云“过雨”,可见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雨量不小。雨后青山为之一洗,显得分外青翠,就好象是重新染色过似的。这一个“染”字,暗中将春雨比喻为画师,直启第四句的画意。“染朝岚”重在绘色,而“千尺平冈百顷潭”则重在写西山的气势。这里群山连绵,峰峦之间竟有平冈干尺,上有深林茂树,气象何等开阔;而山下潭水空明,得雨而水位上升,景象亦远大。这又为第四句“屏风十幅”伏笔。 “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本来一二两句已展现出西山壮美如画之景色,接下去可直通“屏风十幅写江南”一句。但诗人没有这样直取,于第三句小作跌宕,写出“啼鸟数声深树里”一句,大有妙用。盖上一联和下一句都是视觉印象,这里添上小鸟数声,便有听觉的快感加入,丰富了诗情画意。上一联和下一句都是壮阔景象,这里加入幽深精致的刻划,也有映衬互成之妙。从声音上说,这一句中“数声——深树”在音节(字音)上构成回荡,而字形字义则完全不同。深宜吟诵。最后的一句虽然是总括上联的写景,但又推出新意。那就是将北国春光比作江南。读者准会记起杜牧《江南春》那首著名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你看,西山连绵,平冈千尺,青葱如染,潭水澄清,鸟鸣深树,这气势,这色调不大类“江南春”吗?形之图画,一幅屏风还不能尽收其美,须“十幅写”之。这里诗句之妙,首先就妙在神完气足;而形之音节,则慷慨可歌。至于境界的清新可喜,亦足称道。 ![]() ![]() 西山借指隐居之地。三国魏阮籍 《咏怀》:“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西山xī shān西面的山。因太阳落于西方,故又引申为日落之处。扬雄《反离骚》:“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王粲《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九叹·远游》:“结余轸于西山兮。” 西山xī shān〖名词〗 西山 235 西山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滇池西岸。又称碧鸡山。远望如睡卧巨人,故还有睡佛山或睡美人山之称。由高峣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诸峰组成,最高峰太华山高出滇池湖面约470米。产茶花、白玉兰等名花。山中有华亭寺、文华寺、三清阁等寺庙。最高处龙门为沿悬崖峭壁凿成之胜景。还有聂耳墓和李公朴衣冠冢。 ☚ 滇池 路南石林 ☛ 西山 西山位于县城西43公里处,海拔300—400米间。全山有天然溶洞90多个,大者如神仙洞,可容千人;奇者如燕逸洞,宛若迷宫;秀者如海龙洞,洞内流水潺潺,可泛舟游览;小者如仙子洞,玲珑透剔。洞外石林花海,牡丹漫山吐艳,野生植物品类繁杂,珍禽异兽栖游其间。地势起伏缓和,便于徒步游览。1986年,专家、学者深入考察,认为西山是较为理想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建议开发为黄山、九华山线上的游览点。 ☚ 2. 南陵县 大工山——凤凰山古铜矿遗址 ☛ 西山 西山位于广西桂林市西,故名西山。有千山、立鱼、观音、西峰四峰。西山摩崖造像是珍贵的艺术品,唐初制作,现存有200多尊,分别在千山、观音峰、龙头峰、马骝山一带,有一龛五尊的、有一龛七尊的,最大者高约2米,最小者仅有几厘米。龙头石林佛像最集中,约占西山摩崖造像的三分之一。造像形态生动,形象温和,肉髫较高,两耳垂肩,雕刻精美。经千载风雨,现刀迹犹存。这些雕刻的造像题记是十分珍贵的文物珍品,对研究南方古代文化艺术有重要价值。 ☚ 南溪山 隐山 ☛ 西山 西山位于南陵县西部,与青阳、铜陵毗邻,距县城45公里。海拔3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60余座,形态各异。狮子峰如雄狮回首,老虎峰似猛虎下山,莲花峰宛若芙蓉出水,蝙蝠峰三峰相峙,巧成展翼凌空。山间峡谷悬崖,清泉飞瀑,奇洞巧石,繁花遍野,景色迷人。 ☚ 万罗山 凤凰山 ☛ 西山 西山属九嶷山东支。在湖南省临武县西南边陲和广东省连县北部边境。《水经注》称桐柏山。《读史方舆纪要》称邑望山、水头山。后因在临武县城以西而得今名。南北走向。长25公里,宽19公里。属铜山岭~九嶷山东西向褶断带。山体由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寒武系浅变质石英砂岩、侏罗系上统和白垩系下统棕红色砂岩、泥岩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3处。主峰天头岭海拔1711.8米。西部山峰三峰岭为武水发源地。临武县设西山林场于此,有林地面积7.6万亩,为临武县木、竹主要产地,并有银杏、银杉等珍贵树种。有公路通西山林场场部。“西山霁雪”为临武县古八景之一。 ☚ 三峰石 香花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