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安半坡博物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一座原始社会部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建灞桥发电厂时发现的。经考察确认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1954年秋至1975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进行了规模较大的5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约为遗址总面积的1/5。清理出房屋遗迹46座,动物圈栏2座,贮藏用地窖200余个,烧制陶器的窑址6座,墓葬250座(包括小孩瓮棺葬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1万余件。此外,还出土了许多兽骨、果核和腐朽的粟(谷子)等。从发掘情况看,它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为妥善保护半坡遗址和出土的大批重要文物,1958年在原址上建成遗址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保护了2500平方米的建筑遗迹。西安半坡博物馆现占地7.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其中遗址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房屋模拟复原展棚面积300平方米,陶窑展亭20平方米,出土文物陈列室800平方米,古动物化石陈列室400平方米,陕西原始文化艺术陈列室400平方米,古尸陈列室100平方米。该馆以各种类型的房屋建筑遗迹、遗物为主体,向观众展示了半坡氏族村落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该馆展厅,是1949年以来我国最先建立的一座遗址博物馆展厅。大厅顶部为拱形钢架结构。厅内周围有环形回廊,游人沿廊漫步,可从许多不同角度观察原始居民生活的各种场面。房屋模拟复原展棚在展厅西南,模拟建造了5座半坡人不同形式的房屋,使观众可直观地了解半坡人的房屋建筑技术。陶窑展亭遗址展厅正西是广场。广场以北有两个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兽骨、果核、粮食等。广场之南的动物化石陈列室,陈列着各类恐龙化石、象牙化石、鱼类化石和鸟类化石等。陕西原始文化艺术陈列室,陈列着著名的彩陶人面纹盆、鱼纹盆、蛙纹盆、鹿纹盆、人面网纹盆,孤线圆点纹盆、鱼纹钵、波折纹钵、三角纹罐、人面鱼纹尖底罐、鸟鱼纹细颈瓶、人面纹葫芦瓶、猪面纹葫芦瓶,稀有的陶塑青蛙、鸟头、羊头、猪头、人头、罕见的陶器人头形壶、船形壶、龟形壶,造型新颖的陶器三足钵、三足罐、南瓜罐,晶莹的玉制玉刀、玉铲、玉雕人头像,制作精美的骨器骨针、骨笄、骨刀和日常生活用的陶釜、陶甑、陶灶、石斧、石凿,以及当时塑造的房屋建筑陶制模型等。古尸陈列室陈列着时代不同的4具男女古尸,可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古代如何防腐和尸体保存的情况。半坡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1700多万人,国内外许多重要领导人、著名学者、专家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都曾到此参观。博物馆设有办公室、宣教部、陈列部、保管部、公安科等部门。在半坡原始文化研究方面,出版了《西安半坡》、《陕西的远古人类和文化》、《半坡仰韶文化纵横谈》、《半坡纪行》、《半坡拾零》、《原始社会史话》等专著。 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东6000米的半坡村。半坡村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黄河流域一处典型聚落遗址。1953年发现,经1954年~1957年的5次系统发掘,现存面积5万平方米,有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墓葬区。现发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迹有房屋址45座、圈栏2座、供储藏用的窖穴200多个、陶窑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瓮棺葬73座;遗物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万余件。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成西安半坡博物馆,包括原址展厅和4个陈列室。遗址大厅是聚落址的一部分,面积3000平方米,可见到当时的房屋建造方式,有半地穴式和地面上建筑,房屋形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门都朝南,室内中央有一圆形灶坑。房屋旁有一个或几个窖穴,供储藏东西之用,是当时的公共仓库。围绕居住区有深、宽约五六米,现存长300多米的壕沟。另外,陈列墓葬分布的模型和“二人”、“四人”同性合葬的遗骸。聚落址北部有公共墓地,葬式有单人仰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合葬及个别的屈肢葬。随葬品多为生活用具和装饰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