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夏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夏文

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西夏境内称“蕃(西夏语音“弥”)文”或“蕃书”。属表意文字类型。西夏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广运三年(1036)颁行。有六千余字。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之别。字体结构仿照汉字,由点、横、竖、撇、捺、折、折钩组成,笔画繁冗。绝大多数为合成字,其中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省形和省声比较普遍。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曾被尊为“国字”,用于书写表奏和应用文书,撰写著作,编辑各类字书,翻译汉籍和佛教经典,篆刻金石等。西夏王朝特设“番学院”,与“汉学院”并重,培养西夏文人才。西夏灭亡后,元代仍用以刻印西夏文佛经。至明代中叶,仍有个别地方使用。现存西夏文文物中,尚有历史、法律、文学、音韵等典籍和重要碑刻,如《天盛旧改新定律令》、《五音切韵》、《凉州感应塔碑》等。可与《音同》、《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并列。

(江河大地)西夏文

西夏文

中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于1036年颁布西夏文,元代以后湮没。有会意、形声、对转3类符号,其中会意字占大多数。现存西夏文书籍有《同音》(1132)、《文海》(12世纪中叶)、《五音切韵》(1173)、《番汉合时掌中珠》(1190)、《三才杂字》(1223~1226)等。

西夏文

西夏文

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西夏王李元昊于广运三年(1036 )颁布西夏文,与汉文同时流行。属表意文字类型。文字结构仿照汉字,由点、横、竖、撇、捺、折、折钩组成,笔画繁多。合成字最多,每字以一块或数小块组成,一般分上、中、左、右、下等块,各块都有含意。共6000余字,绝大多数为会意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有楷书、篆书、草书之别。西夏亡后,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一些元明石刻和出土文物上亦用西夏文。后逐渐湮没。现存有译自汉文和藏文的典籍佛经等,文物有文书、碑刻、官印、钱币等。

☚ 西夏语   河西字 ☛
西夏文

134 西夏文

我国古代西夏国(1032—1227)党项羌人使用的文字,创制于1036年。1227年西夏灭亡后,党项后裔仍有人沿用,元、明以后成了一种死文字。西夏文属表意性方块字,字体似汉字,有会意、形声、对转字等。西夏文留存有比较丰富的文献。

☚ 契丹文   八思巴字 ☛

西夏文

也称蕃字、蕃文、蕃书。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正式立国前大臣野利仁荣奉西夏主元昊命创制。大庆元年(1036)颁行,教国人纪事。共6千余字。笔画、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类八分书。笔画繁复,用点、横、竖、撇、拐、拐钩等组字。楷书多用于书写、雕版,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绝大多数为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当时应用范围很广。曾用以撰写法律、文学、历史、医学著述,《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全书20卷,以国家法律形式全面规范了西夏社会生活。翻译汉文典籍《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三注》、《三略》、《六韬》、《类林》、《贞观政要》。字典有《文海》、《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纂要》等。还用于文书、碑刻、官印、铜牌、钱币。翻译了3千余卷佛经,形成番大藏经。元代仍使用,称河西字。大量刻印佛经,并有活字印本。为元末居庸关六体文字石刻中的一种。明初尚印过西夏文经卷。今保定亦有明中叶西夏文经幢。后世渐废。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大批西夏文文献,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北京、甘肃、宁夏、内蒙古以及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都藏有西夏文文献。

西夏文

西夏景宗元昊在野利仁荣等协助下创制的党项羌族文字。字形方正,直接采用汉字笔划,有楷书、行书、篆书之别。是一种表意文字。西夏灭亡之后,西夏文字仍在西北地区行用,元、明时期,还曾用西夏文刊印佛经。明以后,西夏文渐渐鲜为人识,终至完全不为人们所识。直至近代才为中外学者解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