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袋和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汉族明代帝王传说。相传朱元璋在火烧庆功楼以后,猛然想起刘伯温,他做事能瞒过别人,却瞒不过他,于是派人叫刘伯温还朝,准备杀掉。使臣昼夜兼程赶到青田刘伯温家时,刘已在前一天死掉,刘府正在发丧。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过不久,朱元璋到各地私访,在一座破庙里,看墙壁上画一个和尚背一个大布袋,旁边写着一首诗:“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装?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朱元璋越看画上的和尚越像自己,遂叫随从用纸印下这诗画,铲去墙上的墨迹,就回南京去了。自此以后,朱元璋不再杀功臣了,但他问心有愧,精神恍惚,没几年就得病死了。据说,那题诗作画的人正是刘伯温,他在火烧庆功楼后假装亡故,然后换上道装离家出走了。那天留宿荒寺,感慨万千,就在殿壁上留下了上面的墨迹。 ☚ 火烧庆功楼 千里送鹅毛 ☛ 布袋和尚佛教人物。宋普济《五灯会元》:“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形裁腲脮,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荷一布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入鄽肆聚落, 见物则乞, 或䤈醢鱼菹, 才接入口, 分少许投囊中,时号长汀子。”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神佛諸界部 > 三乘 >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 bùdàihéshàng 五代梁時明州奉化縣禪宗遊方僧,時號長汀子布袋師,身世未詳,自稱“契此”。容貌猥瑣,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常以杖荷一布袋,四處化緣,人稱布袋和尚。貞明二年於岳林寺磐石上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遂入滅。世傳爲彌勒菩薩之應化身,後寺院多塑其像,袒胸凸腹,開口而笑,荷布袋於身側。參見《景德傳燈録》卷二十七、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 布袋和尚?—916五代后梁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形骸放浪。传说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故名。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据说“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残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死前端坐于岳林寺盘石,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人夸其行,认为是弥勒佛显化,图画其像者甚多。中国许多佛教寺庙中所供大肚弥勒,相传即其造像。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民间所敬之神。相传为五代后梁僧人,名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常以杖背一布袋,随处偃卧,形如疯癫,而示人祸福辄应。因其坐化之时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识世人,时人总不识”,世人即以其为弥勒化身,故塑其像为弥勒佛像。《西游记》以弥勒手下黄眉童子盗其人种袋,竟令孙悟空及众天将束手无策,其袋当即此胖和尚之布袋。 ☚ 弥勒佛 阿弥陀佛 ☛ 布袋和尚?—916五代后梁僧人。名契此。常以杖背一布袋,故名。相传为弥勒化身。中国寺院所供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即其造像。 布袋和尚bu dai he shang【佛教】Big-Bag Mendican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