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域艺术东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域艺术东传

西域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在沿黄地区的传播。自两汉时期(前206年~220年)始,沿黄地区和西域交往频繁,艺术上广泛吸收西域精华,大大地丰富了从宫廷到平民的材和造型风格有明显变化,表现在圆雕动物形象逐渐消失,发展成大型镇墓兽石狮、石马和天禄、辟邪,另外还出现了相当丰富的石刻画像,以河南、山东最多。圆雕动物中新出现的石狮子和有翼兽来自波斯,狮子产于条支、乌戈山离、天竺摩揭陀国和安息,东汉章和元年(87年),大月氏和安息分别遣使献狮,东汉时石狮便成为圆雕题材;汉代透雕动物纹饰牌中,骆驼相斗等也先见于欧亚草原文化;汉代最有名的画像石,狮、象、骆驼明显为西域题材,而神仙羽人和裸体人像,则和希腊、罗马雕刻中的表现手法在构思上存在着一致的地方;汉代铜镜制作工巧,也采用西域传入的葡萄、翼兽作为图像。
在音乐艺术方面,武帝以后,西域乐曲常和乐器、舞蹈同时流入内地,其中有一些乐曲来自印度和中亚细亚,经中国音乐家加以配曲创作成新的曲调。外来的乐器有琵琶,是马上弹奏乐器,为印度和波斯共有;箜篌,是印度梨俱吠陀时代弦乐器代表,汉武帝征服南越后,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命乐人侯调模仿印度弓形木框系弦七根制成,还有一种后汉时从新疆传入的竖箜篌(胡箜篌),源出埃及,由亚述、波斯东传;觱篥,是龟兹乐器,或以为来自中亚;笳(葭),是匈奴人的马鞭,以羊角为管,芦为头,张骞到西域后归传其法;胡角,是羌族牧马人用牛角制成的乐器;笛,出自印度或羌人。这些外来乐器都在汉代加入中国乐队,使传统歌舞乐调起了很大变化。
西域的舞蹈和杂技也陆续传入内地。陈旸在《乐书》列举许多舞蹈种类,如撞未伎、舞盘伎、长𫐆伎、跳铃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舞轮伎、高絙伎,猕猴幢伎、缘竿伎、椀株伎、丹朱伎等;杂技有走索、倒立、扛鼎、缘杆、弄丸、鱼龙变化、戏狮搏熊、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等“百戏”。
西域文化传播到东汉晚期达到高潮,汉灵帝(168年~188年)常穿着商估(胡)的衣服,饮宴作乐。在他的倡导下,首都洛阳盛行西域风尚,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等成为上层社会所追求的奢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来自西亚、中亚和印度,特别是在新疆流行的西域风尚逐渐和内地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东汉末年沿黄地区流行的风俗习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