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据《礼记》、《大戴记》及《周礼》记载,西周国学由前代学制发展而来,它根据学生入学的年龄大小和程度高低,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大学有“东序”、“瞽宗”、“成均”、“上庠”、“太学”等名称,又有总名,天子设立的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叫“泮宫”。后世国学成为京师官学的通称条。
西周国学
由殷商学制发展演变而来,凡设立在周天子京都和诸侯国都的学校统属于国学。有小学与大学之分。《礼记》: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子八岁就学于小学”; 一般公卿贵族子弟“十三岁入小学”。“周天子所设大学又称辟雍或西雍, 诸候所设大学称“泮宫” (頖宫)。 出土铜器铭文中除辟雍之称外,对大学还有学宫、射庐、宣榭、大池等不同称谓。大学并非单纯的教育机构,往往与祖庙、王宫等建置密切结合,每每联成一体,既是学宫,又是天子行礼施政之宫。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因袭和发展前代诸项目,使之具体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