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耳目资》明末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编给西方人学习汉语、汉字的一部罗马字注音字汇。它是金尼阁在利马窦等人的注音方案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后写成的一部罗马字注音专书。1626年在杭州出版。全书分三编,第一编《译引首谱》,是总论性质,第二编《列音韵谱》,是从拼音查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是从汉字查拼音。金尼阁的这部书对中国学者很有启发,对以后的拼音文字运动有一定影响。 《西儒耳目资》明金尼阁、王征编撰。不分卷。此书写于明天启五年(1625),初刻于西安,旋即在杭州翻刻。全书共分3编,上编《译引首谱》是总论,后附有“论答”,讨论音韵和拼音方法。中编列《音韵谱》,将所收汉字分隶于50摄,每摄又按声母、声调划分出同音字群,上注反切及罗马字注音。下编列《边正谱》,是按汉字偏旁分类的一个检字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用罗马字拼音的汉语词典,对研究普通话语音史及文字改革,很有参考价值。民国22年(1933)北平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合资影印此书。 西儒耳目资 西儒耳目资音韵学书。法国耶稣会教士金尼阁著。金尼阁(Nicolas Tri-grault 1577—1628),一作金尼各,字四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来华传教,并在南京学习汉语。四十二年(1614)返回罗马,四十八年再度来华,足迹遍及杭州、开封、山西、陕西等地。 金氏旅居山西时,与当地儒生韩云“朝夕论道,偶及字学”(韩云序),交谈之下,韩大为钦佩,坚请著书,金氏遂费五月之功,三易其稿,于明天启六年(1625)编成此书,供不谙汉语的西洋“旅人聋𦗺之用”(金尼阁序)。书成,很受中国一些有识之士的欢迎。 这是一本以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专著,同时也运用西洋拼音原理整理了汉语的反切和等韵之学,虽系根据另一位耶稣会士利玛窦的《西字奇迹》扩充修改而成,但较利氏所作更为完整,更为精细,也更为系统。 全书由“译引首谱”、“列音韵谱”和“列边正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译引首谱”,为总论。先列“万国音韵活图”,用一转盘图表示,系分析人类语音所得的二十九个音素,用二十九个拉丁字母和二十五个汉字表示。这二十九个音素分三类:“自鸣者”,即五个元音;“同鸣者”,即二十个辅音;“不鸣者”,即四个“他国用、中华不用”的辅音。这二十九个音素可拼切成“万国”的声和韵。第二部分“列音韵谱”,实为据音序检索的汉字表,为解决外国人闻音不知其字之难而编的。直列二十声母,横列五十韵类(称“五十摄”),每类下再分声调排列,诸同音字前先注反切,再注拼音。第三部分“列边正谱”,是依部首检索的汉字表,供外国人见汉字不知音读者查考之用。“边”即“边旁”、“部首”,“正”指汉字除了边旁外的部分。检字法大致同一般字典,先据笔画在“边画目录”中查到该字部首,然后根据所标的页码在该“边画”中依笔画次序查检要找的汉字。 金氏是继利玛窦之后,第二个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之人。从而克服了旧反切产生一千多年来以汉字为注音工具而不可避免的许多缺点。他进而运用西方语音学原理整理汉语等韵学和旧反切(见“译引首谱”中“中原音韵活图”、“切字四品法图”、“切母四品法图”),不仅为公认作繁杂难学的“反切”开了一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王徵序)的简易途径,而且给了当时音韵学者不少启迪。如方以智、杨选杞、刘献廷等,虽未直接应用拉丁字母,却吸收了其中音素分析和拼音的一些原理。 此书标志着西洋语音学对汉语音韵学的触动、改进,从而成为音韵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当代学者张世禄称为“在中国音韵学史上的地位,正和据梵藏字母而定的守温字母,可相比并”(《中国音韵学史》下册332页)。是后来教会和外国汉学家所拟拼音方案的鼻祖,也是我们现在汉语拼音方案的滥觞。 有明天启丙寅杭州刻本,北平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曾联合据以影印,《拼音文字史料丛书》所收即是此本。 ☚ 毛诗古音考 五方元音 ☛ 西儒耳目资 西儒耳目资xiru’ermuzi西洋人学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汉字字汇。三编。明末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编著。成书于明天启五年(1625),次年在杭州出版。由山西韩云诠订,陕西泾阳王徵校梓。第一编《译引首谱》为总论,对汉语语音进行总体论述;第二编《列音韵谱》为汉语同音字表,可从拼音查检汉字;第三编《列边正谱》为汉字查检拼音。此书罗马字注音方案用声、韵、调字母和符号,拼合出明代官话的全部音节,比汉语所使用的反切注音便利许多,对当时中国的音韵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启发,有利于今人了解当时汉语的实际语音音质。此书有明天启间刻本。已收入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的《拼音文字史料丛书》。 ☚ 西域风土记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西儒耳目资三册。法人金尼阁(Nicola-sTri-gault)所作。金尼阁(1577—1628)法国耶稣会士,字四表。明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来中国传教,在南京学汉语,曾到杭州、开封、山西、陕西一带。《西儒耳目资》是为西洋传教士学习汉语汉文而作。主要依据山西方音分析汉语语音。编纂时得到山西绛县人韩云的帮助。成于天启六年 (1626年),出版于杭州。《西儒耳目资》内容丰富,其中的《音韵经纬总局》是一个汉语声韵拼合表,而《音韵经纬全局》则是一个声韵调拼合表,实际是两种韵图。《列音韵谱》则是一个完备的同音字表。是书把声母称为“同鸣字父”,凡二十类: 百p 魄p‘ 麦m 弗f 物v 德t 忒t‘ 搦n 勒l 则ts、测ts ‘、色s、 者tε (tʐ) 撦tε ‘(tε ‘) 石tε(ɢ) 日tʐ 格k 克k‘ 黑x 额o 上表中的汉字是金氏采用的声母代表字,另用修改过的拉丁字标其音值。金书“对 ‘额’标为g,这个g当即为o声母,盖金书中g(η)与o声母并不对立,它所管的是原来的影、喻、疑三纽字,可以归纳为o声母音位。金书的v与w有对立,说明微母在这个方言中还存在” (李新魁《汉语等韵学》)。陆志韦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所记的音》认为 “者” “撦” “石”在〔i〕之前作〔tʨ〕等,在别的元音之前作〔tε〕等。金氏把韵母称为“字母”,分为五十摄。李新魁《汉语等韵学》说:“根据我们的分析,实际上只有四十一个韵母〔入声韵的标音与非入声韵一样,不单独分出),一些韵母的发音比较接近,而且并没有音位的对立,可以合而为一。”从金氏的五十类韵母看来,收 〔—m〕 尾各韵已与收 〔—n〕 尾各韵合并。官〔uon〕 韵与关〔uan〕 韵的对立仍存在,但已经动摇,如 “碗”、“腕”两字兼入官、关。而〔ian〕与〔iεn〕、〔iau〕与〔iεu〕的对立则已消失。照组字“知止致驰耻诗”等仍与 〔i〕拼。有一部分原〔iεn〕韵字如“毡展战𫀵禅阐扇闪善然染”等(《中原音韵》的先天韵字),由于失去 〔i〕而混入 〔ən〕, 与“文吻问臻琛岑森根恳痕恩”等同居一韵之中。是书把声调分为五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虽保留入声,但入声韵尾已消失,入声韵与相配的阴声韵标音相同。《音韵经纬全局》按韵母的不同分图,五十类韵母分列五十图,它摆脱了旧等韵繁多的名目,而形成颇纯粹的声韵调拼合表,对后代韵图制作有较大影响。《西儒耳目资》 明天启六年(1626年)初刻于杭州。另有1933年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57年文字改革出版社影印本。 《西儒耳目资》明末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撰述,晋绛韩云诠订,秦泾王徵校梓。明天启五年(1625年)春,金尼阁至陕西传教,于当地学者、天主教徒王徵家中养病,在王的帮助下撰成,次年在杭州刊印。全书共三册,第一册译引首谱,从文字学述及编译原则; 第二册列音韵谱,按音韵排列华字; 第三册列边正谱,按字边画排列华字,用拉丁拼音。共收入29个字母,清、浊、上、去、入5声调及中音、次音记号各一。这部著作既研究了中国文字的音韵,又用西方语文研究法探讨中国文字,耳资有音韵谱,目资有边正谱,首先在中国用图解法研究音韵学,打开了中国和西方在语言文字上的阻隔,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