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裴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裴秀224—271

西晋大臣、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好学,八岁能文。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曾从司马昭讨诸葛诞,迁尚书仆射。后奉命改定官制。司马炎称帝,加秀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继迁司空。以《禹贡》山川地名,流传久远已有变易,遂整理编绘历史地图《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其序文中提出“制图六体,”曰: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基础。自晋至明一千余年间,地图绘制者皆遵循其“六体”理论作图,在世界地图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另绘有西晋当时的《地形方丈图》。一说此图即《禹贡地域图》。

裴秀

裴秀224—271

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好学,八岁能属文,时人号“后进领袖”。魏齐王芳正始(240—248)中,毋丘俭荐之于曹爽,爽辟为掾。正始九年(248),迁黄门侍郎。嘉平元年(249),爽诛,以故吏免从坐。顷之,为廷尉正,司马昭安东司马、卫将军司马,迁散骑常侍。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屡命裴秀、王沈于东堂讲宴作文,号秀为“儒林丈人”。然秀依附司马氏,为司马昭心腹之一,晋室开国功臣。司马炎代魏,封巨康郡公。以服寒食散,病废于家。迁司空。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卒。谥元。秀洽闻广识,有集三卷,著《易论》、《乐论》,又以《禹贡》山川地名,年代久远,多有变易,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上,藏于秘府,均佚。今存文四篇,见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三篇,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主要事迹见《晋书》本传。

☚ 嵇康   枣据 ☛
裴秀

裴秀224—271

字季彦。西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幼年好学,八岁能文。魏时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后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尚书仆射等职。封济川侯。入晋,加左光禄大夫,官至司空。封巨鹿郡公。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曾提出科学的制图原则,为历代制图者奉为准绳,于世界地图史上有一定地位。有集三卷,已佚。今存《大蜡诗》、《新诗》等诗作,载《古文苑》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应亨   成公绥 ☛

裴秀

中国晋代的地图制图学家。224年生,271年去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首次提出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的“制图六体”,即地图制图中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为明代以前中国地图制图者所遵循,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裴秀按“制图六体”编制的《禹贡地域图》,考查了《禹贡》一书所记的山、河、海、平原、沼泽、丘陵、湖泊,古代的九州和当时的十六州,描制了历史沿革的18幅地图。

裴秀

075 裴秀224—271

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青年时代就因才华出众,深得武帝赏识。官至司空。除管理政务外,兼管户口、地图。亲阅藏于朝廷里的各种地图及有关文献资料;加以曾行军作战,研究过地图并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在为《禹贡地域图》所作序中,提出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制图六体”,对传统制图学理论的建树作出重要贡献,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制地图方法。“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为以后历代地图学者所遵循,直至明末。裴秀在门客京相潘协助下绘有《禹贡地域图》,共有18幅图组成,为世界上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他根据旧天下大图,缩制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地形方丈图》,为简缩的晋地图,内容十分精细。

☚ 朱士行   法显 ☛
裴秀

裴秀224—271Pei Xiu

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 (今山西闻喜) 人。武帝时官至司空,佐理国家军政,有条件阅读国家收藏的大量图籍。他看到有些地图绘制粗陋,于是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图的六项原则和方法,载于 《禹贡地域图序》中,后人称为“制图六体”。这六体是:一曰分率,相当于比例尺; 二曰准望,就是方位; 三曰道里,就是距离; 四曰高下; 五曰方邪; 六曰迂直。后三项主要是说在制图时要考虑到地势有高低、道路有曲折、距离有迂回,制图时必须“以高取下”、“以方取斜”或“以迂取直”,总之要换算成水平距离或直线距离,制图才能准确。他说道:“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 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 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 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路径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 (晋书·裴秀传) 此六体直到明末,为我国制图者的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因此,裴秀是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他曾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共计十八篇。此外,还根据旧图编制成《地形方丈图》,一寸折百里,相当1:1800000,但这些图均未流传下来。

☚ 张骞   法显 ☛

裴秀223—271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所制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地图集。并总结前人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制图六体”,即分率(缩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等原则,以及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迂直(迂取直)等三种量算标准,在理论和技术上堪同稍早的托勒密媲美。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裴秀224~271

魏晋之际地图学家。字季彦,闻喜(今属山西)人。任魏黄门侍郎,后为散骑常侍。与钟会等为司马昭出谋划策,歼灭淮南曹氏势力诸葛诞。司马炎称帝后,升任司空。依行军作战等实地考查及收藏资料,绘成中国最早地图集《禹贡地域图》18篇,又精心改绘汉代《天下大图》为《地形方丈图》,并创立“制图六体”学说,自此至明末,为中国制图者(包括军用地图绘制者)所遵循。

裴秀224~271

西晋地图学家、经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人。曹爽辟为掾,迁黄门侍郎,曹爽被杀,牵连被免官。后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光禄大夫、司空等职。曾著《易》及《乐》论,已佚。又创造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绘有历史地图《禹贡地域图》和晋朝地图《地形方丈图》。他总结前人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叙述了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与现代地图学的比例尺、方向、距离等三要素基本吻合,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今存《禹贡九州地域图论》,载于《艺文类聚》与《初学记》中。

裴秀224—271

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武帝时官至司空。他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为以后制图者所遵循。绘有《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

裴秀224—271

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出身世代官僚。魏末权势之争中党于司马氏。为司马昭所信任,曾助武帝嗣立。主持制定晋代官制。官至司徒。大肆侵吞屯田土地。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原晋代《天下大图》用八十匹缣绘制,他缩成《方丈图》。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分率(比例)、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制图六体”。直到明代,始终是我国地图绘制原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