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子野评刘宋亡国之因司马光于《通鉴》写到徐羡之等废宋少帝为营阳王时,引了裴子野论。裴论不是评论徐羡之等所为,而是论刘宋亡国的原因。他抓住了刘宋教养太子、皇子不得其道的问题,指出:古时君王教子,很重视礼教。而刘宋的教养不同,太子、皇子在皇宫则任仆妾,在外则近侍役;所用师傅,“言不及于礼义,达不识于今古”,不能教好,反而唆使为恶,或者“具位而已”;幼王临州,下属办事,往往专制弄权。故成才者少,“习者生常”,影响很大。太宗(宋明帝刘彧)“亦昵比之为”,即指其亲近小人。裴子野认为,这是值得有国有家者鉴戒的。 司马光引来裴子野论,自然是赞同的;否则,就不引,或者引而加以补充与批评。但司马光对于刘宋亡国原因,还另有看法,他说:宋文帝勤于政治,然北伐失利,晚年“狐疑不决”,可谓“文有余而武不足!”;宋孝武帝“骄淫”;宋明帝“猜忍”,故宋祚不长。(见 《稽古录》卷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