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热的流行病学
在自然情况下,本病主要在绵羊、牛和山羊中传播,常使大批孕畜流产,幼畜死亡,甚至引起动物流行,并波及人类。绵羊的流产率常接近100%,新生羊羔的病死率约为80~90%,成畜的病死率常为10~30%,亦可高达60%。当本病在家畜中流行时,接触病畜的人几乎均受感染或发病。1950~1951年,南非流行此病时,至少有10万头牛羊死亡,约有2万人感染发病。
40多年来,一直认为本病仅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存在,一般不引起人的死亡。1977年10月,本病突然出现於埃及尼罗河三角洲,迅速传播到埃及各省,使大批牛、羊、骆驼死亡或流产,并有许多居民发病。仅在1977年10~12月间,共发生18,000例患者,其中598人死亡。1978年,埃及又发生本病,并从绵羊、蚊和人类患者分离出病毒。曾从西奈驻军和居民体内检出抗体。
下列非洲国家曾在本病的媒介蚊虫、受感染动物或人体内分离出裂谷热病毒或查出抗体:肯尼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南非、博次瓦纳、刚果、尼日利亚、马里、苏丹、乌干达、埃及、坦桑尼亚、赞比亚。其中肯尼亚、南非、津巴布韦、乌干达、苏丹、埃及曾报道过人类患者。肯尼亚、英国、美国、乌干达曾发生过人的实验室感染。
本病无年龄、性别或种族差异,但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畜牧、兽医、农牧场或屠宰场的工作人员及病毒学工作者,易受感染。P. G. Chamber等(1980)报告,在津巴布韦屠宰场中,处理病死牛羊尸体的工人,感染率高达56%; 经常接触新宰牛、羊畜体和内脏的工人,感染率平均18%; 不接触任何畜体的屠场工作人员为3%。
当雨季开始,媒介蚊虫活动达到高峰时,本病在畜间即行增多。人类病例常在动物流行开始之后不久出现。本病在自然界的贮存宿主仍未确定。患病的绵羊、骆驼、牛、山羊等是本病的感染来源和扩大宿主。
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蚊虫,并曾在库蠓属昆虫体内分离出本病毒。蚊种各国不同,如在南非是神秘伊蚊和泰氏库蚊,在乌干达是金腹哀蚊和曼蚊属的蚊种,埃及是尖音库蚊。在实验室内,埃及伊蚊也能传播。
人类可通过三种途径受到感染,蚊虫叮咬,接触病畜肉、内脏和吸入带本病毒的气溶胶。人类患者的血液和咽部分泌物中确实带有本病毒,但至今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带病毒动物群的移动可能是扩散本病的一种方式,例如1977年埃及的流行,其感染来源认为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从苏丹进口的带病毒骆驼,另一是带病毒蚊虫被巨风吹到埃及。某些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 (如用切喉法宰羊并分送亲友),可能也是本病在局部地区流行的途径。牛、羊间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媒介蚊虫叮咬。
患者应住入防蚊病室,直到体温正常。应随时对患者的口、鼻分泌物进行消毒。接触病畜的人,应进行医学观察6天。需及时隔离病畜并进行防蚊,严禁病畜外运。死畜应深埋,切勿切割食用。畜牧,兽医,屠宰及有关的病毒学工作者,最好接种本病的人用疫苗。附近未受感染的人、畜均应接种疫苗,并应进行灭蚊。平时应宣传本病有关知识,并试制和储备一定数量的人、畜用疫苗。对从外国进口活畜或食用畜肉,应进行检疫。本病现已有3种疫苗可供选用:兽用灭活和活减毒疫苗,系用羊羔肾细胞制备,免疫效果好,但灭活疫苗可引起部分孕畜流产,减毒疫苗费用低,但有毒力升高的危险。人用疫苗系用猴肾细胞制备的灭活疫苗,效果可靠,但费用高,大量供应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