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裁衣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裁衣曲

 
 剪征衣,亲手作。君身长短何须度?
 肥瘦定然不如昨。
 新衣为君裁,旧泪为君落。
 还将铜斗细熨灼
 莫使衣上沾猩红,君见泪痕不肯著!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女子为远在异乡服役的丈夫缝制征衣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真挚爱情。
 写征夫思妇的相互怀念,是古代情诗的一大题材。其中有一类诗,通过裁衣、寄衣,表现思妇对征夫的深情挚爱。如唐代妇女陈玉兰寄夫诗: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唐诗》卷799) 就是一首感人的诗篇。本篇也以裁征衣为题,更加细致地刻画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理,真实地表现出这位女子在裁衣时的内心世界。
 “剪征衣,亲手作。君身长短何须度?肥瘦定然不如昨。”诗的开头以裁衣女子亲手剪裁的外部动作入手,迅速转移到对她内心活动的描写。有句俗话叫“量体裁衣”,裁衣之前,必须计量一个人高矮胖瘦的体型,方能为他裁出适体的衣裳。如果要为在远地生活的人裁衣,无法计量尺寸,那就必须根据平时对那人的印象,估量他的身高、体型。可是,这位女子在裁衣时却说: “君身长短何须度?”在她看来,自己对丈夫的身材长短是清清楚楚的,根本用不着费心思去度量。这句独白,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她的丈夫非常熟悉,他们之间平时很亲密体贴。接着一句,“肥瘦定然不如昨”,是她此刻心想神移的思念活动的重点。她猜度着: 他的“长短”是不会变的,但是“肥瘦”呢?一定不像过去了。“不如昨”,当然是“肥”不如昨,换句通常话,就是说: 他一定比过去瘦得多啦。这是一种疼爱、怜爱之情。只有最亲的亲人之间,才会有这样的感情。如母亲疼爱子女、妻子怜惜丈夫。那么女主人公是怎样断定丈夫的“肥瘦定然不如昨”呢?她想象离别之后的丈夫经过行军、戍边的劳累,特别是他对她的日夜思念,体力的消耗,相思的愁苦,他的身体当然必定不如往常那样魁梧结实了。设想丈夫征戍辛劳,以及他因思念自己而消瘦,而“衣带渐宽”,这是女主人公并未直接说出的种种意想。这些丰富的意想,都包含在“肥瘦不如昨”这一简单朴素的诗句里。“定然”下得十分肯定: 他比过去消瘦、憔悴,那是一定的,必然的。这种心理描绘,前人的爱情诗词里也曾有过,但此处作者更加强调的是: 不仅妻子在思念着丈夫,丈夫也同样在惦记着妻子,相互的思念表现了他们相互的爱,而不是一方在自作多情。下面两句进一步写女主人公的痛苦: 她一面裁着征衣,一面因思夫而落泪。所谓 “旧泪”,表明她为离别而流泪已经不止一次。“还将铜斗细熨灼”一语有双关之意,既指她用铜斗将做好的新衣仔细熨平,同时也有将自己伤心的泪水抹干,将自己难以宁静的心怀抚平之意。末二句又是一个设想,把女主人公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 “莫使衣上沾猩红,君见泪痕不肯著! ”细心的妻子处处想到自己的丈夫,不愿让他知道自己的痛苦。丈夫征戍在外已是够苦的了,而作为妻子的她,自然不能再让他来分担她的痛苦。这里的“猩红”是指血泪,作者在此突出了视觉效果,以夸张的笔法,用“猩红”这一非常刺眼的色调给读者造成触目惊心之感,它既能引起人们联想到薛灵芸的红泪,也会令人想起望帝化鹃啼血的古老凄怨的传说。妻子唯恐丈夫见到衣上的泪痕后不忍穿着,“不肯著”,实为“不忍着”,这里实际上又用了一个“定然”; 君见泪痕,定然不肯着。再次写女主人公对丈夫感情的了解,也再次曲折地表现出丈夫对妻子的深情。可以明显地看出,心理活动的描绘贯穿全诗,其中又有明线暗线之分,明线是女子思念征夫,暗线是征夫也在思念妻子,而征夫思妇是在思妇思夫中透露出来的,写得隐微含蓄,但是读者在细细揣摩之后,仍能感觉到明暗两线的相互交织,感受到两地相思之情的深切和饱含爱情的两颗心灵的心心相印。

古诗《裁衣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裁衣曲

 


 初罢清砧响,还劳素腕舒①。
 残灯金粟尺,远道玉关书。
白纻缝仍涩,红绵怨有余
流黄明月路,何处逐轻车?


 
 诗一开篇就刻画出一位辛苦的思妇形象: 刚刚把衣料捣好,那清砧之声才停下,她又开始下一步的劳作了。“初”、“还”既见时间接得紧,同样也见出人物内心的焦急。
 三、四两句只现出几种事物而不交待它们之间的关系,跳跃性很大。但唯其如此,诗句的蕴涵才丰富。“残灯”,点出时间; “远道”,展开空间。“金粟尺”,令人想象到眼前缝制寒衣的思妇; “玉关书”,暗连远方的征人。既述眼前之事,又关心中之情。而“残灯”、“尺”、“书”同处一室之内,“远道”、“玉关”遥及万里之外; “初罢”、“还劳”的操作紧张而热烈,尺书残灯的氛围寂静而清冷,时空转换,咫尺千里,劳作殷勤,思念弥切——这些,诗句都未予明说,但通过深夜缝裁的场面却含蓄地传达了出来: 一盏残灯忽明忽暗,照着思妇手拿金粟尺量布裁衣的身影。夜,深沉静寂,只有那封从遥远的玉门关外寄来的书信相伴着她在案头。“玉关书”想是与思妇连夜裁衣有关,但我们似也可这样理解: 这封书信是思妇写给玉门关外征人的,准备和寒衣一同寄出。衣虽未成,信先写好,也足见其情早已凝结于征衣之中。
 “白纻缝仍涩,红绵怨有余”,白纻,是思妇刚才捣裁之物,红绵是作衣絮用的。涩,滞涩,不流利。两句是说: 缝着缝着,她的动作不禁慢了下来,她的思绪竟像这丝绵一样多而且乱啊。“涩”,或者是指白纻粗糙不易缝制,或者是指思妇劳累过久,动作艰难,但都不能离开思妇的感情心绪做孤立的理解,动作缓慢可能是因为她思虑太多,心中的烦怨难以排遣造成的。这种女性的烦怨在古典诗歌中,特别是乐府民歌中很常见,丈夫久戍不归,凄清的环境,孤寂的处境,都是所怨对象。
 到“红绵怨有余”时,衣服大概已经做好。李白有诗“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 《子夜吴歌四首》 之四) ,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此时思妇看着做好的征衣,看着案头的书信,只能又默默地叹息: 她想把这征衣立即交到征入手里,却不知道征人所在部队在哪儿。这时,一轮明月从窗外照进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她不由得漫步踱到室外。凄清的月光洒在冰冷的小路上,其中就有她送走征人的足迹,可如今叫她怎样去把征人追寻?玉门关路途遥远,何况部队又是经常转移的。通常,新衣做好,总要叫人试一试是否合身,这位多情的思妇在紧张艰难的劳作之余,却想到她无法亲自去找出征的丈夫,当然也无法亲见新衣着身后的情景。这是何等的遗憾和失望! 流黄,指黄色。黄色给人的光感虽柔和有时却未免迷离、凄淡,这恰如此时思妇的心神,思妇的目光。以“流黄” 状“明月”,带有视觉变形的意味,这变形源于人物内心失望、忧郁的感受。
 这首诗格调古朴淡雅,自然清新,带有乐府民歌的风味。其中,“清砧”、素腕,夜深人静的环境气氛,变化复杂的人物心理,眼前灯火的昏暗,天空秋月的迷离,以及远道而遥接玉关的背景,共同组合成一个声色纷呈、时空交错的立体的抒情境界。它虽是律诗而又有古诗的风味; 虽古朴,却又蕴含丰富的情感内容,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沈德潜曾说它“可入升庵五言律祖”。(《清诗别裁》 )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