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军经济理论caijun jingji liluntheory of disarmament economy
以裁减军备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是与军备经济理论相对应的、反对军备竞赛的重要理论之一。
裁军经济理论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19世纪末,恩格斯针对欧洲各国狂热的军备竞赛,提出了裁军的建议,就裁军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途径作了详尽的探讨。20世纪以来裁军经济理论得到较为系统的发展。1914年英国经济学家赫斯特在统计和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军备的情况后说: “如此规模的军事开支决不可能是再生性的了。它耗尽了国家的财源,加重了税收,使国家的金融和商业活动陷于瘫痪,使公众的福利受到了抑制”。因此,战争能增加财富和促进贸易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裁减军备。 (转引自[美]盖文·肯尼迪: 《防务经济学》第1版,学林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第13页)193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的著名经济学家钱俊瑞在世界和平大会经济委员会上发言,指出西方列强必须放弃侵略政策、裁减军备,以利于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扩张军备的运动此起彼伏,裁军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裁军经常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议题。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裁减军备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西方国防经济学中出现了专门研究“裁军经济”的著述。
裁军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❶世界性的军备竞赛是由一些世界性大国、强国扩张军备造成的,它对世界和平和社会安宁造成极大的威协;
❷军备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社会生产和公民的生活福利,造成大量经济资源的浪费。在经济危机时,扩张军备会在短期内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刺激作用,但这只是短期的、虚假的繁荣。从长期来看,军备扩张会扭曲经济结构、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❸裁减军备可以把经济资源从军备中解放出来,用于社会生产和公民的生活消费,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❹裁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和现实的。1981年联合国的专题研究报告《裁军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军事工业向民用方面转换的可能性,提出了转换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❺在裁减军备的方法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就有学者对军备经济向裁军经济转换的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其中马克雷·锡(1980年)曾就裁军与发展问题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很有特色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建立“裁军基金”,把世界军费限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0.5%~1%的范围内,以及限制战略武器的发展等设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冷战”的结束,西方大国认为苏联已经解体,主要威胁已不复存在,因此进行了不同范围、不同规模和不同形式的裁减军备,世界性军备竞赛有所扼制。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军转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进行了部分军转民工作。中国在1985年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以后,主动裁减兵员100万,积极开展军转民的工作,为世界性裁减军备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