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独坐敬亭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诗篇名。五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三。天宝十二年(753)秋作于宣州(今安徽宣城)。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又名昭亭山。全诗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紧扣一个“独”字,渲染敬亭山孤寂清幽的环境,抒发诗人愤世嫉俗和超脱旷达的心情,含而不露,富有神韵,是李白五绝中之佳作。三、四两句运用拟人化手法,以与山相伴相守、百看不厌,烘托作者一腔孤愤,向为人们传诵。沈德潜评曰:“传独坐之神。”(《唐诗别裁》卷一九)李锳亦曰:“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独’字,倍觉警妙异常。”(《诗法易简录》)

☚ 远别离   哭晁卿衡 ☛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游历宣城之际。山以亭名,为南齐诗人谢朓吟咏处。在这首诗中,李白对世俗的傲岸精神,表现为对孤独感的玩味和自我欣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致给岭云、归鸟这两个诗歌意象定了性,它们都成了皈依自然的象征。前二句写众鸟飞尽,孤云不留,象征的是诗人鄙弃世俗,而世俗也排斥诗人,所谓“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后二句之妙在不更从独处落笔,却从不独处写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就是辛弃疾用词所诠释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贺新郎》),这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法,以“相看两不厌”力破孤独感,它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要强。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实是将自己情感外化,人和山两者同出而异名,互相欣赏其实是自我欣赏,所以“只有”云云,最终又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归根结蒂,诗人是在顾影自怜,为自己的孤独大唱赞歌。

李白《独坐敬亭山》(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独坐敬亭山 下一篇:望天门山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 《 dú zuò jìnɡ tínɡ shān 》 
    《 独 坐 敬 亭 山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hé tà qiān shù fēnɡ , bēn dì zhèn pínɡ chǔ 。 
    合 沓 牵 数 峰 , 奔 地 镇 平 楚 。 
    zhōnɡ jiān zuì ɡāo dǐnɡ , fǎnɡ fú jiē tiān yǔ 。 
    中 间 最 高 顶 , 髣 髴 接 天 语 。 
  •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合沓牽數峰,奔地鎮平楚。
    中間最高頂,髣髴接天語。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诗词《独坐敬亭山》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原诗今译】


 一群鸟儿高高飞去没有踪影,
 一朵云彩独独飘走那么幽静。
 山看我我看山互相都不讨厌,
 这山只有一座,名字叫敬亭。


 【鉴赏提示】
 敬亭山,据王琦注引《江南通志》:“在宁国府(即宣城郡)北十里,古名昭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常来此登临吟咏,据说他在山上建了一座“敬亭”,才以之名山。李白未来宣城之时,一直心神向往之,来宣城后,诗中屡屡出现对美不胜收的敬亭风光的描写。但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山光水色幻术般地消失了,连一只飞鸟也望不见了;唯有一片孤云,在空中慢慢悠悠地飘荡,飘着飘着,也没了影儿。于是天地间一空如洗,只有一个兀然独坐的诗人。类似这样的描写,诗人在《春日独酌》中也有。“其一”有句曰:“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其二”中说:“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如果我们联系起来分析,就会知道,“众鸟”“孤云”二句并不是诗人对敬亭山风光的客观描写,他是以“众鸟”“孤云”作衬托,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心情。这种孤独心情是因岁月蹉跎、事业无成、无所归依造成的。每当他默然独处的时候,这种孤独感就油然而生了。“众鸟高飞尽”,意谓所有鸟儿无不高飞远逝,各有其目标和去处,唯独诗人自己,只能目尽长天,望空兴叹。“孤云”本是漂泊无定之物,与诗人飘蓬的身世有些相似,然而当诗人要想寄情于它的时候,这片“孤云”竟也飘然而逝了。众鸟飞尽了,孤云去远了,偌大的天地间,诗人竟然连寄托精神的自然物都难以寻觅了吗?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在最孤独的心境中,终于找到了他的朋友,他把全部感情倾注给了敬亭山。从“不厌”二字,可以想见,诗人留连山间风景,已经消磨了不少时光,游山几乎成了他日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天长日久,山在人的心目中“活”了起来,成了能与人进行感情交流、与人倾心相知的亲密朋友。这时,就不仅是人在看山,山也在看人,“相看两不厌”,谁也离不开谁了。在污浊现实中落落寡和的诗人,只能转向自然界寻找知音。《月下独酌》曾表达了诗人与天上明月的友情,但那时诗人是带着醉意的,而且,天上人间距离毕竟太远,人与月交游总不免虚幻。而敬亭山,却稳稳实实蹲在诗人面前,山与人多么像促膝而坐、侃侃相谈的一对老朋友。诗中省去了对山中风景任何具体的描写,只留了一个“敬亭山”的名字,这就使山显示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性格,使人觉得这位默默无言的朋友格外可以信赖。
 如果我们再仔细品味,就会感到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对敬亭山依偎得越紧,越表明了他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一旦离开敬亭山,诗人将何以堪!这样,我们读出了诗的更深一层的意思:诗人以敬亭山为友,暂时地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其实他仍处于困境中,心中的寂寞和悲哀更深更广了。
 在孤独寂寞中,诗人只能转向大自然寻找慰藉;虽或找到了慰藉,给诗人些许快慰,但并不能真正消除他内心深处的郁愁。这就是《独坐敬亭山》所包含的感情内容。孤独与慰藉,在字句之中,难以排解的悲哀与郁愁,在字句之外,
 李白热爱大自然,并极善于描绘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当诗人心绪不佳时,自然山水虽能给他一些愉悦,冲淡他的愁烦,但终不能使诗人彻底摆脱精神上的困境,因此他遂无心写景或不能全力写景,而把重点转向披露自己面对大自然时的主观心情。读这类诗,我们当然要在体察诗人心境方面多用心思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赠汪伦 下一篇:独坐敬亭山 →
诗词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天。这时,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达10年之久。长期漂泊,使他看透了人情冷暖;怀才不遇,让他对现实失望复失望。既然滚滚红尘中再找不到一块可以安放心灵的静土,诗人只能超脱凡俗去和大自然对话。诗中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清高冷傲、孤独寂寞的心绪。敬亭山,一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北,为南北朝时代诗人谢朓赋诗的地方。
 
题目中一个“独”字,点出了诗的主旨。开头两句,即对主旨进行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高远的天空中,连一只鸟都看不到,惟一的一片云彩,也悠闲地飘飘而去。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一个“尽”,一个“孤”,酿就了何等巨大的一种虚无呵!置身其间,谁人能不感到寂寞呢?好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是双方互动的行为,“两不厌”也正好照应了这种互动,如同说: “我看它看不够,它看我也看不够。”“它”是谁?是诗人一生七次游历过的敬亭山。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 《 dú zuò jìnɡ tínɡ shān 》 
    《 独 坐 敬 亭 山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zhònɡ niǎo ɡāo fēi jìn , ɡū yún dú qù xián 。 
    众 鸟 高 飞 尽 , 孤 云 独 去 闲 。 
    xiānɡ kàn liǎnɡ bú yàn , zhí yǒu jìnɡ tínɡ shān 。 
    相 看 两 不 厌 , 只 有 敬 亭 山 。 
  •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众鸟高飞尽,一群飞鸟消失于天际,
    孤云独自闲。寂寞孤云独游多悠闲。
    相看两不厌,彼此之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只有这壮美的敬亭山。
  •  
    ①敬亭山: 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②相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里指敬亭山和诗人。
  • 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评)
     
    “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谭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只此(题)五个字,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李白一眼看定敬亭山,敬亭山亦若有眼看定李白,漠然相亲,悠然自远,初不见好,终亦无厌。此时敬亭山上只有一李白,而李白胸中亦只有一敬亭山而已。
     
    (徐增《说唐诗》卷七)
     
    传独坐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
     
    鸟飞云去,正言“独坐”也。(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俞陛云《诗境浅说读编》)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群鸟飞尽,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悄然离去,始终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这首五言绝句明白如话,重点在三四两句,而“两不厌”尤为句中眼目。说“相看”,又说“两不厌”,当然是指诗人看山“不厌”,山看诗人亦“不厌”,可见这“山”已被人格化了。“‘相看’下着两‘厌’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黄叔灿《唐诗笺注》)如此,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山与人彼此相看“不厌”?诗人何以要这样描述?而这正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他不象其他山水诗人那样,只是把大自然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却常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的自我形象,人与山水混为一体,赋予山水以生命,使之理想化和个性化。这“两不厌”,就把人与山等同,使有心与无心相知。因为人与山的脾性相合,彼此才相对、相知、相爱,虽只有两人,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在我国古代诗画家眼中,很少把山水当作纯粹自然景观来看的,他们总是要与历史和人文相配合,将时空观念交织起来,用全部身心观看山水,既重形似,更重神似,这是中国书画的特色,也是中国山水文学的特色,李白的山水诗对此是作出巨大贡献的。
  •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今安徽宣州市),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敬亭山,一名昭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北。李白所心折的南齐诗人谢朓在宣州做太守时,就常游此山,留连忘返。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留下了不少关于敬亭山的佳作。这首五言绝句,在对敬亭山的静观默赏中,展露了诗人孤独而高雅的情趣。
     
     首二句极写天空的旷远、空廓,以见宇宙之寂静。举目高天,但见众鸟已无影无踪(说明刚才还在飞动),偌大的天宇,只剩下一片缓缓移动的白云(说明除云之外别无他物)。这是诗人独坐所见,既与题意相关合,又巧妙地展现了自然界由动复归于静,于静中略含微动(“去”)的特点,使得动、静相间,因静方觉其动,由动更增其静,从而为下面两句的主观感受作了有力的铺垫。
     
     后两句写独坐之感。自然界的极静,使诗人心境澄澈,与山对观,思不旁及。“相看”,相互观看;采用拟人手法,将山人格化。“两不厌”,说明山亦有情,它与人 已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地。从山的角度看,只有李白这样飘逸、高雅的人才能真正赏识自己,从而表现出平日少有的妩媚清秀;从诗人的角度看,大千世界,纷纷扰扰,可以引为同调的,“只有敬亭山”,从而加倍眷恋。这两句诗,将诗人独坐之久,观察之细,情感之深,人品之高,都曲折巧妙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又从反面暗示:在现实社会中,诗人厌恶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以致只有在对大自然的观赏中,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愈发觉察到诗人那无可告语的孤独与寂寞。
     
     这首诗重在一个“独”字。从独去之云,独有之山,独坐之人,到孤独的心境,似有一条不见的线,从不同角度贯穿起来,使得题旨相当集中,给人的感受也十分强烈。
     



《独坐敬亭山》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题】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三年(753、754),时李白从幽州南归游宣城。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州市城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为近郭名胜。诗中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注释】
 ①二句意谓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互相对看,不感到厌倦。

独坐敬亭山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此诗是反映李白道家、道教思想较为含蓄的一首,也是最得老庄理趣的。它不像李白的其他诗作那样,明确标榜修道求仙、炼丹服饵,因为李白对仙道的执着与疑惑常常是并存的。因此,我们认为此诗描写的当是作者独酌于山角亭中酣醉后的遐思。这样理解也与本诗闲逸飘渺的的韵致相契合,诗人《拟古》诗中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便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下独酌》)的醉思与本诗鸟、云、山、我同忘的遐想都是一致的。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我两谐,皆写一“看”字,从静观玄览中得以坐忘悟道,此便是 “万物静观皆自得” 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两句所绘制的画面是旷渺飘逸的。这个动的镜头与下面两句静的镜头形成比照,并且也为下面两句的遐思和坐忘预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虚静的氛围。鸟与云在李白的诗中都具有着固定的意象,它寄托着诗人羽化而登仙的志想。如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飞去定何依”,《天台晓望》: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又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羽化飞升、“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自然是诗人的志向,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诗》: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曹丕《游仙诗》:“胸臆生羽翼,轻举生成云” 都可以作为此二句的注脚。
 举杯邀云鸟,而众鸟高飞,孤云亦去,独我一人滞留于此,“望云惭高鸟”,但有饮羡而已。羡余醉想之中便只有看山,更无可做,故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二句便是这样自然而然地逗出的。山与我相看两谐,互不相厌,则实是物我两忘之境。庾阐 《游仙诗》: “遥望至人玄堂,心与罔象两忘”,也是由钦羡而生坐忘,与此同趣。虚心静观,万念皆无。我看山而乐山,山着我亦不厌我,不知我在饮酒看山,抑或山在看我饮酒?飘飘然,已入庄子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齐物之境。山为诗人静观玄览的对象,而诗人一生所游之名山实多为道教胜地,亦是诗人想象中神仙之所居止。诗人曾幻想过 “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 《题无丘丹山居》) 也曾有过: “山际遇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 的幻游际遇;而从诗人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送杨山人归嵩山》)。“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露杯”( 《游泰山》) 的神游诗中又可看出诗人不仅乐山,且亦坚信山亦乐已。于是诗人在心斋专气之间。在朦胧的醉意里,早已获得山我两忘、圆融通摄的齐物之境了。

独坐敬亭山 - 可可诗词网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赏析】
 
 
安徽宣城的敬亭山原非一座名山, 自谢朓的《游敬亭山》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传诵开后, 许多诗人慕名登临, 吟诗作赋, 遂使敬亭山成了一座驰名的“江南诗山”。这可以说是古代山水因诗而名的典型。
 
 
李白这首诗, 不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的景致, 也不直接抒发自己登临的感受, 用语直白, 却独有意趣。前人说这首诗写出李白漂泊生活中的伤心、孤寂之感, 恐怕未必准确;诗题和诗句中的两个“独”字, 仅仅表明独自一人的状态, 而非孤独、寂寞的情感表达。我们更愿意把这首诗看做诗仙李白在敬亭山游赏时所体悟的闲适、悠然心境的表达。猜想一下, 或许当时他已微醺, 身心彻底放松, 投入到周围环境中, 忘掉自我, 物我交融, 从而进入一种空寂、超然的审美境界。你看他眼中所见, 众鸟悠然高飞在空中, 此时已没有了踪迹;一朵孤云也轻轻飘走了, 天地间一片澄净;四顾无人, 空阔无声, 唯有敬亭山和诗人相对而视, 如知音一般, 相看两不厌。仿佛这片悠闲自在的天地, 都是为他们两个而设。这是一种愉悦的审美感觉, 诗人仿佛已经羽化而登仙, 世俗的情感、人世的不如意, 都已不入其心。阅读的时候, 想象自己处在同样的境地中, 放空自己, 看看能不能体验到诗人的那种感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