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袁守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袁守谦
袁守谦
袁守谦 袁守谦1903~字企止。长沙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一厅副厅长,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代部长,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兼副书记长,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及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兼秘书长。复兴社主要发起人和骨干成员。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国防部”政务次长、代部长,“交通部”部长,“国家安全会议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六届执委、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第七至十二届常委,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 ☚ 袁朴 袁学之 ☛ 袁守谦 袁守谦1903—1992国民党军将领。号企止。长沙人。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留黄埔军官学校任第二期学生总队部特别官佐、第三期学生总队部上尉副官。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三师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特务组副组长、第二十一师经理处长、八十九师二六七旅旅长。1932年参与发起组织复兴社特务处,后任鄂豫皖三省 “剿匪” 总指挥部政训处干训班主任、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副处长、代理处长。1937年5月授陆军少将军衔。抗战爆发后,任军事委员第一厅副厅长、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中将厅长、三青团副书记长、军事委员会政治副部长、代理部长。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夏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常务委员。1948年起任华中 “剿总”秘书长兼政务委员会委员、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兼秘书长。1949年后去台湾,任“国防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1950年3月授陆军二级上将。1952年退役。后曾出任行政院交通部长、“国家安全会议”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 欧阳文 熊新民 ☛ 袁守谦 袁守谦字企止,湖南长沙人。1903年8月生。1924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后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生总队特别官佐,第三期学生总队部上尉副官等职,并曾参加第一、二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后历任营长、团长。1928年任总政治部特务组副组长。1932年1月升任第八十九师第二六七旅旅长。同年3月参与发起组织复兴社。6月任豫鄂皖三省 “剿匪” 总部政训处秘书长兼干训班主任。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副处长、代处长。1934年兼军事委员会中国国民党特别党部书记长。1937年5月21日任少将。1938年2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副厅长。1939年调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兼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书记长。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二厅厅长。同年10月3日派任绥靖区政务委员会委员。1941年11月选派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干事。1943年2月29日选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干事会干事、常务干事。同年6月9日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兼建军导报社社长。1944年9月13日任第六届中央党部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9月12日当选为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14日选任常务干事和书记副官长。6月28日任中将。同时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党部书记长和中央干部训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还曾选任党团合并后的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后任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和东南军政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等职。1949年与贺衷寒、曾扩情等人发起组织中央军事学校毕业同学非常委员会,任书记。同年去台湾。1950年3月任台湾当局“国防部”政务次长、代理部长,陆军二级上将。同年8月5日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兼第五组组长。1954年5月27日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交通部”部长。并任“国防会议”委员、“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交通银行董事长。1963年任国民党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1967年2月兼任 “国家安全委员会”战地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75年任革命实践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79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52年10月、1957年10月、1963年11月、1969年3月、1976年11月、1981年3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1988年7月当选为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92年10月12日在台北病逝。 ☚ 袁永馥 袁朴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