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衔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衔枚xián méi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出声。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柳宗元《唐饶歌鼓吹曲》:王旅千万人,衔枚默无哗。刘沧《边思》:偷号甲兵冲塞色,衔枚战马踏寒芜。 衔枚xián méi古代行军时士卒衔于口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箸。《九辩》:“愿衔枚而无言兮。”朱熹集注:“衔枚,所以止言者也。枚状如箸,横衔之,两头有繣,结于项后。” 衔枚 衔枚枚,古代行军田役及丧礼执綍时为防止喧哗,让人们衔在口中的竹或木棍,形状像筷子,两边有带,可系于脖上。《礼·秋官·衔枚氏》: “军旅田役,令衔枚。”《注》:“为其言语以相误。”宋玉《高唐赋》:“传言羽猎,衔枚无声。”——传下打猎的命令,士兵们口中含枚,鸦雀无声。欧阳修《秋声赋》:“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又像是奔赴战场杀敌的士兵,口里含着小木棍急步前进,听不见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李清照《打马赋》:“或衔枚缓进,已逾关塞之艰。”——有的口衔竹箸缓缓前进,已经逾过艰险的关塞。 ☚ 贤圣逆曳 闲暇 ☛ 衔枚xián méi枚,形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进军袭击敌人时,常令士兵衔在口中,以防喧哗(1)。《秋声赋》:衔枚疾走。——嘴里含着小木棍急步前进。 衔枚古代进军偷袭敌人时令士兵衔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用时则衔在口中)而行,以防喧哗。《汉书·高帝纪上》:“章邯夜~击项梁定陶。”(定陶:地名。) 不出声 不出声不吭(~声;~气) 不的 含咽吞声 销声 衔枚 闷闷 不作声不出气 不启齿 悄没声 悄默声闷声不响 ☚ 闭口不说 不值得说 ☛ 行军 行军步师 行营 军行 ☚ 进军 出征 ☛ 衔枚古代军队为防止士卒夜袭时,发出声音,令士卒于口内横含一小棍,称为衔枚。 衔枚古代军队夜袭时为防止士卒,发出声音,令士卒于口内横含一小棍,称为衔枚。 衔枚xian meithe ancient custom of making soldiers bite a piece of wood in the mouth (while marching at night),to prevent making noise 衔枚口衔着枚,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军士将其含于口中系带颈上,用于防止出声,指军队行军肃静隐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