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xíng zhèng guǎn lǐ tǐ zhì gǎi géрефóрма систéмы администрат вного управлéни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其主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转变政府职能,是指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政企不分”为主要特征的政府职能,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政府职能,即把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企分开”,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将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调节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审计、法律、会计、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市场监督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维护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主要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公共服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的质量。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机构改革,是指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机构设置、隶属关系、人员结构等进行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科学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1) 1982年,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精简机构,下放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以国务院为例,其全部机构由改革前的100个精简为61个,工作人员总编制缩减1/3左右。(2) 198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5个精简为41个,直属机构由原来的22个减少到19个;人员机构编制比原来实际的人数减少19.2%。(3) 1993年,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机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历时近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1个减少为40个,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4) 1998年,进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进行了大幅度精简,由原来的40个精简到29个;撤销了专业经济主管部门,组建了直属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2000年,这些国家局再次进行改革,除极少数保留并加以调整外,多数已撤销,加强了相应的行业协会的建设);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进行了调整;大幅度裁减了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重新界定了各部门的职能。(5)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 ❶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 ❷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展和改革委”); ❸ 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 ❹ 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❺ 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的建设,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经过改革,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为28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