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亦称von Willebrand病或血管性假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同时有血液凝固及血小板粘附的缺陷。其遗传形式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类型为隐性遗传。各型病例的出血症状轻重不一。
现知凝血因子Ⅷ是一种复合物,其低分子部分与血液凝固有关,称为因子Ⅷ: C,在血友病甲患者的血浆中显著减少;其高分子部分称为ⅧR:Ag,含有多种分子量不一的“多组合体”(multimers)。ⅧR:Ag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内,也存在于血小板内。血小板对血管内皮下组织的粘附是通过因子ⅧR:Ag的中高分子部分(即因子von Willebrand)与血小板的特殊受体结合而发生的。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本身的聚集和释放功能是正常的,但由于缺少ⅧR:Ag,使血小板不能迅速粘附于损伤后血管壁内膜下的胶原,因而使出血时间延长。因子ⅧR:Ag也是运载Ⅷ:C的蛋白质。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由于缺少这种运载蛋白,引起Ⅷ:C的继发性减少,因而凝血机制也发生缺陷,出现与血友病甲相同的凝血障碍。
本病出血症状在儿童期较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男女发病机会相等。最常见的症状为鼻衄及粘膜出血,常有皮肤瘀斑,偶有胃肠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可以很严重。突出的是在小手术(如拔牙)或外伤时流血不止。其他部分出血较血友病甲及乙为轻。关节腔出血或深部血肿较少见。偶于分娩时可发生大出血或血尿。个别患者死于颅内出血。杂合子者可以无症状。
本病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而出血时间延长。因子Ⅷ:C大多减低。体外试验在病人的血浆中瑞斯托霉素(ristocetin)不能使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对玻璃珠的粘附性下降。其他血小板功能试验如血块凝缩、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凝血酶及正肾上腺素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均正常。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可使出血时间明显延长。
近年发现本病可分成Ⅰ、Ⅱ两型。Ⅰ型的ⅧR:Ag分子中所有各种多组合体都减少,Ⅱ型的多组合体类型性质异常。每型又可分成一些亚型(见表)。
本病的预防及治疗主要是避免外伤及可能引起损伤的
血管性血友病分型
| Ⅰ 型 所有多组合体都减少 | Ⅱ 型 多组合体类型异常 |
A 型 | B 型 | C 型 | A 型 | B 型 | C 型 |
遗 传 出血时间(分) ⅧR:Ag火箭电泳(%) 免疫放射电泳(%) 多组合体 ⅧR:RCF(%) Ⅷ:C(%) 对DDAVP的效应 | 常染色体隐性 >30 <5 <0.1 无蛋白质 <5 1~5 无增加 | 常染色体隐性 10~>30 低 低 均减少 低 正常 所有多组合 体均增加 | 常染色体显性 10~>30 低 低 均减少 低 低 所有多组合体 均增加 | 常染色体显性 10~>30 正常或接近正常 低 大、中多组合体无 低 低或正常 中等大多组合体 增加 | 常染色体显性 10~>30 正常或接近正常 低 大多组合体无 正常 低或正常 所有多组合体均 增加 | 常染色体隐性 10~>30 正常或接近正常 低 大、中多组合体无 异常区带 低 低或正常 中等大多组合体 增加 |
血小板ⅧR:Ag | 无 | 有 | 有 | 异常蛋白 | 正常 | 异常区带 |
劳动或体力活动。尽量避免外科手术;如手术是必须的,应采取必要的手术前措施,包括局部止血及输新鲜血浆或冷沉淀。不应用高浓度的因子Ⅷ浓缩物。月经过多时可用避孕药及抗纤溶药物。忌用阿斯匹林、潘生丁、保泰松、消炎痛等药物。
新药DDAVP可用以治疗中等或轻症病例。DDAVP(1-去氨-8-d-精氨酸-加压素)是加压素的一种人工合成衍化物,具有较强的抗利尿作用,但无明显血管收缩作用。注射于正常人、轻症血友病甲或轻症血管性血友病病人,均能使血浆内Ⅷ:C、ⅧR:Ag及血浆素原活化素显著增加。主要用于治疗轻症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同时可加用抗纤溶药,注意体液平衡。一次剂量为0.4μg/kg,静脉滴注,或鼻腔内滴注,0.25ml(每ml含1,300μg),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