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病辨证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血病辨证 血病辨证血液流行于周身经脉之中,遍布于机体脏腑组织,故血液为病比较广泛,李梴《医学入门》说:“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踡挛、痹痛、瘾疹、搔痒、好忘、如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尿等证,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临床常见的血证主要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血虚、血瘀和血热多与出血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出血能导致血虚和血瘀,血热和血瘀则常能导致出血,而血虚与血瘀又密切相关,故于血病的辨证,都不能孤立地对待。 常见血虚证候鉴别表
分析上述三脏血虚证候的特点,可以看出,不同脏器的血虚症,是与各脏不同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可参阅有关脏腑辨证条目。 另外,血属阴,血液为全身阴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血虚与阴虚亦有某些共同之处,如均有头晕眼花,心悸脉细等症,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血虚多无“热象”,若属气血两虚,则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寒象”。而于津液亏损的阴虚,往往能见到“燥热”征象,即所谓虚热,如五心烦热,面红潮热,舌质偏红,脉见细数等症。 血瘀证 血液在机体内是循环运行而不停的,故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而瘀滞于人体组织,或血液运行受阻,瘀积停滞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则均为瘀血。由瘀血所引起的种种病证,称为血瘀证。唐宗海《血证论》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 血瘀证,临床以疼痛,肿块,出血,有瘀斑,面色黧黑,舌色紫暗,或有瘀点,脉来细涩,皮肤干燥无光泽(又称肌肤甲错),或有紫斑(皮下出血)、丝状血缕(蜘蛛痣),以及腹壁青筋暴露等为主要见症。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或因跌打损伤,或因出血之后血积不散,或因气滞而血流不畅,或因气虚而运血无力,或因寒邪、热邪侵入血分等,皆可导致血瘀。瘀血阻塞经脉的运行,不通则痛,故疼痛是血瘀证的最主要症状,但与气滞的攻痛(胀痛)、窜痛不同,而是随其所瘀的部位有较固定的痛点,且多呈刺痛性质。瘀血积聚于身体局部,便会形成肿块,且部位固定,质较坚硬。瘀血阻塞脉络,可使血液不得循经运行,若离于经隧,则会引起出血。故出血的反复发作,亦是血瘀证常见之症状,于妇女月经不调,或产后尤为多见。其出血性状是色泽多属紫暗,或夹有血块。瘀血阻滞,停聚于一处,故皮肤及舌质有瘀斑,其色紫黑。瘀血阻滞,肌肤失于新血的濡养,故肌肤甲错。经脉内血行郁滞,血流量减少,充盈不足,故脉见细涩。它如丝状血缕、腹部青筋暴露等均为瘀血之特征。如因瘀血阻滞而影响津液之升降气化,则水液代谢障碍,可导致腹内积水,称为“血臌”。 血瘀病证,除了上述共同见症外,临床上又有兼气虚、兼血虚及兼血热之不同,其鉴别如下表: 血瘀兼证鉴别表
血热证 血热,指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而出现的病证。血热多见于外感热病,但在某些内伤杂病中亦常遇到,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亦常见血热证候。 血热证,临床以心烦,甚或躁狂,昏迷,口干不欲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脉细数,或见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及斑疹显露等为主要见症。多由外感热邪,或五志过极,郁热化火等因素所引起。血热炽盛,扰乱心神,故见心烦,甚则躁扰发狂,昏迷。阴血被耗,津不上承,故口干。热不在气分,故不喜饮。血属阴,邪热入于血分,故身热夜甚。热盛阳亢,则血行加速,故脉见数象。热伤营阴,血容量减少,故脉见细象。血热炽盛,灼伤脉络,迫血而妄行,故可见吐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斑疹等。 血寒证 血寒,即寒客血脉。是指血分有寒邪,血脉因寒而凝滞的病证。临床以疼痛喜暖,得热则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或寒滞肝脉,而见少腹疼痛,并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等为主要见症。多因感受外来寒邪,机体阳气被寒邪困遏,血脉运行凝滞所致。寒性凝敛,寒邪客于血脉之中,致使血液运行凝涩而不通,故发疼痛,遂成寒客血脉之证。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其疼痛遇热易于缓解。肝经“过阴器,抵小腹”,寒客肝脉,故其经络循行部位发生疼痛、收引症状。妇女经产期间感受寒凉,寒邪客于血脉,以致宫寒而血瘀,则可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暗淡而夹有血块等。 ☚ 气病辨证 气血同病辨证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