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胆红素检查
1883年Ehrlioh报导了胆红素能与含氯化重氮苯磺酸的试剂起偶氮反应,产生红紫色的偶氮胆红素。此试剂即欧氏(Ehrlich)重氮试剂,简称重氮试剂。1913年van den Bergh首先将此反应应用于血清胆红素的检查,故称此反应为凡登白(van den Bergh)反应。他还发现有的黄疸病人血清中的胆红素在水溶液中就能直接与重氮试剂作用产生红紫色的偶氮胆红素,这种胆红素当时称为直接胆红素,现已知就是与葡糖醛酸结合的结合胆红素,这一反应称凡登白直接反应。还有的黄疸病人血清中的胆红素,必须加乙醇后才能与重氮试剂作用,呈现紫红色,这种胆红素当时称间接胆红素,以后得知是非结合胆红素,这一反应称凡登白间接反应。检查血清中胆红素的目的在于发现急性黄疸、鉴别黄疸性质,判定黄疸程度和观察黄疸消长情况等。检查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 即凡登白反应。向血清中加重氮试剂,于交界处立即出现紫红色环,并于30s内达到最高深度者,称直接迅速(立即、即刻)反应;30s内出现紫红色环并逐渐加深者称直接双相反应; 一分钟后才开始出现紫红色环者称直接迟缓(延缓)反应。迅速、双相和迟缓反应中与重氮试剂作用显色的都是结合胆红素。单葡糖醛酸胆红素(色素I)多于双葡糖醛酸胆红素(色素II)时,往往呈迟缓反应。10min后仍不出现紫红色环者为凡登白直接反应阴性。这时可加入反应加速剂,一般多用乙醇(也可用甲醇、苯甲酸咖啡因、尿酸或十二烷基磺酸钠),充分混匀后,观察2~3min,如只见混浊,不见显色,则为凡登白间接反应阴性。如显红色则为间接反应阳性;根据色的深浅,分为强阳性或弱阳性。直接双相反应和直接迟缓反应时,也可于充分显色后混匀加乙醇,如颜色变深,则说明除结合胆红素外,尚有非结合胆红素存在。正常人凡登白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可为阴性或弱阳性。凡登白反应呈直接迅速反应者说明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肝外或肝内梗阻性黄疸。呈直接双相反应者多见于肝细胞性黄疸,这时往往两种胆红素都增加,但以结合胆红素为主。间接反应强阳性者提示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见于溶血性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及一分钟胆红素含量测定 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是Ducci-Watson法(即改良的Malloy-Eve-lyn法)。测定时,向一份被检血清中加重氮试剂,整1min时用540nm波长比色,所测得的相当于凡登白反应中的直接迅速反应的胆红素,即一分钟胆红素量;再向另一份同一被检血清中加重氮试剂并加甲醇,促进非结合胆红素与重氮试剂起反应,15min后用同一波长比色,所测得的为总胆红素量;二者相减即得非结合胆红素量。另法为改良的Jendrassik-Grof法,原理与Ducci-Wa-tson法同,特点是用苯甲酸咖啡因试剂代替甲醇,促进非结合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的反应,用以避免产生沉淀,另外用抗坏血酸按时终止重氮反应,最后用菲林II液使之显稳定的绿色,在600nm波长比色。
用以上各法测定的血中胆红素正常值都一样,总胆红素为0.2~1.0mg/dl,结合胆红素 (一分钟胆红素) 为0~0.2mg/dl,非结合胆红素为0.2~0.8mg/dl,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之比<0.25。
结合胆红素升高可由于
❶肝外胆道梗阻时胆红素逆流入血,见于胆石症、壶腹周围癌或外伤炎症所致的胆道狭窄;
❷肝细胞排泌胆红素障碍,见于冬眠灵、蛋白合成激素引起的胆汁淤滞、妊娠复发性黄疸、慢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Rotor综合征)、慢性特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和毒物或病毒所致的肝炎等。后者很可能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后,胆酸合成发生障碍,以致不能有效地将结合胆红素转送到胆小管。以前曾认为是由于已排入胆小管中的结合胆红素经坏死肝细胞逆流入血,或胆小管通透性增加所致,这一点未得到证实。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可由于
❶产生增加,见于各种溶血性疾患;
❷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见于轻型慢性间歇性幼年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和胆道造影剂引起的黄疸;
❸肝细胞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葡糖醛酸化,见于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Grigler-Najiar综合征)和重型慢性间歇性幼年型黄疸等,其根本原因是葡糖醛基转换酶的缺陷。病毒或毒物所致之肝炎,可由于肝细胞摄取和处理非结合胆红素障碍,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传统上将黄疸分为梗阻性、肝细胞性和溶血性三种。这三种黄疸往往不是单纯性的,梗阻性者因肝内长期胆汁淤积而导致肝细胞功能障碍,所以非结合胆红素也可升高;溶血性者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肝细胞损伤,结胆红素也可增加; 因此三者有时难以鉴别。观察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比例,对鉴别可稍有帮助。如总胆红升高,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之比<0.25,应多考虑溶血生黄疸; 如二者之比为0.25~0.70,应多想到肝细胞性黄疸;如>1.0,则可能是肝外梗阻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