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血清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动物因接受大量异源抗血清治疗而产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属Ⅲ型变态反应病。血清对异种动物是一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一般在血清注入后7~14天形成,此时如血清抗原未完全排出,并与抗体相遇,即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全身沉着。动物出现发热,体表淋巴结肿大,关节肿胀和疼痛。注射少量浓缩精制的抗血清,可避免发生此病。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注射动物血清后所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叫血清病。常见的血清有白喉血清、破伤风血清及各种抗毒血清等。病人多在注射后1~3周内发生,其表现程度与病人过敏体质程度、注入量多少、注入途径有关。一般有皮疹、水肿、发热、乏力、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有神经系统症状;过去曾发生过血清性过敏反应,又注射后可立即出现休克症状(称血清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用动物血清前应详细询问过敏病史、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阳性者急需注射时必须进行脱敏。对血清病应依病情行抗过敏、抗休克、补液、吸氧等。

血清病serum-disease

是一次注射大量血清后发生的免疫复合物(Ⅲ型)过敏反应。沉淀性复合物很易被固定和被吞噬细胞从血中清除。可溶性复合物有抗体过剩、极度抗原过剩和轻度抗原过剩三种情况,只有后者是较大的可溶性复合物,可在血液中循环一段时间逐渐沉着到各组织中,引起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和蛋白尿等血清病症状与体征。应用精制血清制剂很少发生本病。

血清病

血清病

血清病是患者对外来抗原,常见的是异种蛋白包括血清所发生的免疫复合物型过敏反应,临床上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痛为主要表现。最初发现于接受异种血清者,故名。
引起血清病的抗原可以是全抗原、不全抗原或半抗原。全抗原主要包括异种蛋白,如血清制剂、菌苗、疫苗、组织浆以及各种酶类。同种异体蛋白偶可引起血清病,如输血后。不全抗原或半抗原多为各类药物,如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磺胺类、硫脲嘧啶及水杨酸盐等。外来抗原引起血清病的能力与抗原的种类及抗原进入机体的总量有关。对同一种抗原,血清病的发生则与体质及年龄有关。一般而言,机体摄入同一抗原的总量越大、年龄越高,引起血清病的机会越多。
血清病是免疫复合物(Ⅲ型)过敏反应的典型代表。其基本过程是: 在抗原过剩条件下所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沉积在血管内皮和基底膜上,并激活补体。补体激活后的产物具有趋化性及过敏毒素作用,引起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及嗜碱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渗出、血管内凝血及组织水肿、出血坏死。这些反应持续进行,直至抗体增加、免疫复合物变大以致有关的抗原得以完全清除为止。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发生在外界抗原进入体内后7~21天。有过敏史者,再度接受同一抗原,症状往往在3天内出现。发热、皮疹常先出现。体温在38~39℃间。皮疹多为荨麻疹,也可为红斑、麻疹样或其它类型,伴有痒感。2~3天后,出现关节肿痛,可累及大、小关节,常有关节积液。全身性浅表淋巴结肿大颇多见,脾大者也不少。少数患者发生肾小球肾炎、血管炎、周围神经炎,重者可出现木僵、偏瘫、昏迷或喉水肿。偶可累及心脏而出现心律失常和心包摩擦音。胃肠道受累时有腹痛、腹泻、恶心或呕吐。注射抗原处出现瘙痒、红肿,为诊断的重要线索。
实验室检查可见周围血白细胞增加,一般不超过20×109/L(20 000/mm3)。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多下降。由马血清引起者,早期血中多可检出马丙种球蛋白,在疾病后期则可检出抗马IgA抗体。
诊断
主要根据异种蛋白制剂使用史或服药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
防治
首先应去除病因。病因除去后,本病多自限。轻型病例可给予抗组胺或非激素类抗炎药。较重患者,须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预防本病发生主要是严格掌握异种蛋白制剂和某些药物的适应证,以及在使用这些制剂或药物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进行皮肤试验。有过敏史或皮试阳性者,当尽量改用其它治疗方法;如必须使用此抗原,则需先行脱敏治疗。脱敏治疗中,少数患者可有速发型过敏反应,故在注射前应准备好抢救措施。

☚ 过敏休克   过敏性鼻炎 ☛

血清病

serum disease (/sickn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