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因子检查
已发现的凝血因子共有13个,由于命名未能统一,因此,国际上通常是按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Ⅰ~ⅩⅢ来表示。其中因子Ⅵ系由Ⅴ转变而成,并非独立的因子,故实际上只是12个。除因子III外,其余存在于血浆中。除因子IV(Ca++)外,均属蛋白质。
因子I: 即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由肝脏产生。经凝血酶的水解作用脱去小分子多肽A和B,纤维蛋白原被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FM),它可以自动聚合成疏松的可溶于尿素或一氯乙酸溶液的纤维蛋白聚合体,继而在被激活的因子XIII及Ca++的作用下,变为不再溶于尿素溶液的纤维蛋白。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正常含量随各种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异,盐析法为2~4g/L或200~400mg/dl,它的止血浓度为1g/L或100mg /dl (见“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条)。
因子II: 即凝血酶原,是一种糖蛋白,在肝脏合成时需依赖维生素K,它可被硫酸钡吸附。在凝血活酶和Ca++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被转变成凝血酶,后者再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在正常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约75~85%被消耗,故血清中尚含少量的凝血酶原。消耗程度主要取决于凝血活酶产生的量和活性,消耗不佳时,血清中的含量增加。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原用盐析法测定为10~15mg/dl,正常波动范围为60~130%(以对照血浆为100%)。
因子III: 即组织因子或称组织凝血活酶,遍及全身各个组织,尤以脑、肺、胎盘和血管含量最丰富。因子III包括二个活性部分: 一是蛋白质部分,具有肽酶活性,可与因子VII及Ca++相互作用,参与外源凝血系统的凝血。另一是磷脂成分,有类似血小板第3因子的活性物质。正常血浆中无因子III。在组织损伤时,因子III可进入血浆中,参与外源性凝血活酶的生成。由于临床上从未发现因子III缺乏症,因而也无需作实验室测定。
因子IV: 即钙离子(Ca++),存在于血浆和血清中,是唯一的非蛋白质凝血因子。它除与血小板聚集有关外,凝血过程中许多环节都需要Ca++的参与。由于在凝血过程中所需Ca++的有效浓度较低,故临床上除因大量输入枸椽酸钠抗凝的血液造成血钙过低而引起凝血障碍外,单纯由于Ca++浓度过低而引起的凝血障碍是罕见的。
因子V: 即前加速素,又称血浆加速球蛋白、易变因子,由肝脏合成。存在于新鲜血浆中,血清中无,不被硫酸钡吸附。它的作用是与活化的因子X、血小板因子3及Ca++等形成凝血活酶。正常人血浆中因子V的含量为50~150%(以对照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为25%。检查方法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期法)和因子V定量等。
因子VI: 即加速素,是因子V的激活状态,不能视为一个独立因子,故已不用这一名称。
因子VII: 即前转变素,又称血清凝血酶原转变加速素或稳定因子,是由肝脏产生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稳定性较好,故可存在于贮存血浆和血清中,易被硫酸钡所吸附。因子VII仅参与外源凝血系统的凝血,正常范围是65~135%(以对照正常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为10~20%。测定方法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期法)和因子VII定量等。
因子VIII: 即抗血友病球蛋白、抗甲种血友病因子,主要由肝脏合成,肝外也可合成20%。贮存稳定性差,只存在于新鲜血浆中,不被硫酸钡吸附。与活化的因子IX、血小板因子3及Ca++形成复合物,可使因子X活化,参与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含量正常范围为55~145%(以对照正常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为25%。因为甲种血友病的发病率在凝血障碍性疾病中较高,故因子VIII测定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测定方法有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和因子VIII定量等。
因子IX: 即血浆凝血活酶成分,又称抗乙种血友病因子或Christmas因子,是由肝脏产生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一种糖蛋白。贮存稳定性较好,故也存在于贮存血浆和血清中,且可被硫酸钡吸附。在活化的因子XI作用下,参与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正常人的含量范围是60~140%(以对照正常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为20~25%。测定方法可采用因子IX定量、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和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等。
因子X: 即Stuart-Prower因子,为由肝脏产生的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之一,是一种糖蛋白。贮存稳定性较好,故存在于贮存血浆及血清中,可被硫酸钡所吸附。参与内源及外源凝血系统的凝血。正常范围是45~155%(以对照正常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为15~20%。测定方法有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期法)、因子X定量及蛇毒时间测定等。
因子XI: 即血浆凝血活酶前质或抗丙种血友病因子,在血浆和血清中均有,硫酸钡对它的吸附作用很小,故吸附血浆中仍含有一定量。在活化的因子XII作用下,因子XI被激活后。参与内源凝血系统的凝血。正常血浆中的含量为65~140%(以正常对照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为15~25%。测定方法与因子VIII和IX相同。
因子XII: 即接触因子,也称Hageman因子。是内源凝血系统的始动因子,当其接触到损伤血管壁而被暴露的胶原组织或带有负电荷的物质如白陶土和玻璃表面时,即被激活,从而始动了整个内源凝血系统。它在凝血过程中不被消耗,故血浆和血清中均含有,它也不被硫酸钡所吸附。正常人血浆中含量为50~150%(以对照正常血浆为100%),有效止血浓度<10%。本试验的测定方法有两种:
❶全血法: 取口径相同的普通试管和涂硅试管各一支,分别同时加入受检者血各1ml,同时置于37℃水浴中,然后观察并记录两管血液的凝固时间。正常人两管血液凝固时间相差极大,若相差有限或几乎无差异,则提示因子XII缺乏;
❷血浆法: 取口径相同的普通试管和涂硅试管各1支,分别同时置草酸盐抗凝的受检血浆各0.1ml,然后再各加入0.025M氯化钙溶液0.1ml,在37℃水浴中观察两管血浆的凝固时间。正常人两管血浆凝固时间平均相差在80s左右,若相差短于30s,提示缺乏因子Ⅻ。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罕见,且临床出血表现不显著。故本试验主要用于获得性因子Ⅻ缺乏症及在内源凝血系统障碍时与其它凝血因子缺乏症作鉴别。
因子ⅩⅢ:即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也称纤维蛋白酶。存在于血浆中,不被硫酸钡吸附。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释放出二个小分子多肽A和B。纤维蛋白单体可自行聚合成疏松的可溶于5M尿素溶液中的聚合体,经过活化因子ⅩⅢ及Ca++的作用后,即可变为牢固的、不再溶于尿素溶液的纤维蛋白。正常人血浆中含量为50~150% (以对照正常血浆为100%),最低有效止血浓度约为5%。正常人血浆凝块不溶解于尿素溶液中;若受检者缺乏因子ⅩⅢ,则其血浆凝块便可很快溶于尿素溶液。
检查任何一项凝血因子缺乏,一般先作过筛试验,以明确属于那几个因子缺乏的可能,然后再分别检测此范围内的各个因子。检测凝血因子的方法很多,共同的基本原则如下:
❶当发现凝血不正常时,在疑为缺乏某几个因子的血浆中加入某已知的凝血因子,再测血浆凝固时间,如转为正常,证明被测血浆缺此因子,如仍不正常,提示被测血浆中不缺此因子,称为生成试验;
❷在正常血浆中去除某凝血因子,致使凝血时间延长,再加入被试血浆,如凝固时间转为正常,证明该血浆不缺此因子,反之,如凝固时间仍延长,提示此因子缺乏,称为纠正试验。制作缺乏某因子的血浆,可根据该因子的理化特点,采用吸附法或沉淀法等。对于不稳定的因子,常用加热、药物破坏或抑制其活性的方法。在此类试验中,动物血浆可以代替人的血浆,由于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每次都应作正常对照或阳性对照;
❸应用化学或免疫方法定量测定某凝血因子,较为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