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耗损过多
血小板在血循环中的生存时间为8~12天。正常时,2/3的血小板在血循环中,1/3阻留在脾内。血小板主要在脾及肝中破坏。
血小板耗损过多的原因可分为非免疫性和免疫性的两种。非免疫性者主要发生在感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海绵窦状血管瘤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此外,脾肿大时80~90%的血小板可阻留在脾脏内以致破坏增多,也属于非免疫性破坏增多。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是指血中出现破坏血小板的抗体,血小板破坏加速。这种抗体的来源在有的疾病尚不清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较敏感的检测方法可在60~70%的患者血液中测出抗血小板抗体,90%以上的患者血小板上相关IgG增高。这种抗体属于7SIgG,可通过胎盘。附有抗体的血小板易被肝、脾内的巨噬细胞破坏。如附大量抗体,则较易在肝内破坏。有时,血小板抗体也可见于药物(如奎尼丁、消炎痛等)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输血后紫癜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PLA1抗原阳性的血小板输入PLA1抗原阴性的患者,产生了抗PLA1抗体。这种抗体与供者血小板上脱落的抗原结合,然后附着在患者的血小板上,使其容易破坏而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