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小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血小板xuè xiǎo bǎn血液的组成部分之一。1909年周树人《人生象学·本论》:“血小板无色而小,约得赤血轮之三至四分一,形圆或椭圆。”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Blood-platelet,血小板。”◇血栓细胞、血栓板、血小班。 血小板blood platelet哺乳动物血液中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血涂片上呈星形或多角形,无细胞核,中央有嗜碱性小颗粒,周缘均质透明;电镜下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4μm,活动时有伪足伸出而呈棘球状。在凝血和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 血小板xuexiaoban血液的细胞成分之一,来自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血小板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中血小板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0~30万/立方毫米。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 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血管壁有损伤时,血小板粘附在伤口处,聚集成堆,为止血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堵塞物,并释放出腺苷二磷酸(ADP)、5-羟色胺等,使血管进一步收缩并聚集更多的血小板,促进止血。同时血小板表面吸附许多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其本身也含多种止血、凝血因素,可以促进凝血,尤以血小板因子3(PF3) 为重要。其释放的血栓收缩蛋白可使凝血块收缩,更有利于止血,故血小板数量与质量异常时,均可导致出血。有出血倾向时,应做血小板计数。必要时还需做血小板功能试验。血小板计数少于10万/立方毫米为减少。常见于引起血小板产生减少、破坏亢进、消耗过多之各种疾病。 ☚ 白细胞 血浆蛋白 ☛ 血小板 血小板xuexiaoban血液中一种没有细胞核的小体。它不具完整的细胞结构,只是小块的胞质,体积小,直径只有2~4微米,在血流中呈圆形或椭圆形。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血小板10~30万个。其数量可随机体情况改变而变动,如饭后、组织损伤大量出血后都会增加。新生的血小板由骨髓制造,寿命很短,只有3~8天。血小板的基本功能:当身体某处损伤出血时,它能粘附在破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堵塞伤口而止血; 能释放一些物质,引起破损血管的平滑肌收缩,使管腔变小、血流减慢,而促进止血;能吸附血浆中与凝血有关的凝血因子,并且释放一些物质加速血凝填塞伤口;在血块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内含有的物质发生收缩,使血块形成坚实的塞子填在伤口上,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当人体因某些疾病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时,会发生流鼻血、牙龈出血和皮下紫癜等症状。 ☚ 白细胞 血型 ☛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系血液的一种有形成分。由骨髓巨核细胞胞浆碎片而成。不具备完整细胞的结构,没有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直径为2~4μm,体积为5~10μm3。正常情况下为0.20~0.40×1012/L(20~40万/mm3)。血小板由透明质部和颗粒部两部分组成。透明质部可见有一些细粒,略显嗜碱性,瑞特染色可染成清亮的蓝色。颗粒部中有两种颗粒:第1种为α颗粒,此颗粒含有多种酶类,包括凝血酶原致活酶等,还有血小板第3因子;第2种颗粒又包括两型,一种是线粒体,含量较少,另一种是高密度颗粒,内含有5-羟色胺。颗粒部另一种成分为管泡结构,内部可能含有凝血酶原的致活物质。血小板在血液内可存活8~12天。衰老的血小板大都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约有2/3在肝脏内破坏、1/3在脾内破坏。血小板生存情况、生理功能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离开血液后,与破损组织、酸碱、空气、玻片接触时形态很快改变、结构遭到破坏,便发生凝集现象。血小板的重要功能就是参加凝血过程,此过程的核心是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使液体状态的血液发生凝固。此过程是一复杂的过程,而血小板在此过程中从形态、结构至生理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人体血小板质、量的情况如何对凝血十分重要。 血小板血液内无色的小体,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呈双凸圆盘状,在血涂片上多呈不规则形。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内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中起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以外的脊椎动物还普遍有一种血栓细胞,有与血小板相似的功能。 血小板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分。没有细胞核,形状和大小不规则,由透明质部和颗粒部组成。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能使血液发生凝固及血块的回缩作用。参见“生物”中的“血小板”。 血小板 血小板指血液中无细胞核的小体。其形状和大小很不规则,成年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10~30万个。由于血小板既消耗氧气又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所以仍将其看作是能进行代谢的血细胞。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 免疫缺陷与肿瘤 凝血因子 ☛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周围血液中的最小细胞,直径2~4μm,直接计数正常值为1~3×1011/L。它具有多种促进血液凝固及缩血管活性物质,借助于本身粘附、凝聚及释放等功能,对维持正常止血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 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的小块细胞质(参见“巨核细胞-血小板”发生条),为两面微凸的圆盘,直径2~4μm,数量有10万~30万/mm3。它们表面有细胞膜,无细胞核,胞质有细胞器和与外面相通的管道。血小板对止血和凝血有重要作用。在血液中生存7~14天。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a.血小板的超微结构 b.和 c.血小板受刺激后的形态变化 1.α颗粒 2.致密颗粒 3.致密小管系统 4.微管 5.开放小管系统 6.糖原颗粒 血小板的结构 血小板正面呈圆或卵圆形,侧面呈梭形。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它们呈不规则或多突形,常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含成群的紫色颗粒,此处称颗粒区; 周边的胞质显弱嗜碱性,染浅蓝色,称透明区(彩图1)。电镜下,见细胞膜外表有厚15~25nm的细胞衣和附着的含凝血因子的薄层血浆。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开放小管系统错综分布,通连外界,血浆能进入其内;致密小管系统不与外界通连,多分布于血小板的边缘,内容物的密度与胞质相近,能收集钙,合成前列腺素和微管蛋白。血小板边缘有呈环状的微管束,可能与保持血小板的形状有关(见图)。细胞膜内侧和微管间有微丝。颗粒区有两种颗粒(见图),❶α颗粒: 圆形,直径0.15~0.2μm,有单位膜包裹,内容物不一,有的为中等密度的均质物,有的是致密的大颗粒,有的含晶样体;有的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或组织蛋白酶A和D等; ❷致密颗粒: 有单位膜包裹,内容物密度很高,含5-羟色胺、ADP、ATP、肾上腺素和抗血纤维蛋白酶等。颗粒区也含糖原颗粒和线粒体。 血小板受刺激后的反应 血小板对止血和凝血有重要作用。血小板表面有胶原、ADP和凝血酶等受体,血管受损时,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出现有顺序的许多反应: ❶形态变化: 血小板伸出突起,各种颗粒移到开放小管系统附近; ❷凝聚: 血小板表面的粘度增大,互相凝聚成团;细胞膜的磷脂蛋白复合物(血小板第3因子)暴露,使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变成细丝状的纤维蛋白,互相交织成网,将血小板凝块和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 ❸细胞膜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生成前列腺素等,使更多的血小板发生形态变化; ❹致密颗粒通过开放小管系统释放ADP和5-羟色胺等,使血凝块继续增大; ❺α颗粒通过开放小管系统释放血小板纤维蛋白原、血凝固因子V、VIII和XIII等,参与形成纤维蛋白。血凝块封闭血管破孔而止血,并保护血管的损伤面,使内皮再生,血管愈合。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等又对内皮细胞起作用,使内皮释放激活因子,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酶,使凝血块溶解,以防血管阻塞。 ☚ 白细胞 血细胞发生 ☛ 血小板blood platelet;thrombocyte 血小板blood platelets,thrombocyte 血小板platele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