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蜱pí見“蠯”。 蜱读音p·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宾弥切,平,支韵。 上一条: 裨 下一条: 鞞 ![]() ![]() ![]() ![]() ![]() 蜱pí节肢动物,身体椭圆形,大多数吸食人畜血液,能传播多种疾病,有的也危害植物。也叫壁虱。 蜱蜯。《儀禮·既夕禮》: “東方之饌,四豆,脾析,蜱醢,蔡菹,蠃醢。” 鄭玄注: “蜱,蜯。”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軟體部 > 瓣鰓 > 蠯 > 蜱 蜱 pí 同“蠯”。 蜱*piF2E7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蜈蚣:蝍蛆 百脚 吴公 蜈公 天龙 蝍蛆 即且 蒺藜 ☚ 腔肠动物 软体动物 ☛ 蜱tick畜禽体表的一种重要寄生虫。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目(Acarina)。分布普遍,全世界已发现有800多种,分属于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前二科为常见蜱类。蜱体大,成虫长2~10 mm(饱血后达30 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骨化的盾板,整个虫体融合为一,前方为假头(颚体),有一对板状气门,具足4对(幼虫仅3对),第一对足的附节上有哈氏器。不完全变态发育。幼虫、若虫和成虫均营寄生生活,吸食宿主血液。宿主范围广泛,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有些蜱类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畜的健康危害极大。 蜱 蜱pi无脊椎动物,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一般可分为硬蜱、软蜱和纳蜱3大类。硬蜱有一盾片所形成的硬背,软蜱则无。体小,长数毫米至1厘米。表皮革质,褐色。体躯由颚体部和椭圆形的体部构成,体部背面有坚厚的几丁质板。成蜱有足4对,幼蜱有足3对。大多数能吸血,传布病原体,为人、畜的害虫。 ☚ 珍奇扁蛛 螨 ☛ 蜱Tick俗称草爬子,系蜱螨类吸血节肢昆虫中最大的一种。分硬蜱和软蜱。蜱有颚体及躯体两部分,头胸愈合成囊状体,体长2~12mm,足4对,有口器及倒齿。喜生于矮林及草丛中,春季大量繁殖,生活史经卵、幼虫、若虫与成虫不同阶段。蜱喜吸人、畜血,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可传播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病原体,能引起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两栖类、爬虫和人类多种疾病,其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有森林脑炎、婢媒出血热、婢媒回归热、Q热、兔热等。野外作业人员应涂防虫药物、着防护服,特殊人员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 蜱 蜱Pi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的种类,已知有8 000多种,暂时性寄生于陆生恒温动物的体表,吸食血液。蜱身体各部分完全愈合,背甲发达,体前端伸出一取食器官假头。卵孵化后经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期,各期需吸血才能进一步发育。蜱广泛分布于灌木丛、草地、荒漠以及寄主巢穴或休息地等处,多种寄主或单一寄主,一次吸血后,虫体体积往往成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耐饥饿力强。蜱在吸血的同时可传播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斑疹伤寒、回归热等,其吸血时分泌的毒素还可引起蜱瘫痪。 ☚ 蜘蛛 螨 ☛ 蜱 蜱无脊椎动物,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主要有硬蜱和软蜱2类。体小,长数毫米至1厘米。硬蜱的体部背面有坚厚的骨化质板形成的硬背,软蜱体柔软,无硬背。表皮褐色。成蜱有足4对,幼蜱有足3对,用颚体叮咬人、畜。我国常见的硬蜱分布较广的为森林革碑(Dermacentor silvarum),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北和新疆林区、草原、灌木丛、山地,多在白天活动,寻找宿主吸血;还有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等,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新疆林区。危害动物,也常危害人。并能传播多种疾病,如蜱传斑疹伤寒、蜱传出血热和回归热等。 ☚ 蜘蛛 螨 ☛ 蜱ticks属蛛形纲的节肢动物。有软蜱和硬蜱之分,均营寄生生活,吸食血液。宿主范围广泛,包括各种哺乳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有些软蜱可传播Q热和蜱媒回归热。国内已发现8个种,分属锐缘蜱和钝缘蜱两属。硬蜱为森林脑炎、Q热、北亚斑疹热、土拉伦菌病、布鲁杆菌病、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巴贝虫病的传播媒介。常见的硬蜱分属硬蜱、血蜱、革蜱、璃眼蜱、扇头蜱和牛蜱等属(图)。 硬蜱 蜱 蜱蜱属于蜱螨亚纲寄螨目的蜱亚目(Ixodida)。这一亚目的形态和螨类近似,主要特征是: 体型在蜱螨亚纲中最大,成虫体长2~10mm (饱血后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骨化的盾板。有气门1对,位于第4对足基节之前或之后,有气门板围绕。第1对足跗节有一感觉窝,称为哈氏器(Haller's organ)。口器由1对螯肢和1片口下板构成,口下板上有排列的逆齿。有眼或无眼。须肢4节,末端无爪。 波斯锐缘蜱 蝙蝠锐缘蜱[Argas vesperitlionis(Latreille,1802)] 体亚圆形,前缘凸出。主要寄生在蝙蝠类,偶然侵袭人,可传播Q热。该蜱在我国很多地方有发现;在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 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us papillipes(Birula,1895)] 体表颗粒状,肛后横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呈直角。一般寄生在狐、野兔、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中,也侵袭人,可以传播蜱媒回归热和Q热。该蜱主要见于新疆;在国外分布于中亚地区。 拉合尔钝缘蜱(O. lahorensis Neumann,1908) 体表皱纹状,密布星状小窝,无肛后横沟。主要寄生于绵羊,在其它家畜也有发现,有时也侵袭人,能传播布鲁氏菌病,并能经卵传递;也能传播Q热。该蜱在我国新疆、西藏曾有发现;在国外分布于中亚地区。 硬蜱科 种类较多,分布也广。它与软蜱科的主要区别是: 躯体背面有骨化的盾板,覆盖背面全部(雄性)或前面一部分(雌性及幼期)。假头位于躯体前端。气门板位于第4对足基节后外侧。须肢各节不能转动。本科大多数种类生活在野外,如林区、草原、灌木丛、山地等;也有少数种类生活在小型兽类的洞穴内。它们多在白天活动,寻找宿主吸血。生活史各个活动期都吸血1次(个别种类雄虫不吸血),每次吸血时间较软蜱长,一般需要几天至1周。硬蜱的繁殖力很强,吸饱血的雌虫产卵数千粒,有的达1万粒以上。全世界已知约有650种,分13个属。我国已知的种类有9属约100种,常见种有: 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Schulze,1930) 是东北林区的优势种。体长中等,未吸血个体约2.5~3.5mm。第1对足基节具一细长的内距。假头基腹面的耳状突钝齿形。生活于原始林区,在针阔混交林出现最多。成虫在春夏季 (4~6月) 活动,幼虫和若虫在温暖季节(4~10月)出现。大约3年完成1代。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在自然界越冬。宿主范围很广,成虫寄生在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常危害人。幼虫和若虫寄生在小型哺乳类和鸟类。该蜱是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不仅在越冬期能保存病原体,并能经变态期和经卵传递。它还能传播Q热和北亚斑疹热等病。该蜱分布于我国东北和新疆;国外分布包括朝鲜、日本、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 ![]() 全沟硬蜱 草原硬蜱 (Ixodes crenulatus Koch,1844) 须肢粗短。无假头基突。耳状突呈脊状。第1对足基节后内角细窄。爪垫短,不及爪长的1/3。该蜱生活在草原地区。主要寄生在旱獭、狐、獾等洞穴型兽类,在宿主洞穴内常发现。温暖季节(5~8月)发生数量较多。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西北和西藏;在国外分布于中亚、西亚、欧洲及北非一些国家。 日本血蜱 (Haemaphysalis japonica Warburton ![]() 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ampanulata Warburton,1908)假头呈铃状。爪垫短,约及爪长之半。雌性盾板心形。雄性第4对足跗节粗短。主要生活在农区或草原地带。活动季节在5~9月。生活周期约2个月,以饥饿的幼虫和成虫在自然界越冬。常寄生于狗,也发现于牛、马、鹿、猫。能传播Q热。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华中;在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和越南。 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 Olenev,1932)盾板上珐琅彩明显。第1对足转节背距尖出,雌性第4对足基节外距末端超出该节后缘。雄性气门板背突达到盾板边缘。生活在林区或草原地带。一年繁殖1代。成虫春季活动; 幼虫和若虫夏秋季出现,主要以饥饿成虫在自然界越冬。宿主范围很广,成虫寄生于各种家畜和大型野生动物,也侵袭人; 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啮齿类及野兔等小型动物。可传播森林脑炎、Q热、北亚斑疹热和土拉伦菌病。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国外分布于蒙古和苏联。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 Olenev,1929) 与森林革蜱形态相似,但第1对足转节背距短而圆钝。雌性第4对足基节外距末端不超出该节后缘。雄性气门板背突较直而短,达不到盾板边缘。该蜱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其生活习性、宿主以及地理分布均与森林革蜱相似。传播北亚斑疹热,并能经变态和经卵传递;也传播布鲁氏菌病。 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 Schulze,1919)体型瘦窄。足细长,其背缘有浅黄纵带,但无环节。盾板表面平滑。常见于草原区和农区,主要生活在畜舍。一年繁殖1代。成蜱春夏季(5~7月)活动,幼虫多在夏秋季出现,以幼虫在畜舍内或以若虫在宿主身上越冬。主要寄生于牛,也发现于其它家畜,有时侵袭人。可携带Q热、北亚斑疹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病原体。该蜱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及华中;在国外广布于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及东非一些国家。 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Olenev,1931) 体型大。足粗壮,各关节的浅色环带和背缘纵带相当明显。盾板上刻点稀少。颈沟长,呈斜沟形。雄性气门板呈烟斗状。生活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区。成虫大量出现在春夏季。为三宿主类蜱。一年繁殖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牛、马等大家畜,也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为新疆出血热的传播媒介,病原体能经卵传递。该蜱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和西北;国外分布于苏联和蒙古。 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Latreille,1806)] 假头基六角形。盾板多数刻点细。雌性侧沟长,伸达盾板后侧缘。雄性肛板窄长,其内缘突角不明显。该蜱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很多国家;在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均有发现。主要寄生于狗和其它家畜,也侵袭人。可传播Q热、北亚斑疹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病。在华北地区,活动季节为5~9月,生活周期约需50天。一年可繁殖3代。以饥饿成虫在自然界越冬。 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Canestrini,1887)]假头短小,假头基六角形。口下板两侧各有4纵列小齿。第1对足内距和外距明显。雄性盾板具尾突。主要寄生于牛和其它家畜,有时也侵袭人。可传播Q热。在华北地区活动季节为4~11月。生活周期约50天。每年繁殖4~5代,主要以饥饿幼虫在自然界越冬。在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均有发现; 在国外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以及中美、南美、东非、南非的许多国家。 ☚ 螨 蝎 ☛ 蜱pí {动} (壁虱) tick △蜱pí14画 虫部 一种节肢动物,身体扁平,成虫有四对脚,种类很多,有的吸植物的汁,有的吸人、畜的血,能传播脑炎、回归热等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