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蜜蜂化石bee fossil保存于岩石中的古蜜蜂遗体,有的也存在于琥珀之中。蜜蜂化石对研究蜜蜂的起源、演化、分类有重要意义。 有关蜂化石的记载,首见于中国陶弘景对梁代《名医别录》中的一则注释。他说:“俗有琥珀中有一蜂,形色如生。”但后人无法断定,这就是蜜蜂化石。20世纪以来,德国A.汉德勒斯、美国D.A.科克里尔、德国G.斯塔茨、英国F.E.佐伊纳、英国L.安布鲁斯特、意大利L.鲁西、中国洪友崇、美国T.W.卡利内等人,对已发现的蜜蜂化石进行了研究,共定名蜜蜂属化石已绝灭种9个种和7个亚种,加上两个现生种。详见下页表。表中各种化石,分别分布于古北区(欧亚古陆温带区)、东洋区(热带、亚热带地区)、非洲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现生种西方蜜蜂原产于地中海周围地区,现已引入世界各地饲养;东方蜜蜂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发现的蜜蜂化石,以北泊子古蜜蜂(Palaeapis beiboziensis Hong)和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两种化石具有代表性。北泊子古蜜蜂化石是1983年在华北古陆山东莱阳盆地莱阳组中发现的,距今约1.3亿年。它的胫节较细,采集花粉的器官不发育(图1),但从形态特征上看,当属于蜜蜂总科的古昆虫。1983年发现于山东山旺地区、距今2500万年的中新世蜜蜂化石,则与近代生存的蜜蜂类更为接近。该虫虫体中等,褐棕色。头部前伸角圆形横宽;上唇前突,很宽,但稍窄于唇基;复眼大,肾形,单眼保存不清楚;在侧面保存的上唇下方有一棕色斑块,可能为唇基的构造部位。前胸背板窄条状,中胸背板宽大,小盾片较窄,向中央变宽,并微微下垂,与后盾片中沟连接,后盾片窄带状,向中央中沟微微收缩,两侧明显变窄。足膨大、宽而短,基节较短,为1.5毫米;股节宽扁,长与胫节相差不大或稍短于胫节;胫节稍长于第1跗节,宽大,具密集的毛;其他跗节短,末节变长,有1对爪。腹部第1节与后胸节连接形成并胸腹节,腹部可见6节,每节(腹、背片)矩形,下方有一棕色环带,甚为特殊,第1腹节腹片中央的毛密集,并向两侧呈“八”字形规则散开。 
图1 北泊子古蜜蜂 翅脉保存清楚,与近代生存的蜜蜂类脉序基本相同。翅基窄长,端缘斜切;前缘斜直,末端向下弯曲;前缘脉、径脉较其他脉为粗浓,径脉基部向前向下斜伸,中脉多次弯曲,最后向斜伸出,末端未达翅缘消失;中脉在翅基与肘臀脉合并,斜直,以后两脉分离;肘臀脉与中脉分离后,曲折下斜,并分为肘臀脉1和肘臀脉2,前者末端钩形,未达翅缘;后者突然向前交于臀脉;肘臀脉斜伸达翅缘。一支径脉形成两个径室,后者多于前者两倍;三支径中横脉,形成三个径中室。世界各地发现的古蜜蜂化石 种 名 | 时 代 | 发 现 地 | 1. Apis armbrusteri Zeuner.1931 | 上新世(N3) | 德国 | 2. Apis a.armbrusteri Zeuner.1931 | 上新世 | 德国 | 3. Apis a.scheeri(Armbruster,1938) | 上新世 | 德国 | 4. Apis a scharmanni(Armbruster,1938) | 上新世 | 德国 | 5. Apis a.scheuthlei (Armbruster,1938) | 上新世 | 德国 | 6. Apis melisuga(Handlirsch,1907) | 中新世(N2) | 意大利 | 7. Apis mellifera Linnaeus,1758 | 上新世(N3) | 东非、欧洲等 | 8. Apis miocenica Hong,1983 | 中新世(N3) | 中国 | 9. Apis calanensis Roussy,1906 | 中新世(N2) | 意大利 | 10. Apis meliponoides Buttei-Reepen,1906 | 中新世(N2) | 意大利 | 11. Apis palmnickenensis Roussy,1937 | 中新世(N2) | 意大利 | 12. Apis proava Menge,1856 | 渐新世(E3) | 法国 | 13. Apis cuenoti Theobald,1937 | 渐新世(E3) | 法国 | 14. Apis henshawi Cockerell,1907 | 渐新世~中新世(E3~N2) | 德国 |
(续表)种 名 | 时 代 | 发 现 地 | 15. Apis h.henshawi Cockerell,1907 | 渐新世~中新世(E3~N2) | 德国 | 16. Apis h.kaschkei(Statz,1931) | 渐新世~中新世(E3~N2) | 德国 | 17. Apis h. dormiens Zeuner et Manning,1976 | 渐新世~中新世(E3~N2) | 德国 | 18. Apis cerana Fabricius, 1775 | 第四纪~现代(Q1~R) | 亚洲等 |
|
后翅明显变小,前缘近平伸,末端微微向下弯曲;径脉靠近前缘,加厚,末端发出径脉,倾斜;中脉与肘臀脉在翅基合并,在翅中点稍后分离呈叉形,中脉分岔特点属于中华蜜蜂型。 虫体长14~15毫米,宽5~6毫米;前翅长8~11毫米;后翅长6~7毫米,宽2毫米。(图2)
图2 中新蜜蜂 有人从中国发现的蜜蜂化石推断,中华蜜蜂可能起源于早白垩世的华北古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