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咬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咬伤后可引致蜈蚣中毒。详该条。 蜈蚣咬伤centipede bite系毒虫咬伤的一种。蜈蚣有一对腭牙,毒液顺尖牙注入被咬处皮下。毒液呈酸性,含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临床表现:轻者仅有局部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引起局部坏死、淋巴管炎、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治疗:局部用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洗净伤口;用止痛药;抗过敏等。 蜈蚣咬伤centipede bite蜈蚣咬人时,借助一对中空的“利爪”将毒液注入人体皮下,可使局部有急性炎症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坏死或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并可伴有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昏迷等症状。咬伤后,可用弱碱溶液洗涤伤口,局部冷敷或外敷中药;继发感染或有全身症状者,可应用抗生素。 蜈蚣咬伤wúgōngyǎoshāng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咬伤后局部肿疼、发痒,浑身麻木; 小儿及体弱者更应速治, 否则可能危及生命。治用甘草、雄黄研细末, 菜油调敷; 或新鲜桑叶捣烂外敷; 内服南通蛇药(即季德胜蛇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