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蜀道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蜀道难 蜀道难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歌辞多写入蜀道路之艰难,南朝梁简文帝、刘孝威、唐李白皆有其作,以李作最为著名。 ☚ 上留田 饮马长城窟行 ☛ 蜀道难 蜀道难七古。唐李白作。原为乐府《瑟调曲》名。此诗着力描绘蜀道上奇峻惊险的山川,并从中表现诗人对社会的某种忧虑。想象丰富,境界奇险,句式参差错落,大量运用散文化句法,并将神话题材穿插其中,构成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殷璠评曰: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制。” (《河岳英灵集》) ☚ 送元二使安西 早发白帝城 ☛ 蜀道难 蜀道难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41年10月上海百新书店初版。1944年成都百新书店蓉1版。 ☚ 如意珠 沃土 ☛ 蜀道难 蜀道难罗莘田著。1944年11月独立出版社初版。冰心作《序》,收《缘起》、《峨眉山日游》、《在天空过了生日》等散文18篇。 ☚ 川湘纪行 苦口甘口 ☛ 蜀道难 蜀道难❶汉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四○《相和歌辞·瑟调曲》。该书引《乐府解题》曰:“《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古辞已失,后梁简文帝萧纲、刘孝威、阴铿、李白等人均有根据此旧题创作的诗篇。 ☚ 门有车马客行 白头吟 ☛ 蜀道难 题解 噫吁戏危乎高哉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④。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⑥。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⑦。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⑧。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⑨。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⑩。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⑪。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⑬。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⑭。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⑮。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⑯。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⑱。 注释 ①噫吁戏:三字都是惊叹词,蜀地方言。 ②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茫然:渺茫。指古事茫茫,难知其详。 ③尔来:自从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年代久远。秦塞:犹言秦地。塞,山川险阻之处。秦中自古称为四塞之国。通人烟:相互往来。 ④西:入蜀向西。当:对着。太白:太白山。绝:越过。峨眉:峨眉山,代指蜀地。意谓由秦入蜀,原来只有一条人的不能通行的山路。 ⑤地崩二句: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好色,秦惠王送五美女给蜀王,蜀派五丁力士迎接,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丁共拽蛇尾,山崩下来,压死五丁、美女、士兵,而山分为五岭。从此秦蜀才有路可通。石栈,在岩石上凿石架木建的栈道。勾连,连接。 ⑥六龙回日:传说羲和驾着六龙所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到了蜀道上,由于山极高峻险阴,连羲和都得为之回车。高标:指高峻的山峰。标,立木为表记,它的最高部分叫标。冲波句:指奔腾涌动、曲折往返的河流。回川,回还往复之水。 ⑦黄鹤:即黄鹄,健飞的大鸟。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⑧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盘盘:曲折萦回。百、九:形容多,都是虚数。萦:环绕。 ⑨扪参历井:意谓山高入天,伸手可以摸到一路上所见的星辰。参,参宿七星,即猎户座的七颗大星。井,井宿八星,属双子座。据古代天文学家所说,秦属参宿的分野,蜀属并宿的分野。由参到井,是由秦入蜀的星空。胁息:敛住呼吸。膺:胸口。 ⑩君:指入蜀的人。巉岩:岩石高峻突兀的样子。 ⑪子规:即杜鹃。愁空山:愁苦气氛充满山间。 ⑫凋朱颜:红润的容颜为之憔悴。 ⑬喧豗:喧闹声。砯:水击岩石声,这里是撞击的意思。转:翻滚。 ⑭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即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一条奇险栈道,为入蜀要塞。峥嵘:山势高峻。 ⑮或匪亲:假如不是可靠的人。指残害人民的叛乱者。 ⑯吮:吸取。 ⑰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⑱咨嗟:叹息。 赏读 这首诗以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结构全篇。时间上,作者由远古写到近古,再写到眼前送别。空间上由太白山写到青泥岭再写到剑阁,最后以锦城收笔。是按着自秦入蜀的路线描写的。 从内容上看,全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诗人先运用惊叹之语开篇,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绪,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然后叙写神话传说,介绍蜀道的来历。并以蜀地虽历史悠久却不与秦塞通人烟,暗写出蜀路的艰险。第二层次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层次具体描绘蜀道的险峻、高危:蜀山高接青天,挡住了太阳的运行,蜀水冲波激浪,曲折回旋,鹤飞不过蜀山,猿也愁于攀援。诗人采用了烘云托月的虚写手法,借蜀山蜀水的险峻高危表现了蜀道的艰险。然后诗人又通过旅人的感受来写蜀道之难: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参、井等星宿,几乎手可抚触,不由得叫人呼吸紧张,抚胸长叹。仅几句细节动作描写,即勾划出人行蜀道的困危状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接着诗人又以虚拟的问答形式,借问友人何日回归,引出旅人的羁旅愁思。诗中描绘了洪荒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增添了旅人的悲凉孤独,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真的是难于上青天。第三层次由“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主要写蜀道之险:连山接天,松桂绝壁,飞流直泻,万壑雷鸣,蜀道奇景使人惊心动魄。而剑阁更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道中自然之险中又有人为之险,蜀道之难更加重了一层。在对山川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关怀。诗篇结尾,写望君早归之意,在作者的感叹中,再次呼应蜀道之难。 这首诗运用惊人的想象和奇巧的夸张,展现了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从各个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难。语言自由跳跃,诗句、文句交错叠现,形式粗犷,极富奇谲之美。 蜀道难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至迟不晚于天宝十二载)。这是李白依据自己在蜀地生活多年的实际经验,利用南北朝《瑟调曲》的乐府旧题,吸纳传说、神话和民谚,并驰骋自己的丰富想象,运用高度夸张手法,以雄健纵逸的笔调、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韵律,而描绘出的蜀地惊险奇丽风光。它具有高远壮阔的意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义杰作,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艺术风格,是李白诗歌最主要的代表作。 至于这篇杰作的题旨是什么,自古至今尚多争议,观点很不一致。它的寓意究竟何在?让我们细读了作品后再作探讨。T 为了便于对这一名篇作更好的阅读和理解,不妨先作一个诗篇结构的剖析—— 一、首句定调——领起全篇(头四句) 二、交代来历——展示古蜀地山川图景(“蚕丛”—“相钩连”):历史悠久,四塞之国,壮士开路,秦蜀相通。 三、详写“难”字——具体描绘蜀道之难(“上有六龙”—“胡为乎来哉”):难在路峻,难在山高,难而发愁,难而奇险。 四、从自然到社会——由险要关隘引出险恶政治(“剑阁”—“还家”):险要的地理形势,险恶的社会环境;劝君速归。 五、篇末照应——增强效果(结尾三句)。
诗篇开头就写道—— 噫吁,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这篇赞颂祖国壮丽河山的浪漫主义名作,一开头,就气势磅礴,非同凡响。你看,诗人面对高耸入云的蜀中山道,用蜀地方言惊呼道—— “咿——嗬唷——嗨! 高呵,多么高呵,这蜀道之难走,真比上天还难哪!” 这里,作者把“噫”、“吁”(xū虚)、“(hū呼)”三个本来独立的古汉语中叹词加以连用,就加强了语气和感情。因为那险峻的蜀道形势,使你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惊叹。于是,又叠用了“危乎”、“高哉”两个形容高峻的同义词,来进一步突出蜀道之惊险。这样,还感不够,最后又拾掇民间“上青天”的比喻,极言其跋川山、登蜀道之艰难程度。诗人就是这样地层层逼进,又是气势壁立、狂澜骤起地为诗篇开了头,给全诗定下一个基调:沉雄壮浪。 为什么攀援蜀道比上青天还难呢? 读完全诗,就会有一个圆满的解答。
诗篇从历史面貌和地理形势等方面来展示原始蜀地的山川之景——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鱼凫,是传说中古代蜀地的两个开国君主。四万八千岁,是言时间久远难详,并非确数。秦塞,就是险阻闭塞的秦地,今陕西之地,古代称“秦中”,多山险,故有“四塞之国”的称号。太白、峨眉,都是蜀地山名。前者,就是秦岭山脉的“太白峰”,耸立在秦都咸阳之西南,海拔3767米,是关中一带之最高峰。当地民谚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峨眉”,即指著名仙山四川之峨眉山,山高也在3000米以上。由于这些崇山峻岭的阻隔,使蜀秦之间长期莫能相互往来(即“通人烟”)。直至战国秦惠王时代,经五丁力士开山而牺牲之后,两地方才有了一条钩连群山的“栈道”,开始了彼此交通。石栈,就是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窄路,即栈道。 这里,诗人引入了一个秦王开发蜀地的神话故事。据古籍(如晋常璩《华阳国志》、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秦惠王许嫁五个美女给蜀王,蜀王即派五丁(个)力士去迎娶,回来路过四川梓潼时,看见一条大蛇钻进山洞,还有一半露在外边,力士们欲把大蛇拉出山洞。用力一拉,山崩地裂,力士、美女均被压在地下。从此,山分五岭,并有了一条通道。 诗人将这个神话和前面的传说入诗,这使蜀道更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这些还只是展示蜀地山川的原始图景,还未接触到蜀道,但它却起着交代背景,烘托“难”字的作用。 在下边,诗人才逐层深入地具体描绘蜀道之难:
这是全诗之主体部分,这一大段有四层意思: 第一、难在路峻(由秦入蜀路径之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 (鹄) 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在这里,诗人又用了一个远古神话。它说:太阳神乘着六条龙拉的车子,由羲和驾驭着在太空运行。行至蜀地上空不得前进了,由于蜀山的险阻,迫使太阳神不得不转东而回,故称“六龙回日”。高标,指山的最高峰成为一方的标志。这句诗形容蜀山之高,足以阻挡太阳之运行。逆折,回旋曲折。回川,弯曲的河流。这句形容山下河水曲弯回旋的样子。在这奇峰接天、险水奔腾的情况下,就是那善于千里翱翔的黄鹄(天鹅),也飞不过去;连敏捷机灵的猿猴也愁于攀援呐。你看,面对如此险峻的高山,黄鹄、猿猱都无能为力,人要通过,不是更为困难了吗?把蜀道路径的艰险,描画得如此程度,作者认为还不够味,于是,进一步描写: 第二、难在山高(在蜀道山巅行走之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青泥,指青泥岭,为唐人人蜀之要道。盘盘,回旋而上,说山路迂回曲折。百、九均非实指,是说百步之内也就拐了几道弯;萦,环绕,山路如带,缠绕着峰峦。这两句诗,是写蜀道之曲折崎岖;接着两句是形容蜀山巍峨险峻。说这峰峦高得似乎伸手即可摸到(“扪及”)“参”星,人行走在山道上像是擦过“井”宿(星宿之名),使人紧张得屏息敛气,几乎不敢呼吸,只得坐下来抚胸长叹。(一说,此“坐”,作“因为”解)。 对于参、井二星,在此作些补释: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两个星宿之名。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云:“参井二宿,本相近。参三星,居西方七宿之末,占度十,为蜀之分野。井八星,居南方七宿之首,占度三十三,为秦之分野。青坭岭,乃秦入蜀之路,故举二方分野之星相联者言之。”所渭“分野”,是我国古人认为地上某些地区与天上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 诗人择取青泥岭高峻崎岖和行人惊骇发愁这一典型形象加以重彩描绘,对蜀道之难的渲染,已经达到了顶点,似乎无以复加了。但是,天才的诗人并未就此搁笔,只是变换了一下表达方式:从正面刻划转为侧面描写。于是,又有了下边的意思: 第三、难得发愁(气氛愁惨,令人生畏)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难于行走,令世人视为畏途。因此,诗人关切地“问君西游何时还”?这样难走的道路,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哟?接着描述蜀山的空寂凄厉气氛:只见那发出哀鸣的鸟儿,在古木丛中飞绕,又听到杜鹃在夜月下啼叫,空空旷野迷漫着一片哀愁。此情此境,怎么不令人容颜失色,不感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呢! 诗人在此引入蜀地关于子规的历史传说,更增添了无限的哀愁气氛。据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转引张华《禽经注》云:“……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 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杜鹃鸟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声,不仅渲染了蜀道上的苍凉而旷寥的环境气氛,从旅人心理情绪这个侧面烘托了蜀道的艰险,而且借鸟的鸣声,寓以诗人之兴寄,对于游人西游入蜀表示了关切之情。在此,诗人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使人感到“蜀道难”的真切程度。 这一大段的最后一层意思,是写蜀道实景,即: 第四、难而奇险(蜀道上的奇险风光)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灰),砅(pēng 乒) 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上一节文字是侧面烘托“蜀道难”,而这一节则继续从正面实写巴山蜀水的奇险深幽。你看,几乎刺破青天的连峰叠嶂,倒挂绝壁的枯松老树,还有那争相渲闹、飞泻而下的急流和瀑布,以及水石激荡,山谷共鸣,万壑千梁的轰响。对着如此惊险的场景,诗人禁不住又一次向旅人发问:你这远道入蜀的行人,干什么要来这里啊? 于此,诗人用最浓烈的墨彩,最强劲的笔触,着力地描绘着蜀道间的山川风光,并显出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把“蜀道之难”的描写作了最后的渲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所造成的强烈艺术效果,不仅使人惊魂动魄,而且也令人神驰心往,与其说因险而生畏,不如说由奇而可爱。
这一段文字,主要是两层意思: 第一、地势险要,环境险恶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是说,剑阁高峻突兀,地势险要,一人把关,万人难开,守关的假如不是可靠的人,就会恃险作乱,占山为王,变成残害百姓的豺狼。山间有猛虎毒蛇,饮血吃人,早晚都难得安全。 剑阁,是蜀中的要塞,在今之四川剑阁县北面,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有一条长三十里的栈道,两边群峰如剑,连山险绝,因而称“剑阁”,也称“剑门关”。此关易守难攻,历史上不时有人在此割据称王。因此,诗人沿着蜀道一路写来,写到这座蜀中雄关时,很自然地想到西晋张华《剑阁铭》中的“一夫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几句话,并加以化用,引入诗中。因此,有人说“猛虎”、“长蛇”等,仅仅是实写,别无寓意,是不符作者原意的。但不少注者只说:“猛虎豺狼,是指残害人民的叛乱者”,似乎也不确切,它们均有片面性。我认为,应该是两义兼蓄。即:它既是实写,唐代蜀地荒僻,山中多猛兽蛇蝎,确也是事实;又是影射叛乱者,用比喻说法,暗示国家潜伏着灾祸,对当时政情的一个预测。 第二、劝君速归,蜀地非久居之所 锦城虽云乐,不知早还家。 锦官城虽说是个繁华欢乐的名都,还不如早些回家为好。为什么呢,即上边所列的那些道理。 这里所说的锦城,即今四川成都的别称。此地在三国时因盛产蜀锦而得名,叫“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之西南。 诗末三句,是全篇的结尾:
诗尾写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说,蜀道之难走,真是比上天还难啊! 转身西望,令人长叹不已! 蜀地处于唐都长安之西南,道路是由长安西行,越过太白峰和青泥岭,然后向南转入蜀地。所以,这里说“侧身西望”。请注意,这个西望,不是向“西”望去,而是自西朝东望去,即以所望之人的所在地为出发点。有人认为,是游蜀返长安后再朝西望蜀道。这似乎不妥,因为诗中说的“侧身而望”,而非朝西正望。 诗歌从蜀道难写到剑阁险,又由剑阁险引出政情国家的描写。诗人把蜀中奇险的自然环境和险恶的政治形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从社会意义上进一步加深了“蜀道难”的主题,以高昂的旋律,深沉的兴寄终篇,从而使这首充溢浪漫主义激情的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蕴,更高的艺术境界,十分自然地成为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
以下着重讲两点:
李白这首名诗,究竟有无寓意和什么寓意的问题,自两宋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日似乎还未取得一致看法。 (一)古人有四说—— 一是,罪严武镇蜀横行。 此说以《新唐书》为代表。唐·范摅《云溪友议》认为:为严武镇蜀欲害房琯、杜甫而作。 二是,讽章仇兼琼之为人。 此说,以两宋本和谬本之说为代表。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也认为,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 三是,刺玄宗幸蜀之失策。 此说以元代萧士赟(yūn晕)之论为主,其他附和者有:清人沈德潜和乾隆御编《唐宋诗醇》等。 四是,即事名篇,别无他意。 此说是由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 从篇中诗意的探究,按诗检索事实和写作年代上看,以上各家都难以自圆其说,故而未能完全成立,但也未彻底推倒。因此,在今人当中仍引发各种歧见。其中主要的也有四说,不过,各说的具体内容已是今昔各异了。 (二)今人之四说—— 一说,止言其险,不言其他。如复旦大学《李白诗选》等。 二说,有劝诫之意,而无政治含义(特定的)。如余冠英主编《唐诗选》、王运熙等《李白》、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等(或说,它的寄托是:歌颂祖国山河,或告诫友人)。 三说,有政治寓意,但未必有实指(如指某人某事)。如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马茂元《李白诗注》等;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似乎也赞成此说。 四说,“实写说”与“讽人说”并存。如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古人之争论,我们现在姑且不去探究,对于今人四说,倒需要作一认真的思考与研究。如果将今人四说加以比较,我认为,第三说比较符合诗歌的意旨。肯定李白这首诗有政治寓意,不等于同意古人那种刺谁讽某的穿凿做法,而是说,这首诗一定含有论及时局国事的因素,不象六朝人所拟作的《蜀道难》那样,“止言蜀道难,不及社会情”。从诗篇说及剑门关险要地势,并化用《剑阁铭》的句意来看,也不只是一般地对友人的告诫而没有任何政治含义的,至于“两说并存”之论,那是因为它还不能作出明确判断之前的权宜之计,当然可以允许的,但这不是作品固有内蕴的真实反映。 因此,我认为这首诗肯定有它的政治寓意,除了描写蜀中山川壮丽风光,在客观上激起爱国热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寓意是: 告诫当权者注视政情变化,表示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这个结论,还可在不久之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中得到证明。诗人虽然在当时还未能对“安史之乱”作出明确的预测,但作为一个诗人,一位触角极其灵敏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在当时一定有所观察或者有所预感到社会动乱的某些因素,是完全可能的。
与李白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曾经称赞《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见到这篇作品,也大为赞赏,惊叹之余,称李白为上天降临的“谪仙”。从这里可以知道,《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惊人的,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那么,它的“奇”,到底奇在何处呢? 我看,就“奇”在这样三个字上:新、巧、雄。 (一)新——形式创新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六朝时已有不少人做过。但他们都只是“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而且在篇幅上也都很短小。郭编《乐府诗集》收入“相和歌辞”中的《蜀道难》共有七首,除李白这首之外,其他六首均为短篇:四句的二首、八句的二首、九句的也二首;其内容,绝大部分只叙蜀道之难和铜梁玉垒之阻。因此,在唐代以前,这个旧乐府题没有什么佳作传世。只有到了李白手里,才把一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对原有规模加以扩大,将短制的旧乐府诗发展成为长篇歌行体,出现了崭新面貌,创立了一种新型诗体。 李白不但使《蜀道难》这个乐府旧题得以翻新,而且使许多乐府旧题得以发展。李诗集子中,有乐府诗140多首,都沿用旧题,但也都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新的发挥和发展,并最后使自己成为一位特别擅长于“乐府歌行体”的圣手,开了古体诗自由创作的先河。在李诗中,以歌行体传世的名篇特别多,除了这篇《蜀道难》之外,还有《远别离》、《行路难》、《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梁园吟》等等。这些名篇都很值得一读。 (二)巧——手法奇巧 写作《蜀道难》的艺术表达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但其中最基本的手法是:通过极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把奇险的自然环境同险恶的政治形势十分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体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 我们综观全诗,诗人以“蜀道之艰难”为中心,从山岭的高峻入云、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山野气氛的愁苦、关隘的险要,以至社会政情的险恶,等等若干方面,都加以具体入微的描述,充分地奇特地发挥了诗人的丰富想象,以极度夸张的语言(包括景语与情语),刻划了不平凡的、甚至惊心动魄的自然面貌,发挥了诗人澎湃激荡的感情。诗篇的摄人心魂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就由此产生了。 苏俄文论家普列哈诺夫曾经说过:“艺术家用形象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政论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李白在《蜀道难》中正是这样做的。他深知用诗歌形式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应当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蜀道难》的笔法,确是神奇莫测的,它将远古的神话、历史的传说和当地的民谚引入诗篇,并同自己的奇特想象,经过夸张手法有机地描绘了自然形象。由于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夸张的巧妙结合,就让诗篇充满神奇色彩,使你仿佛进入了虚幻飘渺的神话世界,又好像置身于现实的巴山蜀水之间,给人以特殊的艺术享受。这个效果的取得,主要得力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正如黑格尔所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李白的这种本领,不仅在本篇中,而且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表现得也是很突出的。 (三)雄——气势豪雄 一接触《蜀道难》,就会使你感到它有一股雄伟俊逸之气磅礴于全篇,真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它的这种雄豪之气势,是怎样来的呢? 我们认真研读了作品,就可知道,这个“雄”气,是由若干因素组成的。当然,其中的基本因素是诗人赋予作品的强烈感情和旷达的思想;同时,也由于它用了奔放的语言、奇崛的笔力和雄健的旋律。下边分析它的具体表现。 第一、在句型上,长句、短句杂出。全诗长达四十九句,颇象现代散文诗,虽以韵语为主,但也杂入一些散文化诗句(如“黄鹄之飞尚不得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等)。全诗以七言为基础,杂以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直到最长的诗句十一言。这种长短不苟,错落有致,把奔放畅达的长句同简峭有力的短句加以很好结合的写法,就形成了诗歌奔放不羁的语言风格。 第二、在韵律上,用韵无拘束。诗歌突破了以往一韵到底的旧程式;押韵方式也错综变化,使乐府体裁更加适合于表现诗人的雄豪情怀、旷达思想和大自然的体貌奇观。全诗一连换用了六个韵部:①先韵(天、然、烟、巅、连、川、援);②寒韵(盘、峦、叹);③删韵(还、攀、间、山、颜);④陌、锡韵通押(尺、壁);⑤灰、佳韵通押(豗、雷、哉、嵬、开、豺);⑥麻韵(蛇、麻、家、嗟)。这样地灵活运用声韵,使诗歌的节奏感极强,音韵也甚为悦耳,大大增强了诗之音乐美。 第三、在结构上,采取了反复吟咏的章法。这种手法最集中地表现在诗人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三番两次地出现在诗篇中,使诗歌产生回旋反复的咏叹韵味和强烈的节奏感。不仅如此,它的三次出现,都还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次出现在诗首,为了表现诗人初见“蜀道难”的感受,破空而来,先声夺人,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惊愕感。往后的诗歌,就在这种氛围和情绪中进行惊心动魄的描写。 第二次出现在篇中,起了小结作用,让诗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加强了景物描写,造成一种恐怖效果,并使读者感到景真情切。 第三次出现在诗尾,这是用在“蜀道难”的全程经历之后,所以起了总结和证实的作用。全部历程说明,蜀道的的确确是艰难无比,强调了“蜀道难”给人们心灵上的巨大影响,使人深切感到“不如早还家”。 诗人十分善于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核心“难”字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加以反复吟咏。这样,就收到了“思想更深化,感情更强烈”的极佳艺术效果。 此外,篇中还有不少神来之笔,也有助于这种雄豪气势的形成。比如—— 从蚕丛、鱼凫开国到五丁力士开路,全用了传说和神话来烘托奇险气氛; 高标插天,可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之力来驰骋诗人的幻想; 用黄鹄、猿猱、悲鸟和子规等典型之物来作夸张的点缀,也当有助于诗之气势的造成; 还又用了“扪参历井”、“胁息”、“抚膺”和“凋朱颜”等夸张描写,来进行心理渲染,也是重要的一笔。 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就使《蜀道难》成了一首最富有浪漫主义奇情异彩的山水诗、纪游诗。读了它,不能不激起对雄伟壮丽的祖国河山的赞叹和热爱的感情,并给人们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蜀道难[唐]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𡺎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逆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名。李白的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相传当时李白初到京城,大诗人贺知章久仰其名,亲自去拜访,并要看李白写的诗。李白拿出《蜀道难》,贺知章还未读完竟连连赞叹,称李白为“谪仙”。 这首诗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戏”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极写蜀道之难,笔势突兀,不同凡响。先以 感情强烈的咏叹开篇。接着用“蚕丛及鱼凫”六句,把读者拉回到遥远的年代,想象那高山横亘,险阻难通,只有鸟道相连的景象。 “地崩”两句是写五丁开山,秦蜀相通的神奇传说: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中途遇一大蛇入穴中,五力士共拽蛇尾,山崩,压死五丁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真是写得色彩神奇,使人读之怦然心动, 浮想联翩。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再状山势之高危,行路之艰难。山峰高耸,连为太阳神驾驭六龙车的羲和到此也要回头;山下急流回旋,冲波激浪。用“回川”之险衬托山高,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在这里把神话和夸张融为一体,极富表现力。尽管如此,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又写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不言而喻,人行更是难上加难了。上面几句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是实写青泥岭的难行。 《元和郡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先写了道路的盘桓曲折,险峻难行,又摹写了行人的一系列细节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至此,蜀道之难似乎写到了顶,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畏途巉岩不可攀”,似是在告诫后来之人,其实不尽然。诗人以曲径通幽的笔法把读者又带进一个古木荒凉,悲鸟声凄的境界,使人读之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把前面所写的视觉上的蜀道之难移到听觉上蜀道的悲凄苍凉之上来表现,更增添了这种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的立体感,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诗人接着又一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为之感慨万端。这一句咏叹,较前一句更进一层,难怪使人听此要朱颜凋零了。 然而,诗人至此仍不尽兴,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是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诗人推出两幅静态的画面:连绵不断、高耸的山峰,离天仿佛不足一尺;遒劲的枯松倒挂在绝壁之上。接着是一组动态的画面:飞湍、瀑流、悬崖、转石,在听觉上又配之以万壑雷鸣的巨浪声,象是一组电影中快速闪现的镜头,使人目不暇接,动魄惊心,从而造成一种险峻异常、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鬼斧神功的地步,令人生悸,使人景仰。 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气氛中,诗人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又名剑门关, 自古以“剑门天下险”著名。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接下来的“一夫”四句,语出晋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诗人化用此语,是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情况,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后来安史之乱的发生,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最后,诗人再一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饱含感叹情绪的诗句,令人无限之惆怅。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神来之笔,酣畅淋漓地刻画了蜀道之难,成功地描绘了蜀地山川磅礴峥嵘的气势,赋予秦蜀山川以浓厚的主观感情,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风格,给人以“才思放肆,语次崛奇”的美感享受。 蜀道难(唐)张文琮
【题解】 古蜀道指的是古代由中原通往巴蜀的道路,起于陕西汉中,终于四川绵阳,全长500多公里,途中多高山险阻,靠搭栈道通过,故古蜀道又主要指栈道,分为南栈和北栈,陕西襄城以北称北栈,在勉县以南称南栈,即通常所说的金牛道或石牛道,亦今之所谓剑门蜀道。栈道的开凿始于先秦, 《史记》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今四川广元北明月峡和清风峡还保留古栈道痕迹:在嘉陵江东岸峭壁上,有排成三排的洞孔。古时中孔插木桩,上铺木板以作行道,下孔作撑木孔眼,上孔用以搭篷蔽雨。古代仰望栈道,宛若凌空廊阁,故又称栈阁或云阁。自古蜀道难行,形诸歌谚,因有《蜀道难》,原为六朝《瑟调曲》旧题,现尚存梁简文帝二首、刘孝标二首,陈阴铿一首,皆写蜀道艰险。此诗亦沿袭乐府旧题。 【作者】 张文琮,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贞观中为持书侍御史,迁复州、亳州刺史,永徽元年(650)征户部侍郎,四年出为建州刺史,卒于官。原有集散佚,现存诗七首,文二篇。 【注释】 ①梁山:即大剑山别名。②积石:指凌空乱石。③寥廓:空旷。④郁盘:屈曲延伸。⑤飞梁:凌空的桥。绝岭:谓悬崖绝壁。⑥栈道:古代在险峻处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⑦辔:辔头,马缰绳。长息:长长叹息。⑧斯路:此路。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①,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⑦。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⑧,猿猱欲度愁攀援⑨。青泥何盘盘⑩!百步九折萦岩峦(11)。扪参历井仰胁息(12),以手抚膺坐长叹(13)。问君西游何时还(14),畏途巉岩不可攀(15)。但见悲鸟号古木(16),雄飞雌从绕林间(17)。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9)。连峰去天不盈尺(20),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21),砯崖转石万壑雷(22)。其险也若此(23)。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4)? 剑阁峥嵘而崔嵬(2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2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27)。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2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9)! 【解题】 《蜀道难》为乐府旧题,前人之作均为五言短诗,多写入蜀之道艰险。李白发展为杂言长篇。此诗作年、背景与寓意歧说甚多。或谓严武镇蜀,欲害房琯、杜甫,李白作此诗为房、杜危之;或谓此诗乃安禄山叛乱时作,讽玄宗幸蜀之非计。今按严武镇蜀在肃宗上元二年(761),玄宗幸蜀在天宝十五载(756),而此诗早载于天宝十二载(753)编成之《河岳英灵集》,可证二说之非。宋本李集此诗题下注:“讽章仇兼琼也。”今按兼琼开元末镇蜀,未有据险跋扈之迹,且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曾美之,故此说亦未妥。胡震亨《李诗通》卷四谓拟古乐府,不必求一人一时之事实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六亦谓“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今人或谓天宝初在京送友人入蜀而作;或谓开元年间首次入京时追求功业无成而作。阴铿《蜀道难》有“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句,证知此题原有功名难求之寓意。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诗云:“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可证唐人谓李白此诗为功业无成而作。诗中运用夸张比喻、神话传说描绘秦地入蜀道路之开拓而险峻,并以飞鸟悲鸣、峭峰飞瀑渲染气氛,又从地理形势写到人事之险恶。全诗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喟,作为中心线索,层层深入。想象丰富,气势雄伟。为李白代表作之一。贺知章读之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孟棨《本事诗》)。殷璠《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注释】 ①噫吁嚱(yi xu xi):古蜀地方言,惊叹声。②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君主名。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何茫然:多么模糊。茫然:混沌不清貌。③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岁月悠久,非实际数字。不与:一作“乃与”,又作“乃不与”。秦塞:秦地,指今陕西西安一带。塞,山川险阻处。通人烟:指互相交往。古蜀国本与中原不相交通,战国时秦惠王灭蜀(前316),蜀地始与秦地交通。④二句意谓长安西有太白山,只有飞鸟可从太白山飞到峨眉山顶上。太白:山名,又名太乙,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眉县南,终年积雪,望之皓然,故名太白。因在长安之西,李白立足于长安,故称“西当”。鸟道:仅能容鸟飞过的通道,形容山峰极其高峻。可以:一作“何以”。横绝:横渡,跨越。峨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⑤二句用古代神话。《华阳国志· 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从此秦蜀间才可往来。天梯:喻高险的山路。石栈:在峭壁上凿石架木筑成的通道,即栈道。相:一作“方”。钩连:衔接。⑥此句写仰视,极言山高,意谓六龙也只能拖着日神的车转回。古代神话:日神御者羲和每天赶着六龙所驾之车,载着日神在天空从东到西。高标:指蜀道上成为标志的最高峰。此句一作“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⑦此句写俯视极言谷深水急。 冲波逆折:指激浪冲撞岩石而逆流。 回川:回旋的川流。⑧此句一本无“过”字,又一本作“黄鹤之飞兮上不得”。黄鹤:善于高飞之鸟,即黄鹄,古书中鹤、鹄二字通用。⑨猿猱(nao):身体便捷、善于攀援的猿类动物。攀援:或作“攀缘”、“攀牵”、“牵率”。⑩青泥:岭名,《元和郡县志》卷二二兴州长举县:“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今陕西略阳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盘盘:盘旋曲折貌。(11)百步九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转弯极多。萦岩峦:环绕着山岩峰峦。(12)此句写山高近天。意谓伸手可摸到参宿,抬脚已越过井宿,仰望有屏息之感。扪:摸。历:越过。参(shen)、井:两星宿(xiu)名。古代天文学者把天空中星宿的位置与地理区划相对应,并以天象卜地区吉凶,叫做分野。参宿是蜀分野,井宿是秦分野。胁息:屏住气不敢呼吸。 (13)抚膺(ying):抚摸胸脯。膺:一作“心”。(14)问君:一作“征人”。西游:成都在长安西南,故自秦入蜀,可称“西游”。何时:一作“何当”。(15)畏途:令人害怕的险路。巉(chan)岩:峥嵘高峻的山石。(16)号古木:在枯树上悲鸣。号:同嚎,悲鸣。古木:一作“枯木”。(17)雌从:一作“从雌”,又作“呼雌”。林间:一作“花间”。(18)此十字或断作五言二句。子规:鸟名,即杜鹃,蜀中最多,相传古蜀国王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子规,春暮即鸣,夜啼达旦,啼声悲凄,似说“不如归去”。夜月:一本无“夜”字,一作“月落”。(19)凋朱颜:青春的容颜为之变老。凋:凋谢。朱颜:红颜,指年青人的容颜。(20)此句一作“连峰人烟(一作‘云’)几千尺。”连峰:连绵的山峰。(21)飞湍(tuan):飞溅的急流。瀑流:瀑布。喧豗(hui):喧闹声。(22)此句谓急流撞击山崖卷动石头发出的轰响在千山万壑回荡如雷。砅(peng):水击岩石声,此处用作动词,撞击;一作“冰”,一作“峻”。(23)此句一本无“也”字。若此:一作“如此”。(24)嗟(jie):感叹声。胡为:何为,为何。(25)剑阁: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栈道,为三国时诸葛亮率众所开。后成为秦、蜀间主要通道,为历代戍守要地。唐代于此设剑门关。峥嵘、崔嵬:皆高峻貌。(26)四句语本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意谓剑阁形势险要,若非亲信防守,一旦叛变,将会发生像豺狼吃人那样的祸患。匪:同“非”。万夫:一作“万人”。匪亲:一作“匪人”。(27)四句悬想叛乱发生后的情况。猛虎、长蛇:喻据险叛乱者。吮(shun):吸。(28)锦城:锦官城的简称,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南。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即用作成都的别称。云:一作“言”。一本无此十字。(29)长咨(zi)嗟:长长地叹息。一作“令人嗟”。 蜀道难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下一篇:送友人 → 诗词简介: 唐代李白作。此诗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雄健奔放,脍炙人口。全诗如下:“噫吁巇,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巔。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⑧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⑨ 问君西游何时还?⑩畏途巉岩不可攀。(1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4)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1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6)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7)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18)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1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0) 【注释】①噫吁嚱(yī xū xī):蜀方言。表示惊叹声。②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③尔来:从那时以来。尔,那,指开国之初。四万八千岁:极言年代久远,夸张说法,大约言之。秦塞:秦地。秦国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④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⑤地崩山摧壮士死: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天梯:指高险的山路。石栈:俗称“栈道”,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⑥六龙: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每天在空中行驶。回:回转。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逆折:倒流。⑦黄鹤:黄鹄,善飞的大鸟。猱(náo):猿的一种,善攀援。⑧青泥: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境内。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九:形容多。⑨扪(mén)参(shēn)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住呼吸。膺:胸。⑩西游:指入蜀。(11)巉(chán)岩:高而险的山岩。(12)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13)凋朱颜:这里是吓得脸变色的意思。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14)去:距离。盈:满,足。(15)飞湍(tuān):奔腾的急流。湍,急流。喧豗(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砅(pīng):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转:使滚动。(16)嗟:叹惋之辞。胡为:为什么。乎:语助词,无义。(17)剑阁:在今四川剑阁东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18)或:倘若。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19)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20)咨嗟:叹息。 【大意】啊,哎呀,好险好高啊! 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 蜀国先王蚕丛和鱼凫开国的传说是多么邈远难详! 历经了四万八千年,不曾同秦国互通往来。长安西面有高大巍峨的太白山挡住了入蜀之路,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地裂山崩一声巨响,五位壮士惨然死去,这才有了一条天梯似的栈道把秦蜀相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迂回曲折的大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的山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绕山转上很多道弯。山高入云,手可以摸到参星、井星,叫人仰首屏息,手抚胸口坐在地上长长叹息。 请问朋友,您西行入蜀,何时回还?那令人生畏的陡峭山岩实在难以登攀。只见悲伤的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又听到泣血的杜鹃在月下的空山中愁啼。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使人听后惊骇得朱颜黯然失色! 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飞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闹,水冲击山崖,碎裂的石块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又险峻又高大,一人守住关口,万人也难打开。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逆的人。早上要躲避吃人的猛虎,晚上要躲避害人的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多得如同乱麻一样。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地方,但还是不如及早回乡。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侧身遥望西蜀,不禁令人感慨长叹! 字数:2082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3-64-65页. 蜀道难[唐] 李 白 噫吁嚱②,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③! 尔来四万八千岁④,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⑤,可以横绝峨眉巅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⑦。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⑧,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⑨。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⑩。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11)。 扪参历井仰胁息(12),以手抚膺坐长叹(13)。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14)。 但见悲鸟号古木(15),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16),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7)!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18),砯崖转石万壑雷(19)。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0)! 剑阁峥嵘而崔嵬(2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22)。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23),磨牙吮血(24),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25),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6)!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李白《李太白全集》。“蜀道难”,为乐府古题。②噫吁嚱(yi xu xi衣虚希),三个叹词连用,表示惊叹,为古代蜀语方言。③蚕丛、鱼凫(fu扶),传说中的两名古代蜀国的开国国王。茫然,渺茫久远。《文选·蜀都赋》注引扬雄《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名蚕丛、拍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故谓蜀事迹久远,渺茫难详。④尔来,指自蚕丛、鱼凫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是形容时间久远,并非确数。《尔庵说唐诗》云:“‘尔来四万八千岁’,此云总非实据也。……文章家妙在跌宕,每说到已甚。”⑤太白,即今陕西眉县东南的太白山。鸟道,言山势高峻,无路可通,只有低凹处鸟能飞过,谓之“鸟道”,实即爬越峰巅的险仄的山道。经考证,此“鸟道”在陕西略阳青泥岭南,当太白山之西,故云“西当太白”。⑥横绝,横空飞越。峨眉,即今四川峨眉山。巅,峰顶。⑦“地崩”二句,概括了五丁力士开辟蜀道的神话。相传古代秦蜀交好,许嫁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丁力士入秦迎娶,返回途经梓潼,见有大蛇半截钻入山穴。五力士合力拽蛇,结果拉倒了大山,力士和美女均都压死,山也被分成五岭,其间有道可通。史载秦蜀自古被崇山隔绝,直到战国时秦惠王派张仪伐蜀筑城,两地有了交通。五丁开山的故事,不过是表明蜀道的开辟非人力所能为的神话传说而已。天梯,指陡峭的攀山之道,势如通天的长梯。石栈(zhan站),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栈道。⑧六龙回日,神话传说,太阳神用六龙驾车载日运行。回日是说,日车为蜀山所阻,难以通过,只得回转而行。高标,立木的高端为标,这里指山的高峰。⑨“冲波”句,意为波浪冲击,曲折倒流的河水。⑩猿猱(nao挠),猿猴。其性善于攀越跳跃。(11)“青泥”二句,谓青泥岭峰回路绕,曲折难行。青泥,即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道。盘盘,曲折回旋貌。百步九折,极言山路的曲折弯绕,峰路回旋。萦(ying营)岩峦,绕着山峦转。(12)“扪参(men shen门申)”句,意谓沿途伸手就摸到星辰,紧张得不敢大声喘息。扪,摸。参、井都是星宿名。参宿七星,天文学上称为猎户星座。井宿八星,属双子星座。按照古代天文家的划分,秦地属于参宿的分野,蜀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因此,由秦入蜀必然要经历这两个星宿。所以说“扪参历井”。(13)扶膺(ying英),扶着胸口。(14)畏途,让人望而生畏的道路。巉(chan蝉)岩,险峻的山崖。(15)悲鸟,啼声悲哀的鸟,指下文的杜鹃鸟。(16)子规,即杜鹃鸟,又名杜宇,蜀中最多。历史上传说为古代蜀王杜宇所化。据《华阳国志》载,蜀望帝杜宇失国,其魂化为杜鹃,出现于春末夏初,昼夜啼叫不息,鸣声哀婉凄切,如言“不如归去”。(17)凋朱颜,红润的容颜因愁苦而变得憔悴失色。凋,凋谢。(18)“飞湍”句,意谓山上的瀑布和山下的急流飞流交汇,发出巨大的响声。 湍(tuan团平声),急流的水。 喧(hui灰),喧闹声。(19)砯(peng烹)崖,水击山崖。砯本指水击岩石声,这里是冲击、撞击的意思。转石,使石头翻滚。万壑(he贺)雷,万千山谷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壑,山沟、水坑。(20)胡为乎,为什么。(21)剑阁,古代著名关口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为古代蜀途上的重要阁道。峥嵘(zheng rong争荣)、崔嵬(wei危),均形容山形险峻。(22)“一夫”四句,化用汉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诸语。当关,把守关口。莫开,打不开。或,或者,假如。匪亲,不是亲信可靠的人。狼豺(cai柴),指割据判乱的军阀,嗜血残杀,性如豺狼。(23)猛虎、长蛇,一方面是当时蜀山荒险,有蛇虎出没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比喻如同蛇虎一般残害人民的军阀割据者,即旧注所说的暗示蜀中将有军阀叛乱发生。(24)吮(shun顺上声)血,吸血。(25)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26)咨嗟(zi jie资皆),嗟叹,叹息。 〔分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全诗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凹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图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的话,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就更令人惊心动魄了。故而《增订唐诗摘钞》谓此处:“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载酒园诗话又编》云:“《蜀道难》一篇,真与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 至其造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每读之,剑阁、阴平如在目前。又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不惟刘璋、李势恨事如见,即孟知祥一辈,亦逆揭其肺肝。此真诗之有关系者,岂特文词之雄!”这可说是对本篇写景用事妙意颇有见地的揭橥与概括。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全诗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融入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竣,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诗源辩体》评说:“屈原《离骚》本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厌饫……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此谓李白承续屈原体调,只有《离骚》堪与《蜀道难》相匹敌,亦非过誉。 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评说〕 孟棨《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高棅《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崛奇,自不在言。” 谢榛《四溟诗话》:“九言体,无名氏拟之曰:‘昨夜西风摇落千林梢,渡头小舟卷入寒塘坳。’声调散缓而无气魄。惟太白长篇突出两句,殊不可及,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也。” 蜀道难李白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树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本篇是李白代表作。在乐府旧题和古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集中歌咏横穿秦岭、由秦入蜀的川北蜀道(秦岭南北有著名的子午道、傥洛道、褒斜道、金牛道、陈仓道、阴平道等),并借抒怀抱。全诗结构脉络,大体遵循从古到今、由秦入蜀、从自然地理环境到社会政治历史的顺序,使主题遂渐深化。可分三段。 一段从篇首到“猿猱欲渡愁攀援”,写长安西面秦蜀(川陕)交通之不易,着重从神话传说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一起就是李白式的风雨骤至,三个惊叹语(噫吁,危乎,高哉)的联属,一个极度夸张而又通俗的比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传达出蜀道给人总体上的石破天惊之感。紧接以秦蜀两地文明开化时代悬殊,极力夸张秦蜀(川陕)交通之不易。“蚕丛”、“鱼凫”这两个图腾时代古蜀王的名称,“四万八千岁”这个年代数目的夸张,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一段蒙昧史前期之漫长,秦蜀两地交通隔绝年代之漫长,也就是间接形容“蜀道啊难”。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民谣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有鸟道”是原无人路的一转语。五丁力士开山的传说为蜀道蒙上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交通有了,然而仍是“天梯石栈方钩连”而已,上有高标、下临深渊,鹤见愁、猿见愁、神(六龙)见愁、鬼见愁,就不用说人见该是怎样地战战兢兢了。这一段的写法是层层渲染气氛,在未具体描写自然光景之前,先声夺人,使人先从气氛上感受到蜀道之难和蜀道之奇。 二段从“青泥何盘盘”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青泥岭以南由秦入蜀道路的艰险,着重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写蜀道之难。青泥岭在略阳县西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元和郡县志》),一重艰险;山道盘曲,百步九折,又一重艰险;海拔太高,空气稀薄,产生高山反应,第三重艰险。由于加入登山探险的生活实感,写来尤觉入木三分。写到扪参历井、以手抚膺,已凸现出西行人的形象。从而明作呼告,“问君西游何时还”,这样的畏途还能再走吗?紧接开出一片更悲凉更幽深的山林境界,其中雄飞雌从回不了窝的鸟儿,就象流离失所、形影相吊的人间夫妻。而相传是古蜀王(杜宇)亡魂所化的鸟儿,带血号泣的声音据说是“不如归去”,响应上述呼告。于是诗中再次出现主旋律主题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再是石破天惊,添了绵绵不绝的愁情。一阵悲凉之雾过去,眼前别有地天,境界愈出愈奇。这里出现了蜀道最奇险最壮观的自然景物,诗中再一次将高峰与深谷上下相形,而且再一次发出呼告。“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中嵌入若干语助词,真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与篇首呼应。在“其险也若此”的惊心动魄的叹息中,分明有快乐的战栗和审美的愉悦。这一段且写景且抒情,虽有想象夸张,手舞足蹈,毕竟较富实感。 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篇末,写蜀门剑阁形势之险要,着重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却说蜀中名山,“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为川北门户,其山削壁中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以剑门名山。西晋张载《剑阁铭》形容这里的天险道:“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弗居。”李白化用此铭文,便给蜀道难这一主题,注入了社会政治历史的内容。以李白之抱负,诗虽作于早年,恐亦不是海说事理,其间未必没有忧先天下的意味。深山老林本多毒蛇、猛虎、豺狼,但诗中的毒蛇猛兽显然还有一层喻义,就是现实政治中可能产生的个人野心家。古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便与地理特点密切相关。诗的结尾再一次出现主题句与呼告语。“锦城虽云乐”二句,意即“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当是为送别而发。——按李白身虽生蜀,却自称陇西布衣,一生以四海为家。看来他认为,欲平治天下,是必须走出盆地,面向中国的。故成都杜甫草堂名闻全球,而锦江边上的散花楼,却很少有人知道。诗中最后一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味又有不同,比较沉重,不仅仅是为山川之险而发了。 本篇既歌咏壮丽河山,又关注现实,充满积极入世的浪漫主义精神。诗中从蒙昧历史、神话传说、山川险阻、政治忧患等多角度、全方位描写、夸张、渲染蜀道之难,却并不使人感到感伤、忧郁和畏惧,倒被诗人描画的蜀道山川深深吸引,从中感觉到诗人主观世界的宽广胸怀、好奇性格、傲岸精神。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影响和极大的审美愉悦。高尔基在《海燕》中一面夸张暴风雨之险恶,一面歌咏海燕说“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里,乌云听到了快乐!在这叫喊声,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虽然和本篇情况不完全一样,但积极浪漫的精神却是超越时空,一脉相通的。 本篇艺术个性十分鲜明。首先是想象、夸张、传说的突出运用。诗人运用其绝活,将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将自然山川、历史和现实打成一片,创造出惊险、神秘、奇丽、壮阔的大境界。其次是主题句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嗟叹咏歌的主题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分别标志情感的爆发、延伸和远出,绝类乐章中的主旋律,是李白的创调,对突出主题和强化抒情气氛功莫大焉。其三是句式参差,音情跌宕。诗中句式参差错落,大体一二段多用长句,气势畅达;三段多用四言短句,砍截有力;有时作三平调如“愁空山”,声腔曼长;有时连用五仄,如“去天不盈尺”,以状促迫;之、乎、也、者、矣、焉、哉一类不经用于诗的语助词的加入,形成散文化的句法,加之屡作呼告、祈使之语,更有助于表现诗人火山喷发、不可遏止的激情。总是因情制宜,大大丰富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据《唐朝名画录》载,天宝中唐玄宗曾命大画家于大同殿作蜀道山川壁画,赞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与李白此诗可称三绝,然二画荡然无存,唯本篇依倚语言艺术的优势得以传世不朽,不亦幸乎。 蜀道难〔1〕《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内容都咏唱蜀地险阻。天宝元年李白入京时,慕名往访当时任秘书监的名诗人贺知章,把这首诗给贺知章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据此,本诗作于李白出蜀入京时期。历来都认为本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出生于富商家庭,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后徙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其诞生地一说在中亚的碎叶城,一说在四川。少年好读书,喜击剑任侠,历览蜀川名胜,怀治国安邦壮志。二十五岁出蜀,漫游天下十余年,结识名流,诗名震动京师。开元元年被诏入京,授供奉翰林。不到两年,为权贵谗谤,被赐金放还,又漫游梁宋、齐鲁、幽燕、吴越,写出大量诗篇。安史之乱时,为平乱安定国家,应邀加入永王李璘幕府。肃宗李亨与李璘因争皇位,消灭李璘,将李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放还,时李白六十一岁,次年病故于当涂(今安徽当涂)舟中。李白的诗歌艺术有卓越的成就,当时人们就称他是“谪仙人”,其作品长期家传户诵,人民喜爱地称他是“诗仙”。存诗九百多首,有《李太白全集》。 [2]噫(yi)吁(xu)嚱(xi):三个表示惊讶的感叹词,蜀地方言。 [3]“蚕丛”四句: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开国君主。四句说古蜀国开国久远,历史已经渺远说不清了,漫长的年代不与外地交通。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长。秦塞,古称秦地为四塞之国。 [4]“西当”二句:太白,山名,在今陕西太白县、郿县一带。鸟道,指鸟可以飞过的天岭阙处。横绝,横度。二句写秦地西面正对太白山,只有鸟从太白山阙处飞过而横过峨眉山巅。 [5]“地崩”二句:古代传说秦惠文王许嫁五个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位大力士去迎接,返回梓潼途中,遇一条大蛇钻入山洞,五位力士抓住蛇尾向外拉,结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美女都被压在山下,山分为五岭。天梯,高峻的山路。石栈,陡岩峭壁之间凿岩架木所铺之路。 [6]“上有”二句:六龙,古代神话,太阳神乘六龙所驾之车,载着太阳,每天由东向西行驶。回日,指太阳神的车到此只有回转。高标,最高峰。二句写上面有太阳到此只得回转的高峰,下面有冲荡奔腾、迂回曲折的河流。 [7]黄鹤:即黄鹄,又名天鹅,善高飞。猱:属猴类,善攀援。 [8]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西北。盘盘:盘旋曲折状。百步九折:极言转弯之多。萦:盘绕。 [9]“扪参”二句:参、井,二星名。古人认为地上某些地区和天上的星宿相对应,叫分野,参星是蜀的分野,井星是秦的分野。扪,摸。历,经过。胁息,屏住呼息。膺,胸口。二句形容由秦入蜀,一路可以摸到参星和经过井星之旁,行人心理紧张得不敢出气,只有抚胸坐而长叹。 [10]畏途:令人惧怕的路途。 〔11〕“但见悲鸟”四句:“但见”一本作“旦闻”。悲鸟,啼声凄凉的鸟。号古木,对原始林号叫。子规,即杜鹃,在蜀地很多,相传是蜀王杜宇被人害死后所化,啼声悲切,彻夜哀鸣,其声如言“不如归去”。四句以悲鸟号林,子规啼鸣,夜月空山,烘托畏途的荒凉和凄苦。 〔12〕凋朱颜:面容由红润变得衰老憔悴。 〔13〕“连峰去天”四句:去天不盈尺,夸张形容山峰之高,离天不满一尺。湍(tua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i),轰鸣。砅(ping),水流冲击岩石发出的声音。四句极写山川的险峻,高峰相连接天,悬崖绝壁枯松倒悬,急流直下,瀑布轰响,水流冲击岩石如万壑雷鸣,进一步烘托畏途的艰难险阻。 〔14〕“其险也”三句:嗟,感叹词。胡为乎,为什么。三句是作者直接发出的感叹:蜀道这样的艰险,唉,你们远方的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15〕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由秦入蜀之必经要道。 〔16〕“所守”二句:意为如果守关者不是亲信可靠的人,就会据险割据,变为豺狼。匪,同“非”。 〔17〕“朝避”四句:紧承上二句,具体说明割据者将如虎、蛇一般危害人 民。 〔18〕锦城:锦官城,成都别名,是唐代繁华的都市。 〔19〕咨嗟:叹息。 这篇七言古风宛如一幅古蜀道山水长篇,描写了蜀地山川的雄奇险峻。全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旋律,运用丰富谲异的想象,奇特大胆的夸张,熔铸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民谚,以浪漫主义手法突出了层峦连天,扪参历井,急湍飞瀑,天梯石栈,六龙回日,回川逆折,飞鸟难度,猿猱难攀,夜月空山,悲鸟长号,杜鹃哀鸣,万壑雷鸣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古蜀道的险峻和蜀地雄奇壮丽险要的景色。古人评论说:“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一唱三叹,抒情奔放。关于诗的题旨,前人曾有种种寓意之说,谓为某人某事而作,但无佐证,都欠圆通。顾炎武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日知录》卷二十六)明·胡震亨也说:“太白蜀人,自为蜀咏,不必实有所指。”(《比兴笺》)细审诗意,本篇主要是依乐府旧题的传统内容咏写蜀道险阻,其中也流露了对蜀地友人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隐忧。全诗基本以七言句为主,又交错运用参差错落的长短句,大量使用感叹词,语调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不断转换韵脚,乃至连用仄声字,这与诗所描绘的奇崛的形象和感情的发展相适应,构成一种天马行空、激流汹涌的壮阔气势。 蜀道难(唐)李白
【题解】 此诗为李白著名歌诗之一。其着力描绘蜀道奇险的山川景象,透露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忧虑。前人曾谓其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唐孟棨《本事诗》谓李白初自蜀入京师,贺知章闻其名,访其于旅舍,李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因称李白为谪仙,解身上金龟换酒,与之尽醉,白因此声名著于天下。后世或谓此诗为谏玄宗幸蜀;或谓罪严武治蜀;或谓讽章仇兼琼,皆无据。此诗大概为送人之作,夸写蜀道之难,无其他政治寓意。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太原早秋》诗。 【注释】 ①噫吁:惊叹词,蜀地方言。②“蚕丛”两句谓,从蚕丛、鱼凫以来,蜀国开国时间悠久,事迹已经模糊难考。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名。汉扬雄《蜀王本纪》: “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王上至蚕丛,积三万六千岁。”③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岁月悠久,非确切年数。④秦塞:犹言秦地,指今陕西西安一带,塞,山川险阻处。通人烟:谓互相来往。古蜀国与中原不相交通,战国时秦惠王于公元前316年灭蜀,始与蜀地交通。⑤“西当”两句说,当时太白山与峨眉山之间只有飞鸟往还。太白,又名太乙,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眉县南。因冬夏积雪,故名太白。太白山在长安以西,作者立足长安,故云“西当”。鸟道,谓仅能容飞鸟飞过之路,此极言山之高峻。横绝,横渡,跨越。峨眉,四川名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⑥《华阳国志·蜀志》载: “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楚。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⑦天梯:喻高入云霄的道路。石栈:指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钩连:衔接。⑧“上有”两句谓蜀道上有能使六龙驾驶的太阳车也只能转回去的高山,下有奔腾汹涌、冲折倒流的河流。六龙,古代神话谓日神御者羲和赶着六条神龙所驾之车,每天从东往西行驶。高标:指蜀道上的高峰。冲波逆折:指激流因岩石阻挡而逆流。回川,回旋的川流。⑨“黄鹤”两句谓山高得连飞鸟、猿猴也难经过它。黄鹤,善于高飞之鸟,即“黄鹄”,古书中鹤、鹄两字常通用。⑩青泥: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古代由秦入蜀之要道,其地“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为青泥岭”(《元和郡县志》)。盘盘:山路纡曲貌。(11)萦岩峦:谓山路像索带一样环绕山岩峰峦。(12)扪参历井:言蜀道上山高近天,竟至伸手可摸“参”宿,抬脚跨过“井”宿。扪,摸;历,跨越。参、井,星宿名。按古代天文学分野学说,参是蜀地的分野,井是秦地的分野。胁息:屏息,不敢出气。(13)抚膺:抚摸胸脯。(14)巉岩:山势峻险。(15)号古木:在古树上悲鸣,(16)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暮春始叫,夜啼达旦,其声悲凄,似叫“不如归去”。据说此鸟为古代蜀王杜宇死后魂魄所化。一说杜宇禅位出奔,蜀人思念,故觉此鸟鸣声悲切。(17)凋朱颜:闻者听之而大惊失色。(17)去天不盈尺:离天不足一尺。一作“入烟几千尺”。(18)飞湍瀑流:飞溅的激流瀑布。喧豗(hui):瀑布急流的喧闹声。(19)𥒜(peng):水击岩石之声,此用作动词,撞击之意。(20)“剑阁”三句说剑阁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西晋张载《剑阁铭》: “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剑阁,指剑门山、剑门关,今四川剑阁县城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有剑道和关隘。郦道元《水经注·漾水》: “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险绝,故谓之剑阁也。”(21)匪:同“非”。亲:一作“人”。(22)吮血:吸血。(23)锦城:即成都。成都以产蜀锦著名,蜀汉置锦官督造,在少城驻兵,因称少城为“锦官城”,简称锦城,后泛指成都为“锦城”。(24)咨嗟:叹息。 蜀道难李白 噫吁,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𡺎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𥒜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蜀道难》衍为长篇,将体制、内容发展到极致。 全诗第一部分,从“噫吁”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避实就虚,凌空起势,连用三个表示惊愕的口语感叹词,叠用两个同义词,惊呼蜀道的高危奇险,在强烈感情支配下,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夸张的比喻,作为全诗的主旋律,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诗人宕开一笔,借神话传说,追叙秦蜀通道的开辟之难。艰险的蜀道开辟中充满了神秘离奇的色彩,似乎它是神话传说和劳动人民共同完成的。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部分,具体描写由秦入蜀道路之难。先从总体上描绘山高水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上一下,一山一水,一高一险。神话中六龙驾着的太阳车至此,也只得退回,这是何等惊人的夸张,但用在这里形容山之高,却非常形象而得当。接着又以由秦入蜀途中最曲折、最高险的青泥岭作为特写点,抓住“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个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百步九折、手摸星辰,以至山高缺氧、呼吸困难的奇幻境界,仿佛亲眼目睹行人抚膺长叹的绝望神情。至此蜀道之难行似乎已写到极处,忽然间笔锋一转,对友人发出了“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询问,提出了“畏途𡺎岩不可攀”的警告,引出旅愁,将诗情带入一个古木荒凉、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的氛围中。此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旅律再起,加深了咏叹的效果。“连峰去天不盈尺”四句,具体描写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流瀑布、砯崖转石、万壑雷鸣的奇景,以峭峰飞瀑生发,极言蜀道的险恶和惊心动魄,字句工整,音节铿锵顿挫。至此,诗人的感情又推向高潮,不由得又一次发问:“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与本节开头的“问君西游何时还”,遥相呼应。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友人早返长安。“朝避猛虎”四句,以自然界之险象暗指社会现实之险象,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忧患之思,又一次明确警告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接着诗人第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长叹,与开头、中间呼应,一唱三叹,有回肠荡气之感。结句“侧身西望长咨嗟”,凝聚着诗人的无限感慨,“收得住,有无限遥情”(《唐宋诗醇》) 此诗采用七言为主的长短错落的歌行体裁,语言奔放而富于变化,忽而三言、四言,忽而五言、七言、乃至九言、十一言,随感情的起伏而变化,继承了《楚辞》、古乐府的传统。诗中激荡着浪漫主义情怀,善于将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之中融进了诗人的个性气质,喷礴着一股奇气。所以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盛赞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蜀道难诗歌。唐李白作。本为乐府旧题,备言蜀中高山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孟棨《本事诗》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此篇后,称叹李白为“谪仙”。后人更传诵不衰。 《蜀道难》shu dao nanThe Way to Shu Is Hard→李白 (Li Bai) 蜀道难The roads in Sichuan are hilly and rugge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