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蛇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全草 > 蛇莓
蛇莓  shéméi

亦稱“蛇藨”、“地莓”、“蠶莓”。薔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根莖粗壯,葉倒卵形,花色黄。主治咳嗽,吐血,咽喉腫痛。始載於南朝典籍。今作蛇莓。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蛇莓》引陶弘景曰:“療溪毒、射工、傷寒大熱甚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蛇莓》:“[釋名]蛇藨、地莓、蠶莓。”

蛇莓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蛇莓
蛇莓  shéméi

亦稱“蛇藨”、“地莓”、“蠶莓”。薔薇科,多年生匍匐草本。其果莓可專治蛇傷故名。葉為復葉由三小葉合成,具長柄。夏季開黄花,花下具萼狀總苞。果實細小,呈頭狀,熟時紅色。果可釀酒,全草入藥。爲原野之雜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蛇莓》:“〔釋名〕蛇藨、地莓、蠶莓。”

蛇莓

蛇莓【同义】总目录


蛇莓蚕莓蛇蔗

蛇莓Indian strawberry

Duchesnea indica,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 = 14。根茎粗短,匍匐茎多数,全株具柔毛。叶有长柄,三出复叶,小叶近无柄,倒卵形或菱状长圆形,边缘具钝齿。花单生叶腋、黄色,花瓣矩圆形或倒卵形。花径1.4~1.6cm,花托在果期膨大,鲜红色,有光泽。瘦果矩圆状卵形,暗红色。花果期6~10月。分布于亚洲、欧洲、中美和南美洲,中国辽宁省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喜温暖湿润环境,较耐阴,不耐涝,不择土壤,但在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分株或播种繁殖。园林中常作半阴环境的开花地被植物。也用于林缘、假山、岩石园栽植。全株可药用。

蛇莓

药名。出《名医别录》。又名野杨梅、地莓、三叶藨、爪龙、蛇泡草。为蔷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的全草。分布辽宁以南各地。甘、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结。
❶治感冒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痢疾,黄疸肝炎,泄泻痢疾,赤白带下。亦治癌肿。煎服:9~15g,鲜品倍量。
❷治疮肿疔毒,瘰疬,烧伤,蛇咬伤。煎服或捣敷。本品含甲氧基去氢胆甾醇。还含委陵菜酸、杜鹃素、白桦苷、野蔷薇芍药糖酯、蛇莓苷等,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非皂化物质主要为β-谷甾醇。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伤寒、变形、痢疾等杆菌有抑制作用。蛇莓提取物可镇静、抗惊厥,并可抗肿瘤。

蛇莓indian mockstrawberry

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又称蛇泡、地莓。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坡、河岸、果园、草地潮湿处。分布于辽宁以南各省;从阿富汗起东至日本,南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欧、美洲等地亦有分布。根茎短。茎匍匐,全株被白色绢状毛。三出复叶,小叶菱状矩圆形或倒卵形,中央小叶较大,两侧小叶较小,先端钝圆,有钝锯齿,基部楔形;托叶宽披针形。花单生,花托圆球状,海绵质,红色;萼片10枚,2轮;花瓣5枚,黄色;雄蕊与心皮均多数,离生。聚合瘦果,鲜红色。全草药用,散瘀消肿,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破积通经。茎、叶外敷疔疮有特效,也用于治蛇咬伤、火烧伤。果实可酿酒。

蛇莓shé méi

《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蛇莓(19)。药名。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
【别名】鸡冠果、野杨梅(《救荒本草》),蛇藨、地莓(《本草会编》),蚕莓(《本草纲目》),三点红、龙吐珠、狮子尾(《生草药性备要》),疗疮药、蛇蛋果、地锦(《植物名实图考》),三匹风(《草木便方》),蛇泡草、三皮风、三爪龙(《分类草药性》),一点红(《岭南采药录》),老蛇泡(《贵州民间方药集》),蛇蓉草、三脚虎、蛇波藤(《福建民间草药》),蛇八瓣(《安徽药材》),龙衔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小草莓、地杨梅(《陆川本草》),蛇不见(《江西民间草药》),金蝉草(《贵阳民间药草》),三叶藨(《四川中药志》),老蛇刺占、老蛇蔂(《闽东本草》),龙球草(《广东中药》Ⅱ),蛇葡萄、蛇果藤、蛇枕头(《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味】甘苦,寒,有毒。
❶《别录》:“大寒。”
❷《日华子本草》:“味甘酸,冷,有毒。”
❸《分类草药性》:“味苦,性凉。”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热病,惊痫,咳嗽,吐血,咽喉肿痛,痢疾,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汤火伤。
❶《别录》:“主胸腹大热不止。”
❷陶弘景:“疗伤寒大热。”
❸《食疗本草》:“主胸胃热气;主孩子口噤,以汁灌口中。”
❹《日华子本草》:“通月经,㶸疮肿,敷蛇虫咬。”
❺《本草纲目》:“敷汤火伤。”
❻《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消肿止痛,去瘀生新,浸酒壮筋骨。”
❼《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捣敷红线疔。”
❽《四川中药志》:“凉血,通经。治惊痫寒热,疗咽喉肿痛。”
❾《闽东本草》:“化痰止咳,祛风,活血。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风火牙痛,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鲜者一至二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蛇莓shéméi

中药名。出《名医别录》。别名野杨梅、三匹风、蛇泡草。为蔷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 Focke 的全草。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甘、苦, 寒, 有小毒。清热, 解毒, 散结。治感冒发热, 咳嗽, 小儿高热惊风, 咽喉肿痛, 白喉, 痢疾, 亦治癌肿。煎服: 9 ~ 15 克, 鲜品倍量。治疮肿疔毒, 瘰疬, 烧伤, 蛇咬伤。煎服或捣敷。鲜汁或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蛇莓

蛇莓

蛇莓,又名野杨梅、地莓、三匹风、蛇果草、龙吐珠。始载于《名医别录》。 为蔷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本品味甘、酸,性寒。有小毒。归肺、胃、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通经。主治小儿高热惊痫、咽喉肿痛、白喉、口舌生疮、痢疾、泄泻、疮疡瘰疬、烫伤、蛇伤等证。均可单味煎服或捣取汁服。近年来以本品制成浸剂(或煎剂),用大剂量内服治疗白喉,对局限性咽、扁桃体、鼻白喉有效。用本品的丸剂或煎剂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亦效。蛇莓之清热解毒,能散结消肿,故临床常用于疔疮、痈肿、瘰疬结核、腮腺炎等病,可单用,也可配合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可治脓疱疮、湿疹、带状疱疹、蛇咬伤、烫火伤。本品兼入血分,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化瘀活血。凡属血分有热引起的吐血、咯血、崩漏均可用之。日华子用本品“通月经”,《本草汇言》指出,这是“通妇人血热闭阻不行”者。此外,治疗跌打损伤,有消肿止痛、去瘀生新之效。近年试用于癌肿,常与龙葵、蜀羊泉等配伍应用。煎服,15~30g;鲜品60~120g。个别患者服后有恶心、脘腹不适等反应。
实验研究: 蛇莓种子油中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非皂化物质中有烃、醇和甾醇,甾醇中主成分为β-谷甾醇。体外试验,有抑菌作用。

☚ 龙葵   藤梨根 ☛
000020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