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盱”、“虺牀”、“馬牀”、“蛇米”、“蛇粟”、“蛇床子”。傘形科,一年生草本。葉互生,三回三出羽狀全裂,終裂片線形。夏季開花,白色五瓣,復傘狀排列。雙懸果卵圓形,果棱翅葉互生,三回三出羽狀全裂,終裂片線形。夏季開花,白色五瓣,復傘狀排列。雙懸果卵圓形,果棱翅狀。始載於先秦典籍。《爾雅·釋草》:“盱,虺牀。”郭璞注:“蛇牀也,一名馬牀。”晉·張華《博物志》卷四:“魏文帝所記諸物相似亂者: 武夫怪石似美玉,蛇牀亂蘼蕪。”《新唐書·地理志五》:“土貢:金、銀、銅器……兔絲、蛇粟。”宋·陶穀《清異録·藥》:“建陽八座,蛇床子也。”《三才圖會·草木》:“蛇床子,生臨淄川谷及田野,今處處有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蛇牀》:“〔釋名〕蛇粟、蛇米、虺牀、馬牀、牆蘼。時珍曰: 蛇虺喜卧於下,食其子,故有蛇牀、蛇粟諸名,其葉似蘼蕪,故曰牆蘼。《爾雅》云:‘盱,虺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