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蚕的胚胎发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蚕的胚胎发育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mulberry silkworm

蚕卵受精后卵内发生胚胎以至形成幼虫的过程。
胚胎形成过程
卵裂及胚盘形成 产卵后约经2小时,雄核与雌核相互结合形成合子核,从而开始胚胎发育,合子核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反复分裂出许多子核,这个过程称为卵裂。从断裂中分裂出来的子核又称卵裂核,随后不断分裂增殖,连带它周围的细胞质,散布在卵黄之中,并逐渐移向卵表面的周质中,从卵孔一端的卵黄膜下开始,逐步向下方相互连接,排成一层厚薄均匀的单细胞层,包围着内方的卵黄,这层细胞层称为胚盘,形成胚盘的时间约在产卵后15小时(2化性品种)。胚盘形成,部分留在卵黄内的卵裂核在胚胎形成后,以自身为中心和周围的卵黄粒等生成卵黄细胞,卵黄细胞的作用是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并能吞噬退化的细胞,以后随着胚胎发育而逐渐退化消失。
胚带形成 胚盘形成后,在卵孔一侧的胚盘细胞逐渐相互紧靠而增厚。这是胚胎的原基,称为胚带。胚带的形成约为产卵后18~25小时。胚带以外的胚盘细胞则逐渐变薄。
胚胎及羊膜、浆膜的形成 胚带形成后,胚带的周边部分开始向卵的内方陷入,连接胚带周边的原胚盘细胞经逐步薄化而变成薄膜,并向胚带外方形成突起,出现折叠成内外两层薄膜状的褶,称为羊膜褶。羊膜褶向胚带中央延伸,最后相互接合,褶缘消失而形成分离开的内外两层薄膜,外层称浆膜,紧贴在卵黄膜之下,内层称为羊膜,覆盖着胚带的腹面。至此,胚带和浆膜完全分离,陷入卵黄内而形成独立的胚胎。胚胎形成约在产卵后24~30小时。随着浆膜的形成,越年卵的浆膜细胞逐渐沉积色素粒而形成不同品种蚕卵的固有颜色。羊膜和胚胎间的空腔,称羊膜腔,腔内充满液体,称为羊膜液,羊膜腔和羊膜液有保护胚胎和防止胚胎硬化的作用。
胚层分化 桑蚕胚胎有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在胚胎刚形成时,只有单细胞层,以后当胚体伸长,中部变窄,两端膨大时沿胚胎腹面中线出现一条纵沟,称为原沟。(胚层开始分化)原沟是由于胚胎腹中线细胞增殖,逐渐向内陷而成,内陷的细胞由于继续增殖而在内面向两侧伸展,形成一层细胞,同时由于原沟两旁的细胞相对延伸,终至相遇,使原沟消失,这时已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层。外层称为外胚层,内面的称为中胚层。中胚层在胚子腹部中段出现最早,逐渐扩展到头部及尾部。
内胚层出现较迟,在胚胎发育到前、后肠形成后,在各自陷入部盲端腹面分化出一些特殊细胞形成内胚层。
胚体分节及附器形成 在形成中胚层的同时,胚体开始分节,在胚体表面出现横沟,可明显分为18个胚节。第1节特别大,称头叶(头褶),第2、3、4胚节称为口节,第5、6、7称胸节,其余11节称为腹节,最后一节也称尾叶(尾褶),胚体分节后,在头叶中间有一个小的凹陷称口陷(口道),尾叶中央也内陷而形成肛陷(肛道),随后在各胚节的腹面两侧先后出现一对小的囊状突起,以后分别形成各种附器。在头叶顶端出现的两个圆形突起形成上唇,两侧的突起形成触角。第2~4胚节(口节)的腹面两侧突起依次形成上腭、下腭和下唇,以后在胚体缩短的过程中,口节逐渐和头叶合并成头部。第5~7胚节的3对突起形成幼虫的3对胸足,第10~13胚节和尾叶的突起继续发育形成幼虫的腹足,第8、9和14~17胚节的突起逐渐退化消失。第17胚节和尾叶合并。
各主要器官组织的形成
体壁形成 体壁由外胚层形成。在胚胎分层时,就形成了腹面部分体壁,然后从腹面向背面伸展。先是在胚胎的尾部背面封合成圆筒形,并逐渐向前伸展;这时头部后端同样封合成圆筒形,也向后逐渐伸展,以至前后连接。
神经系统的形成 神经系统由外胚层凹入形成。在头叶发生突起时,在原来原沟的地方出现神经沟,神经沟两侧的外胚层分化有数个大型的神经母细胞,神经母细胞分裂增殖,分别在各节中形成一对细胞群,前后连成两条柱状,以后与外胚层分离而成独立的神经组织。在每个胚节中间膨大发育成一对神经节,在两对神经节之间缩小形成线状的神经索。开始时,在18个胚节中,除末节没有神经节外,每节均有一对,头叶的最大,发育成脑神经节,第2~4对合而为一,形成咽下神经节。胚体的第5~14节,仍然保留各有一对,第15、16对合成一对。第17胚节退化消失,故幼虫共有13对神经节。各对神经节间由神经索相连,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再由中枢神经系统分出神经分支,形成外周神经和交感神经。
感觉器官也是由外胚层细胞特化而成,感觉神经由特化的感觉神经原产生,向内增长,进入神经节内。运动神经则由神经节内的运动神经原所发生,向外伸展,分布在肌肉组织内。
呼吸系统的形成 呼吸系统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在胚体分节后,体壁从腹面向背面伸展时,从第5~17胚节的两侧均有1对的凹陷,随后在发育过程中,第5、第8~15胚节的凹陷发育成为气门。其余胚节的凹陷退化消失,这些凹陷形成气门后继续深陷成管状,向内伸展到一定程度后,分成前后两支分别向前后伸展,节与节之间相对延伸而互相连接成纵走气管。同时,分支成气管丛和横走气管。随后又分出许多支气管和微气管、分布到各器官组织。
消化管的形成 消化管的前、后肠由外胚层形成。在胚体开始分节时,头叶与尾叶分别出现口陷和肛陷,相对延伸成盲管状,分别形成前肠和后肠。在前、后肠盲端的两侧首先分化出一些内胚层细胞,这些细胞分裂增殖,在腹面两侧发展成为两条细胞带,并逐渐分裂而增宽,随后连接成1条半管状的组织,再由两边向背面延伸,到胚子发育后期在背面封合形成圆筒形的中肠。孵化前,前、中、后肠间的隔壁消失,相互通连。
丝腺的形成 丝腺由外胚层形成,在气门陷入的同时,在第4胚节的下唇突起基部处凹陷成两个小孔,并逐渐深入而成两条细管。当两个下唇突起愈合成下唇时,两条小管的前端合成吐丝管,胚胎反转(胚动)后,丝腺继续延伸而开始弯曲,逐步形成幼虫的丝腺。
马氏管的形成 马氏管由外胚层形成。当后肠盲端开始出现中肠组织时,在近盲端的左右两侧发生一对管状突起,并各分支为3条,在中肠形成的同时,分别向前伸长,附在中肠壁上,然后再屈曲向下,进入直肠壁内。
背血管的形成 背血管由中胚层形成,当胚体由腹面向背面伸展时,中胚层两侧的端部各出现一些大核细胞,这是发育成背管的原始组织,称成心肌细胞。成心肌细胞分裂增殖,连成一片,一端与体壁相连,另一端则连在中肠壁上面,随着体壁和中肠的向背面增长,两边的成心肌细胞逐渐接近,当体壁和中肠完成背合时,也在背中线的下面背合成管状。此外,血细胞也是由中胚层分化形成的。
肌肉和脂肪体的形成 肌肉由中胚层分化形成,当胚胎发生附器突起时,中胚层逐渐分为两层,外层分化生成体壁肌肉,内层则分化形成体内各器官的肌肉层。脂肪体在中胚层发育过程中分化出一些细胞块,分散在体腔中,随后分裂增殖,逐渐连成条状、块状或网状的脂肪体,填充在各器官组织之间。也有认为脂肪体由卵内小型的卵黄细胞分化形成。
生殖腺的形成 原始生殖细胞是在胚盘形成时,由离卵的后极约30%处的腹面分化出来,形成胚带时形状稍大。其数目因品种不同,约有12~30个,随着胚胎发育,逐渐移集在第12胚节两旁,并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细胞将其包围,形成1对生殖腺(睾丸或卵巢),下端延伸成导管,以后与在腹面外胚层内陷所形成的生殖芽连接。
除上述的主要器官、组织外,还有涎腺、前胸腺、咽侧体、绛色细胞等均由外胚层形成,食道下腺则由中胚层形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09:00